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例外场”的一次对话

2020-02-18

美术界 2020年1期
关键词:场域水墨美术馆

王煜

1978年生于辽宁开原。

2001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人物画工作室,获硕士学位。

现为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绘画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获得者。

多次参加联展,多次举办个人作品展。

出版有《视觉的阀:王煜》《碎念——王煜》《江苏画刊提名21世纪优秀艺术家画集——王煜》。

作品多次发表在《国画大家》《中国画苑》《艺术跟踪》《美术界》《中国画市场》《中国艺术》《美术观察》等刊物。

作品被鲁迅美术学院、上海美术馆馆、关山月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桂林市花桥美术馆等单位收藏。

王煜(以下简称王):艺术家林书传(以下简称林):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

林:从你的展览标题出发,“例外”在你的描绘中是“常态”的对立面。能否谈谈“例外”和“常态”的对立关系。

王:例外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修辞,也可以说是一种差异,是对于常态来说的一种中断,对于习以为常的一种警醒。“例外状态”作为“变”的一种渠道、一种出口,是对于“常态”的某种激活,警惕方法与套路成习的途径。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完全地对立,而是一种相互确认的关系。“例外”对于“常态”来说,是突变,质的本质没有变化,是一种拓进。是对于思维惯性的一种阻断,引发思考的契机。而对于水墨画种来说,它本身的艺术特质与历史负重,赋予了太多的称谓限制与规训要求。大家对于水墨的期待也囿于思维的惯性与习性,我想做的可能是对于这种思维惯性的中断,干扰,这种打断,就是一种“例外状态”。在我之前的水墨探索中,选择的题材,也是关于日常夹角式的观察,是基于现实感之后的萃取与选择,不是靠主观想象与编织,这也是我区别“常态”的一种“例外”状态。包括表现的手段,運用多元的方法,试图突破“常态”,打断“常态”相对固定的审美认知与感知。也可以说是一种“水墨突围”。

林:从“例外”到“例外场”,“场”的加入,是个人的在场,还是作品的在场,或者是展览的在场。

王:这个“例外”的“场”是一个鲜活的“场”,一个裹挟着时间、空间、事物的客观秩序、创作主体的心智、情感场域共生的“场”。在“场域”空间下,作品之间是互文关系,在这个展览中,作品是多维的,有平面的、实物、灯箱、视频等共同形成一个场域氛围,强化展览的主题概念,在某种情形下,是对于“常态”下水墨状态的一种激活,是当代性的方法的显现。这次展览更多地强调共性的主题概念,不同形态作品之间不断地互为意义,进行意义的叠加与重构,来构筑展览主题的总体意义。所以说,这个“场”先有个人的在场,对待作品的态度角度与立场,由此产生作品的出现与在场,多维作品的在场进而形成展览的在场性,最后,由观众的共鸣与感知,共同完成这个“例外场”展览概念。所以说这次的实验项目不是常规意义的个展,没有策展人,完全由个人的视角出发,从空间出发,设定生成的场域。在此,特别感谢南艺美术馆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场域空间的支持,虽然有少许与之前的设定有一些出入,但从展览最终的完成度上,是有“例外”之外的效果的,相对的某种限制,同时也构成了“例外场”的一部分,一种突发之后的结果,这样也是展览的一部分,意义在具体实操过程中变量,一种“例外之外”。

林:《急救手册研究》在我看是启动“例外场”实验项目的钥匙,作为艺术家是如何运用与专业毫不相干的文本来进行创作思考并介入到展览实验当中。

王:《急救手册研究》是一次在街道办办事大厅公共区域拿到的宣传册。一直放在手边翻看,里面的模拟急救现场的图片比较吸引我。这些图片虽然是模拟救助现场的示意图片,但如果去掉文字的解释,单看图片的话,有可能被误读为犯罪现场。这也是图片带来的歧义性与双关性。这也同时给了艺术进入的借口,经由艺术处理选择,剔除掉其指示意义,强化、篡改并引申为其他意义所在。所谓“毫不相干”,也是相对于“常态”来说,我理解的生活中的周遭事物,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在艺术的范畴下,一切都会成为艺术的可能性。现实经由艺术的过滤,皆会生成出不同艺术感知与审美体验。有可能越是毫不相干的事物之间,与日常认知的距离越大,艺术的可开掘性越高,会形成一种日常的差异化、陌生化的逆向观看。

林:火是你近期作品的重要元素,如果从物理属性出发,用水性的创作材料(水墨)去描绘火是冲突的,你如何驾驭这种天然的冲突。

王:用水性材料来表达火,以水绘火,这个解读点,我还是头一次思考,也比较赋予悖论的关系,很有思考的空间。对于火这个题材,本身也是具有悖论意义的题材,既具有毁灭性又兼有重生性,在中国画的传统范畴下,火题材的应用也是少见的,这有可能是认知禁忌的缘故,相对而言而水则是普遍的,也许是中国的哲学观与传统习俗认知所至。多年来运用水墨方式一直作为我创作的主要表达手段,水墨材料所形成的水墨质感是我所迷恋的,所谓的水墨精神也是经由质感决定而产生的。关于火的表述,我认为火是一种意外集合,一种充满未知的新生,可燎原、可成灾。作为一种希望的存在,在掌控与失控间徘徊,在危险与欢愉间激荡,在遮蔽中澄明。火的所为状态恰好是一种“例外状态”的呈现,一种目击即将消失的过去和即将待建未来的中间态。强化这种中间性,消解结果式的判断,摆脱武断,是一种正在进行时的美。人在面对不同形态的火会有不同的情状反应,喷火的戏子可以把火掌控于股掌之间,把握危险,而绝大多数人则是在有安全距离的岸边隔岸观火,欣赏危险。火的瞬间之美凝聚了一场既焦虑不安又安逸从容,既浅唱低吟又冷漠疏离的视觉狂欢。

林:请谈谈你画中抽象的火与具象的火。

王:火本身具有抽象之美,它是动态的同时又时刻变化着,具有不确定性。在水墨绘画上,近期的火的表达,我试图降低墨的使用,以色本身的质感,来传达同质的水墨质感,同时增加笔触的层次与厚度,强化瞬间即永恒的美感。如从氛围感来看,在近期的火,我觉得更抽象了,笔触独立的审美价值更加凸显了。在我之前描绘的火,尽可能用笔触来捕捉火的自身物理变化的形态,可是近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可能是水墨材料的自身限制所致,我逐渐感觉到,不可能做到视觉上的真,这也恰恰成就了水墨自身的独立审美价值,其本身就是一种概括、一种抽离、一种属于水墨语言自身的美。

在这次《例外场》展览中,由于展览需要,我第一次拍摄并制作了一段影片,采用了240帧每秒升格的拍摄方法,在视觉上延缓了火苗燃烧的速度,静观火本身之美。同时配以呼吸和心跳的声效,强化的火本身的生命性与生命感。看完整个八分钟左右的视频可能有種压抑窒息的不适,其实,我觉得人生也是如此,犹如火本身,从生生不息直至灰飞烟灭,化为乌有。在整部影片里我把火当做人来拍的,而引发的“导火索”正是这本《急救手册》,当每页书在燃烧的过程中,急救书上的图片会与瞬息变化的火苗发生碰撞,会随着燃烧的速度翩翩起舞,原图片本身的意义会与火进行互文的变化,这同时也是一种“例外”和不可控的意义所在,不确定的意义在燃烧中继续不断互撞、跌宕、升腾。

猜你喜欢

场域水墨美术馆
水墨
水墨人物
查无此人
美术馆
刘晓玲:突破学校德育的场域困境
美术馆的怪物传说
基于“学习场域”的专业成长方式构建漫谈
美术馆里遇到的数学
当代水墨邀请展
加州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