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助推贵州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价值与路径

2020-02-16王敏汪勇

老区建设 2020年2期
关键词:脱贫攻坚红色文化价值

王敏 汪勇

[提 要]贵州民族地区富集的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贵州各少数民族群众在革命战争年代共同团结奋斗和攻坚克难的历史见证与文化遗产。在新时代贵州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中,区域红色文化萌生了巨大的新时代价值。近年来,贵州通过积极保护留存好区域红色文化、鲜活传播区域红色文化、创新发展区域红色经济等方式,极大地促进了省内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也涌现了石阡县甘溪乡和习水县土城镇等一批脱贫摘帽和发展致富的典型。因此,红色文化是助推贵州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和现实选择。

[关键词]红色文化;贵州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价值;路径

[作者简介]王 敏(1982—),男,衡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红色文化传承与革命价值观教育;汪 勇(1971—),男,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红色文化传承发展。(贵州贵阳 550001)

[基金项目]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贵州长征文化资源整理与传承研究”(YC[2018]032);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文化单列重大课题“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传承保护研究”(18GZZB21);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金硕士点项目“贵州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2019ssd014);贵州师范大学学生工作科研基金项目“‘四个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研究”(2019fdy10)

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与根本任务是消除贫困和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由于“我国贫困人口分布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少数民族人口和贫困人口在地域分布上的重合”[1]。因此,我国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是亟需解决和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2015年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民委一份简报上批示:“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重点强调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②现实情况是,我国广大民族地区历经多年的扶贫脱贫工作,成效十分显著,但目前仍然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我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強国的最大短板。之于贵州而言,一方面“贵州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攻坚难度最大的省份之一,所面临的诸多难题都是‘世界级的,‘相约2020的压力相当大”[2]。另一方面,贵州民族地区也是红色文化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曾历史地见证和书写了党领导各少数民族群众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艰难历程及其成功经验。新时代,贵州民族地区坚持在既定的大扶贫战略行动中,围绕“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总要求,可以充分利用区域红色文化的“富矿”优势,聚焦少数民族群众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脱贫信心与能力建设,从而创造新的更大的治贫伟业和人间奇迹。

一、红色文化是贵州民族地区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与资源优势

(一)贵州民族地区红色文化概述

就红色文化的概念理解而言,目前学界是人言人殊、聚讼纷纭。有学者认为红色文化就是源于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或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也有学者认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各种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3],不仅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文化,而且包括改革开放文化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可以说,目前学界在“红色文化概念、形式、时限、区域、内容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但质量参差不齐,虽覆盖涉及面广,但观点冲突不一、论证歧见纷呈”[4]。尽管如此,学界也都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红色革命运动的政治文化上达成广泛共识,认为红色文化主要表征为一种以革命理想主义价值观为内核的先进文化形态。换言之,红色文化还原了艰苦卓绝的中国革命历史和光耀千秋的中国革命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伟大实践密不可分,因此也留下了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红色资源。

贵州省属于我国欠发达的内陆民族地区,全省共有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11个少数民族自治县、193个少数民族自治乡。一方面,贵州少数民族自治区域面积十分广大,贫困人口数量规模十分庞大,脱贫攻坚任务十分繁重;另一方面,作为革命老区的贵州又是典型的红色文化大省,伟大的红军长征文化、抗战文化、中共地下党斗争文化以及革命先驱文化遍及全省各个民族地区。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共有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黎平会议纪念馆、榕江红七军历史陈列馆、凯里党小组活动遗址、剑河大广坳战斗遗址为代表的革命遗址、遗存343处,其中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38处、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139处、革命领导人和地方党史人物行居所29处、烈士墓80处、各类纪念设施59处,被列入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103处,县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有31处。[5]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共有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猴场会议会址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旅游景点和革命教育基地(场所)多处,如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水族)烈士故居、瓮安猴场会议会址、板寨红七军会师旧址、坤地红七军宿营地旧址、“强渡乌江”战斗遗址、毛泽东行居、冷少农和舒葆初烈士故居、长顺红军标语纪念馆、板寨会师纪念馆、惠水红军烈士墓等。[6]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也有着较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文化遗址、威舍猪场村红军洞(贺子珍因救护钟赤兵团长而光荣负伤)、中共黔西南第一个党支部的遗址——卡法、滇黔贵边区革委会主要活动地点——板陈,等等。[7]

2016年12月,国家发改委根据中办、国办印发的《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刚要》而公布印发了《关于印发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的通知》(发改社会[2016]2662号)。该文件中涉及多个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红色旅游景点,如贵州红军长征红色旅游系列景区(黔南州瓮安县、黔东南州黎平县黎平会议旧址)、黔南州独山县深河桥抗战遗址、黔南州荔波县邓恩铭烈士故居、黔西南州史迪威公路晴隆二十四道拐遗址。概言之,贵州民族地区蕴含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给当地人民留下了“攻坚克难”的红色记忆,这必将为新时代贵州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经济发展工作带来巨大的精神动力与借鉴价值。

(二)红色文化在助推贵州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价值体现

1.贵州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蕴含了脱贫攻坚的政治原则价值。贵州民族地区富集的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少数民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的产物。这启示我们,党的坚强领导是前提,党为人民的初心使命是根本,各族群众的主动作为是基础,三者共同构成了红色文化得以生成的政治原则。新时代我国贵州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同样需要这个政治原则。首先,红色文化昭示了党的领导是贵州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成功保障。加强党的领导主要体现为加强民族地区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建设与干部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过硬的农村党支部……从而就谈不上带领群众壮大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力,向贫困和落后作战。”[8]因此,党的坚强领导是使贵州民族地区走向脱贫致富的最根本的政治前提和成功保证。其次,红色文化映照了党引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初心使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9]。民族地区红色文化所蕴含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使命是党在各个时期富于战斗力的原因所在,这就要求贵州民族地区的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告诫,要始终牢记消除贫困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要切实高效地发挥党和政府在脱贫攻坚中的主导作用。其三,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要求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对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而言,这个主体作用体现在基层党政领导干部必须要发挥好脱贫致富的中流砥柱作用、普通党员同志必须要发挥好脱贫致富的模范带头作用、各少数民族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则必须要积极参与其中并主动追求“脱贫致富”,从而实现“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也正是由于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能为作为主体的人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意识形态保障,它所蕴含的先进意识和革命斗争精神能有效地促使当地人们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勇攀高峰,从而开拓脱贫攻坚新局面。

2.贵州民族地区红色文化注入了脱贫攻坚的资源内容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紧紧扭住发展这个促使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第一要务,立足资源、市场、人文旅游等优势,因地制宜找準发展路子。”[10]这启示我们,我国广大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要首先立足“内容为王”的区域资源优势,以区域资源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这里的资源不仅包括自然资源,而且包括文化资源。对于广大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而言,贵州民族地区富集的红色文化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的作用与价值尤其突出,是富含巨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文化富矿”,从而为贵州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注入了丰富的资源内容基础。首先,红色文化是现代国民经济结构中重要的文化产业资源和旅游资源,也是发展红色旅游和红色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其次,由于包括贵州民族地区在内的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于偏远山区,那里山清水秀、环境优美、风景宜人,绿色生态资源十分丰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刻阐明了贵州民族地区是一座具有丰富绿色生态资源的“经济宝库”。其三,贵州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也十分丰富,如节庆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歌舞文化等,这种“人无我有”的民族特色文化优势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优势。因此,对于贵州民族地区而言,基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及其追求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可以充分利用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天然政治优势,探索“红色文化+”的发展思路,走以红色为主、绿配红与特配红相结合的复合型文化发展路子,把红色文化、绿色生态文化和民族特色文化等结合起来,寓思想教育于文化娱乐和观光游览中,既有利于传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又有利于把“红色文化+”的复合型资源转变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从而推动贵州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帮助贵州各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共赴小康。事实上,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就是美好精神文化需要,就是绿色生态需要和旅游休闲需要。贵州民族地区红色文化恰好构成了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容基础,也为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进而提升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提供了重要抓手。

3.贵州民族地区红色文化提供了脱贫攻坚的工作方法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11]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大都属于我国深度贫困地区,贵州民族地区要打赢新时代的脱贫攻坚这场硬仗,需要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科学的工作方法。观照民族地区红色文化的生成过程,一方面它印证和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各族人民群众在艰窘困厄的革命历程中所展现的“革命理想主义”与“革命乐观主义”[12]精神。立足当下,贵州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之所以异常艰巨,主要是因为少数民族贫困群众普遍存在内生动力不足,缺乏发展信心与斗志。因此,脱贫攻坚首先要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红色文化,紧紧围绕“扶志”来做文章,不断激发和强化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信心与斗志,唤醒和点燃其脱贫致富共奔小康的热情与动力,从而帮助其实现“脱贫致富”的历史跨越。另一方面,摆脱贫困需要智慧,而培养智慧的根本之策在教育、学习和培训。透视贵州民族地区红色文化,即可发现,无论是贵州民族地区的红色革命遗址、红色革命遗迹、红色革命场馆,还是贵州民族地区的红色文化歌谣、红色文化标语、红色文化艺术等,无不映射着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元素的影响,而这种先进性当然是需要通过教育培养、素质提升、智慧熏陶才可以体现出来的。因此,针对当代贵州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之现状,要坚持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阻断贫困待机传递的根本途径,重点从办学条件、师资配备、经费投入、学科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促进贵州民族地区人口的整体素质与能力,同时,积极加强加强科技下乡与技能培训,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开展实用技术与就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贵州各少数民族群众的就业创业能力。坚定红色文化自信,走一条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的脱贫新路。所以,贵州民族地区红色文化提供了扶志与扶智相结合的脱贫攻坚工作方法价值。

二、充分利用红色文化助推贵州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创新路径

(一)保护留存好贵州民族地区红色资源

保护是传承与开发的前提。作为红色文化富集区域,革命老区与民族地区的脱贫致富与持续发展是党和国家非常关心和高度重视的热点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最为牵挂的一件大事就是扶贫脱贫工作。新时代贵州民族地区需要积极守护红色家园,留存和传承区域红色文化,不断激活红色文化背后的攻坚克难精神,用“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的精神动力助推脱贫攻坚和区域经济发展。随着党和国家有关红色旅游规划和革命文物保护等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贵州省也先后出台了《贵州省文物保护条例》《贵州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关于加强贵州省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的意见》等文件,这让全省的大部分革命文物、遗址和遗迹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保护、改建和扩建。如遵义会议会址及附属陈列馆,经过多次修缮、改建或扩建,受重视和保护程度大大提高。近年来,贵州省政府又先后对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文物陈列室等等多处革命遗址进行了发掘、维修,不断丰富展示内容,从而更好地丰富贵州红色文化的资源内容体系并充分发挥这些红色文化遗址的新时代价值与作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贵州省利用长征胜利80周年的时机,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对长征遗产保护的支持,实施了“长征——红色记忆保护工程”,计划建造贵州的国家长征主题文化公园,并积极争取将区域内多处红军长征遗址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贵州民族地区应积极争取和完善相关政策规划,守护好自己的红色家园,从而把区域红色文化保护留存下来,夯实红色革命精神的物质支撑。

(二)鲜活传播开贵州民族地区红色文化

文化的力量主要在于文化背后的精神力量。红色文化从根本上说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攻坚克难的革命理想主义、革命集体主义的精神写照和精神动力。在攻克新时代贵州民族地区脱贫攻坚这场硬战时,需要充分传承和弘扬好红色精神。而为了有效地弘扬和传承贵州民地区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就必须适应数字网络生态,采用现代新传播科技,不断创新贵州民族地区红色文化传播方式、方法与路径,从而让贵州民族地区红色文化和红色革命精神得以鲜活传播开来。事实上,无论是基于“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信息生产者与提供者”[14]的原则要求,还是新媒体时代的“数字化生存”与“联通一切”的客观事实,贵州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这个“内容王者”都需要与时俱进地创新传播手段和方式,注重与现代传媒技术的融合及其数字化转化。以人民日报2017年推送的建军90周年H5产品《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为例,短短7天就“圈粉”无数,用户浏览量达10亿以上,这也因此成就了一个红色文化与传播科技完美结合的经典案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2018年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也明确提出要“融通多媒体资源”“建立革命文物大数据库”“让革命文物活起来”。所以说,要加强贵州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开发与传播,必须通过VR、AR、裸眼3D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积极采用,开发和建造一些具有高度开放性、远程观赏性、实时互动性的“红色文化网上纪念馆”或“红色文化融媒体聚合平台”,推出一批具有反映红色文化内涵与红色革命精神的新型文旅产品或纪念品,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不同传播对象和受众群体的差异化和多层次性需要,从而实现让贵州民族地区红色文化“鲜活起来”“转动起来”和“红火起来”的目标,让红色文化披上新时代外衣、直抵新时代人心[15]。

(三)发展繁荣好贵州民族地区红色经济

要啃下贵州民族地区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发展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实现产业脱贫。只有通过产业脱贫,才能真正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和贫困户脱贫不返贫。为此,贵州民族地区可以充分利用区域红色文化优势,大力发展红色经济及其附属经济产业,探索“红色文化+”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所谓“红色文化+”,就是发展“红色文化+旅游”“红色文化+生态”“红色文化+农业”“红色文化+民族”“红色文化+大数据”等复合型经济产业。贵州经过十多年的历史发展,主打“红色文化+”的红色经济产业化发展效果十分显著,省内外影响也越来越大,年接待人数和年综合收入持续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据贵州省文化与旅游厅的数据统计:2018年全省接待游客9.69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400多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2%、33.1%,带动30.3万贫困人口受益增收。就当前贵州全省的红色经济发展现状而言,现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央红军为主,红二、红六军团为辅的“一线两翼”的“红军长征在貴州”红色旅游发展主格局,同时辅之以贵州革命先驱文化、贵州抗战文化和中共贵州地下党斗争文化等红色文化旅游景点,大力发展“红色文化+”产业,不仅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极大地加快了贵州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进程。需要指出的是,随着近年来贵州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领域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大改善了贵州“红色文化+”的经济发展条件与环境,贵州红色文化繁荣发展的势头良好、前景光明。

三、红色文化助推贵州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典型样本与案例经验

(一)甘溪红色样本

位于我国贵州省石阡县西南部的甘溪乡,全名甘溪仡佬族侗族乡。在民族成分上,甘溪乡是一个以仡佬族、侗族和羌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乡。在经济发展上,包括甘溪在内的黔东北地区都属于我国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高山峡谷遍布,土壤贫瘠不堪,交通十分不便。在文化构成上,甘溪既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文化和绿色生态文化,又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

1934年10月红二、六军团长征先遣队在这里遭遇湘、桂、黔敌主力,发生了著名的甘溪战役,曾有四五千名红军将士的鲜血洒在这片热土,为红军长征的开端书写了壮烈的一幕。由萧克将军题写的“甘溪死难烈士纪念塔”现在是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2年经甘溪陈氏祠堂改建而来的民族博物馆,将本地区优秀的民族特色文化和民俗文化传承展现出来,将错落别致的古村古寨保护开发起来。此外,境内风景迷人、生态保存完好,“中国十大‘非著名山峰”之一,也被誉为“梵净山姊妹山”的佛顶山坐落其中,2016年佛顶山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然而,该乡几乎全靠农业支撑,第二、三产业的比重非常少,而境内山高谷深、群峰叠嶂、土地贫瘠,可供利用的农业用地又十分稀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45亩,且主要是陡坡耕地,属于全省100个极贫乡镇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和贵州省的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的大战略下,在省市县三级政府和扶贫单位的支持帮助下,甘溪乡充分利用本土红色文化优势,传承攻坚克难的红色革命精神,不断激发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大力发展“红色文化+”的复合型产业经济发展模式,持续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不断提升贫困户收入和生活水平。2018年,甘溪乡全体干部群众团结一心,攻坚克难,努力前行,奋发有为,群众生产生活发生巨变,经济社会向好发展,顺利地实现脱贫摘帽的阶段性发展目标。

(二)土城红色案例

位于我国贵州遵义市习水县的土城镇,是一个有着七千年发展历史的黔北古镇,也是红军长征时期四渡赤水战役的发源地。尽管土城镇并非民族乡镇,但汉族与黔、川各少数民族长期交流杂居,虽无民族地区之名,却有民族地区之实。近年来,土城镇在国家的精准扶贫、脱贫战略的强力推进下,在国家和省市县各级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利用区域红色文化丰富的资源优势,打造土城红色文化旅游发展创新示范区,主打红色经济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土城”现象。

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活动和繁衍生息的土城,是赤水河上“黄木出山、川盐入黔”的交通隘口,素有“川黔锁钥”之称谓。元末明初,因镇民在改造房屋时发现大量土城墙,故有“土城”之名流传至今。土城镇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积淀赋予了土城古朴、神秘的古镇人文景观,秦币、汉砖、古陶、汉墓、宋酒窖、古船帮、老盐号、明代军事屯堡文物古迹众多;古渡、老墙、茶馆、石板街、吊脚楼、牯牛船、老榕树古风犹存;龙灯、花灯、狮灯、秧歌、龙船调、川戏玩意、船夫号子等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红军长征时期,土城是举世闻名的“四渡赤水”发轫地和主战场,誉为“长征路上的红宝石”、“地球红飘带上的明珠”。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进驻习水,在土城镇青杠坡浴血奋战后从土城渡口挥师西渡,谱写了“四渡赤水”战役的伟大篇章,现保留着12处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土城镇又着力打造了土城红色文化旅游创新示范区,围绕红军四渡赤水纪念馆这个核心,所倾力打造的一个“红色文化+”博物馆建筑群,具体包括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团陈列馆、中国工农红军战地医院纪念馆、中国女红军纪念馆、红军总参谋部旧址、青杠坡战斗遗址以及反映地方特色的赤水河盐文化陈列馆,土城古镇博物馆等1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土城镇利用2009年四渡赤水纪念馆免费开放的契机,通过土城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的设计打造与传播开放,年均接待游客数量逐年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2014年,土城镇被评为“影响世界的中国文化旅游名镇”,2016年又被评为“全国十佳生态文明景区”,“红色土城·灵性古镇”已成为土城的推介名片。[16]土城镇通过以土城红色景区为抓手,探索发展“红色旅游+”的复合型产业。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土城古镇已经走出了一条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四、结语

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群众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过程中,在我国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这种红色文化所凝练的崇高理想信念、不畏惧艰难险阻和勇求革命胜利的豪情壮志与红色精神,为今天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十分丰厚的原料与养分。蕴含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贵州民族地区在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历史伟业中,高度重视和挖掘红色文化在攻克民族地区深度贫困这个坚中之坚的重大价值,通过积极守护红色家园以让区域红色文化保护留存下来、传承红色精神以让红色文化鲜活传播开来、发展红色经济以让红色文化繁荣发展起来。石仟县甘溪乡、习水县土城镇等一批脱贫摘帽和发展致富的典型案例启示我们,高度重视和积极发展“红色文化+”产业是助推贵州民族地区乃至全国广大民族地区夺取脱贫攻坚战和实现同步小康梦的重要路径。

注释:

①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612/c40531-29333825.html,2017年6月12日。

②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10.html,2017年10月28日。

[参考文献]

[1]黄颂文.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的思路[J].学术论坛,2004,(4).

[2]伍少安.坚定脱贫攻坚的必胜决心[N].贵州日报,2019-05-07(004).

[3]渠长根.红色文化概论[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7.

[4]邓显超,邓海霞.十年來国内红色文化概念研究述评[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5]王洪叶.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与地域发展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6]文勇.黔南州红色文化之旅受追捧[EB/OL].黔南州第一综合门户网站,http://www.qnz.com.cn/news/newsshow-28712.shtml,2016-7-1.

[7]王洪叶.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与地域发展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8]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0]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1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2]罗永宽,李燕.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与当代价值[J].文化软实力研究,2017,(1).

[13]林子.红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新路[J].贵州民族研究,2018,(1).

[14]王敏,邓庄.公共利益:政府与媒体的互动逻辑[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2,(1).

[15]汪勇,王敏.用数字化让贵州红色文化鲜活起来[N].贵州日报,2019-2-25(009).

[16]CCTV1关注习水:依靠红色文化、古镇文化走上转型脱贫致富旅游路[EB/OL].搜狐,http://m.sohu.com/a/196535175_696945.

[责任编辑:黄贝如]

猜你喜欢

脱贫攻坚红色文化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给”的价值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