APP下载

巴氏蘑菇杂交新菌株的栽培筛选*

2020-02-20郭仲杰廖剑华蔡志欣卢圆萍陈美元

福建轻纺 2020年2期
关键词:巴氏培养料出菇

郭仲杰,廖剑华,蔡志欣,卢圆萍,陈美元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 特色食用菌繁育与栽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14)

巴氏蘑菇(Agaricus blazei Murrill,又名姬松茸、巴西蘑菇)原产于巴西东南部圣保罗市 Piedade 山地草原上,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和佛罗里达州海岸草地以及秘鲁等国亦有分布[1]。在巴西圣保罗地区,巴氏蘑菇被作为健康食品由来已久,在当地语言中被称作“Cogmelo de Deus”,即“上帝的蘑菇”的意思。在第39届日本癌病学总会(1980年)和第54届日本药理学总会(1981年),伊藤均和志村圭四郎等相继发表有关巴氏蘑菇抗肿瘤和生物活性的研究报告,作为代替多孔菌和灵芝的新的药用和食用菌而受到人们的关注。

1975年,日本的室内高垄栽培法首次获得成功,经努力改良才确立了现在的大规模人工栽培方法[1]。1976年三重、爱知、歧集三个县以经济效益为目标推广普及其栽培技术,直至1978年才商业化栽培成功。1988年巴氏蘑菇传至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台湾等东南亚地区。1992年,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引进了巴氏蘑菇菌种[2],1994年开始先后在福建省仙游、莆田、松溪、顺昌、屏南、尤溪、罗源、霞浦等地推广,仙游县巴氏蘑菇栽培面积高峰时达150万m2,年产鲜品6000 t,产值7000万元以上。目前巴氏蘑菇栽培已从福建省进一步推广到云南、广西、四川等省、区。2003年郭倩等对我国巴氏蘑菇种质资源多样性进行了报道,他结合拮抗试验方法,对国内收集到的19个巴氏蘑菇菌株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这19个巴氏蘑菇菌株主要来源于2个菌株的组织分离物[3]。国内栽培的品种主要是引自日本驯化的品种“岩出101”,近年来福建省农科院土肥所通过孢子的物理诱变及化学诱变技术,选育出诱变新菌株,产量得到提高[4,5]。

巴氏蘑菇商业栽培已有40年的历史,新品种的选育主要是通过诱变获得新菌株,尚未开展杂交育种的研究。为了加快品种的选育,获得出菇整齐、高产高、质量优、适合工厂化栽培的新品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率先采用单孢分离技术,分离不育菌株进行杂交育种研究,填补巴氏蘑菇杂交育种的空白,为菌种的更新换代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2 方法

1.2.1 初筛

所获的杂交菌株以塑料浅箱进行栽培,每个塑料浅箱投二次发酵好的粪草培养料17 kg,面积为0.17 m2,每个菌株3重复,在床架上按随机区组排列。

1.2.2 复筛

以床架式栽培进行出菇试验,每区试验面积2 m2,每平方米投二次发酵好的粪草培养料100 kg,每菌株3重复。

1.2.3 中型生产栽培对比

于2019年9~11月在宁德市蕉城区新秀食用菌合作社进行生产性栽培对比试验,采用隧道进行一次发酵,菇房内二次发酵方式进行堆料制备,中试栽培面积为每个菌株30 m2,设置在同一座菇房,3个重复,每平方米投二次发酵培养料100 kg,每个菌株的培养料投料量相同,播种、覆土时间同步进行,水份及通风管理按常规方式。

1.3 测定指标

测定不同杂交菌株在培养料中菌丝生长速度、菌丝爬土速度、覆土到采菇时间以及产质量等农艺现状,记录各菌株3个重复的单位面积产量和子实体的单朵重量。

1.4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 2019 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平均值、标准差,再利用SPSS20.0对总产量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初筛中不同杂交菌株的菌丝生长比较

163株杂交菌株在培养料中走菌的速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有9株杂交新菌株的菌丝生长浓密粗壮洁白,菌丝生长速度比对照亲本没有差别,但从覆土到出菇也比对照快1~3 d。其中J17056出菇比对照菌株“姬A”快3 d,J17002和J17069比对照菌株“姬A”快2 d,其余6株比对照快1 d(表1)。另有24株杂交菌株出菇比对照慢2~3 d,其余的杂交菌株菌丝生长速度及出菇时间与对照没有差别。

2.2 初筛中不同杂交菌株的产质量比较

不同杂交菌株的产质量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5株杂交菌株比对照产量高,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表2),占杂交新菌株的2.8%,产量与对照菌株没有显著差异的有7株,占杂交新菌株的4%,其余杂交菌株比对照产量低,占杂交新菌株的93.2%。

不同杂交菌株的子实体大小也有明显的差异,在上述产量较高的5株中,3株棕色杂交新菌株子实体与大菇型亲本菌株“姬松茸A”菇型相当,单粒重达27.6~29.4 g。2株白色杂交菌株子实体菇型较小,与小菇型亲本“AT11”相当。

表1 出菇较快的杂交菌株走菌对比 (单位:d)

表2 不同杂交菌株的产质量对比

2.3 杂交菌株菌盖颜色分析

姬松茸不育菌株交配获得新菌株出菇结果表明,菌盖表面颜色主要有2种类型,除了与亲本具有相同的棕色菌盖特征外,还有一部分菌株表现为纯白色菌盖(见图1、图2),杂交菌株中的白色菌株占比为17.3%。

2.4 复筛中不同杂交菌株的菌丝生长比较

根据初筛的结果,上述5株产量较高的杂交菌株进行复筛栽培对比试验,5株杂交菌株在培养料中走菌的速度与对照没有明显的差别(表3),菌丝均生长浓密、粗壮、洁白。菌丝爬土的速度与对照亲本也基本相当,在土层中菌丝生长粗壮有力,没有明显的差异。其中白色菌株J17056从覆土到出菇的时间比对照快2 d,其他菌株与对照亲本基本相同。

表3 不同杂交菌株的走菌对比 (单位:d)

表4 不同菌株的产质量对比

表5 不同菌株生长发育情况 (单位:d)

2.5 复筛中不同杂交菌株的产质量比较

优选的5株杂交菌株的在产质量存在一定的差异(表4),其中J180223号棕色菌株出菇整齐度高,转潮快,产量最高,比对照“姬松茸A”产量平均增产22.4%。J17056白色菌株产量次之,平均比对照“姬松茸A”增长13.8%,两株杂交菌株与对照菌株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他菌株产量与对照相当,没有达到显著差异水平。

不同杂交菌株的子实体单粒重也有一定的差异,其中J17002菇型较大,单菇重量比对照提高8%,J17056白色菌株比对照菇型小,单粒重比对照轻,其余3菌株与对照没有显著的差别。

2.6 生产性栽培试验中菌丝生长速度的比较

根据复筛的结果,优选出杂交棕色菌株J17056和白色菌株J180223进行生产性栽培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表5),在培养料菌丝走菌阶段,两株杂交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与亲本对照菌株没有差别,菌丝爬土能力与对照相当,其中J17056从覆土到采收的时间比对照快2 d,菌株J180223从覆土到采收时间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

2.7 生产性栽培试验中产质量的比较

由表6可见,从2019年9月10日开始采收到2019年11月5日采收结束,共采收4潮。棕色杂交菌株J180223鲜菇总产量1248 kg,平均单产13.87 kg/m2,比亲本菌株“姬A”增产22.5%,单粒重与亲本“姬A”相当。白色菌株J17056鲜菇总产量1189 kg,平均单产13.21 kg/m2,比亲本菌株“姬A”增产16.7%,但菇型较小,单粒重比亲本“姬A”轻。

3 讨论

巴氏蘑菇新菌株的选育主要通过辐射诱变获得,目前没有杂交菌株在生产上应用。本研究发现,巴氏蘑菇通过单孢分离可以获得的没有锁状联合的不育菌株,不育菌株间的配对杂交,可以获得正常生长具有锁状联合的杂交新菌株,新菌株在走菌速度、爬土能力及出菇的产质量与其亲本间存在有一定的差异,部分菌株表现出优良的农艺性状,具有菌丝生长快,爬土能力强,产量较高,子实体结实,菇型较大等特性,因此巴氏蘑菇通过不育菌株的配对杂交可以快速改良品种的特性,为筛选获得适合工厂化栽培的优良菌株提供新的育种新途径。

姬松茸野生分离驯化获得的栽培菌株为棕色,胡润芳[6]在栽培菇床上发现一朵白色子实体,经组织分离获得白色突变菌株。刘朋虎[4,5]等通过对棕色菌株进行辐射诱变,获得白色的突变菌株,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白色菌株是棕色菌株突变而来。本研究发现,通过不同棕色菌株的杂交试验,获得杂交新菌株中会出现菌盖颜色为白色性状的菌株,说明姬松茸菌盖白色性状在传统的棕色菌株中已经存在,菌盖的白色性状相对于棕色性状是隐形基因,因此巴氏蘑菇菌盖白色性状并不是由棕色性状突变形成的,菌盖颜色的遗传规律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巴氏培养料出菇
释放巴氏新小绥螨可满足对苹果全爪螨的防治需求
培养料pH和含水量对海鲜菇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浅谈巴氏鲜奶的发展现状
基于隧道式发酵金针菇菌渣的双孢蘑菇培养料制备分析*
杏鲍菇出菇实践操作技术浅析
黄石市平菇培养料的经济实用配方与常用配制技术
长江流域蘑菇栽培系列之一
香菇松木屑“暴发式”出菇栽培技术
香菇新品种秋香607
巴氏灭菌对橙汁中键合态香气物质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