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环境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0-02-16李飞跃李粉茹邹海明

山东化工 2020年12期
关键词:内容环境专业

李飞跃,李粉茹,王 艳,邹海明,谢 越

(安徽科技学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安徽 凤阳233100)

《环境学》是高校环境类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环境科学专业的基本知识,以环境基本规律为主线,涉及环境问题、环境学原理、环境调控等[1]。此外,《环境学》作为环境科学专业入门基础课程,承担的教学使命远远超出介绍环境基础知识本身,对于学生深入了解专业、树立专业自信,重要性不言而喻。

安徽科技学学院2004年环境科学专业开始招生,2006年开设《环境学》课程。近年来,环境学相关的研究日新月异,《环境学》的课程教学需要进行相应地改革。虽然,我校早在2011年已经把《环境学》立项为校级重点建设课程,但由于各种原因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 《环境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开课时间偏后、与专业课衔接不合理

由于学校课程设置及要求缘故,所有专业课均在二年级及以后开设。错过了学生最渴望了解专业知识的最佳时期,缺乏专业学习的热情。二年级以后有不少同学参加了学校的各类社团活动,致使部分学生受活动的影响不能全身心的投入该没课程的学习,还有学生忙于应付英语四、六级考试、部分大学生奔波于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比赛等,常出现学生缺课、上课精力集中、不认真听讲等现象。此外,二年级以后,许多其他专业课程已经相继开设,环境学中的基本原理与规律涉及的温室效应、污染物在生物体内迁移转化过程等知识与专业课中环境化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等课程中均有不同程度涉及与交叉,因此,讲解到这些课程时,因问题类似,学生感觉无新意。

1.2 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教学手段单一、专业体验和认知感不强

《环境学》课程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缺少必要的实验课程,实践教学见习安排另一学期。因此,学生上课时感官认识较少,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主动性较差;课堂教学讲授模式缺少互动空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不利于学生兴趣的提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由于环境学课程性质主要以概念、基本环境问题、防控体系等为主,需要记忆东西偏多,加上学生实际上对环境专业研究方向、前沿研究内容及发展趋势接触很少,故课程容易让同学感觉枯燥。

1.3 考核方式较为单一、不利于充分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以往考试,主要采用闭卷笔试(80%)和平时成绩(20%)的方式,学生往往考前集中一段时间死记硬背,就能顺利通过考试,这也导致学生不重视日常课堂教学。此外,该考核方式也难以全面考查和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2 《环境学》课程教学改革

2.1 调整《环境学》课程的开课时间与课时安排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学校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调整了《环境学》课程的开课时间,由原先的第四学期调整为第一学期,安排在新生入学后,军训结束时开始上课,通过课程组教师在一起认真研讨,制定了该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学时安排由原先的54学时(全理论),调整为42学时(理论36,实验6学时),并在同一学期安排了环境学实习,为期一周。

2.2 合理选择教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择一本好的教材,是课程教学成功的一半。目前,关于环境学方面的教材很多。坚持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出版年限较近,出版次数较多的原则,以及综合考虑教材自身内容体系及知识结构层次,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选用了南京大学左玉辉教授主编的《环境学》,该书以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为主线,分环境问题篇(描述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事实)、环境学原理篇(阐述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环境调控篇(论述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三篇展开论述。其中,环境问题篇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废物、物理环境、生物环境、全球变暖。环境学原理篇包括环境多样性原理、人与环境和谐原理、规律规则原理、五律协同原理、环境科学。环境调控篇包括人口—环境调控、经济—环境调控、资源—环境调控、生态—环境调控、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各篇相对独立而又有机联系,内容深入浅出,配有“阅读材料”栏目,便于读者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开拓视野。

2.3 优化教学内容,强化专业体验和认知度

首先,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以选定的教材为参考,按照学时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理出一条主线,围绕主线组织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更新补充环境领域内最新的环境热点问题、政策、方法、工艺、技术等内容;其次,以理论课章节内容为依据,合理安排实验课,实验课类型以演示实验为主,使学生能够直接体验到学习这门课程的作用,比如,在水环境章节课堂内容结束后,可以开展臭氧高级氧化技术处理染料废水,让学生很直观感到染料从有色到无色的过程;在大气环境章节课堂内容结束后,可以开展文丘里湿式除尘器净化含尘气体,让学生很直观感到含尘气体中颗粒物从有色到无色的过程,增强其专业认知度和归宿感。再次,在理论和实验课结束后,开展为期一周实习,安排学生参观环境监测站、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有机肥料厂环境管理与规划部门等政府部门、行业、企业进行认知实习,特别是,我们带领学生参观了安徽莱姆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对该公司展览馆的参观,学生彻底明白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途径,使学生直观了解未来就业去向,激发其学习兴趣。

2.4 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好第一课尤为重要。第一课通常是绪论课,主要回答三个问题“为什么要上这门课”、“这门课主要上哪些内容”、“怎样学好这么课程”,特别是第一个问题,一定要花大力气讲解透,我们的经验是先回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即“环境科学专业怎样”、“ 未来能干什么”、“专业前景如何”,在这基础上再阐述这门课程重要性就能水到渠成,进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及归属感[2]。其次,实行教授授课和教师团队教学制度,《环境学》专业课是环境类专业入门课程,表面上看起来主要是一些文字型内容,但对授课教师的要求极高,要求教师能够深入浅出介绍相关内容,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由一个教师完成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且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实行教授授课和教师团队教学制度,教师可以结合自身专业成长和科研经历,有所侧重的重点阐述,对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专业自信将大有裨益。再次,在教学上采用翻转课堂、案例教学、启发式、互动式、探索式和协作式等教学手段[3],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角色互换,安排合理章节,让学生参与课堂讲解;此外,突出现场教学,比如讲到物理环境章节,我们安排了用辐射仪测定学生自己手机的辐射强度,然后讲解相关知识,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极大的调动起来,课堂教学效果良好[4]。最后,积极开辟学习第二课堂,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形成线上线下知识的获取,突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提升能力,体现在学习能力及习惯的培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推荐学生可以在国家精品课程网上了解《环境学》这门课程的相关内容。并且我们建立了QQ群,围绕课程,将部分与课程相关的学习材料包括课件、短片、视频、等发到群里,大家自学讨论。此外,我们还给学生推荐了相关专业网站,比如中国环境网、地下水环境网等,还有环境类的公众号,比如土壤地下水修复、环评爱好者网、环境工程等,方便大家课下学习,并且可以在课程微信群里共享内容,交流心得体会等。

2.5 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过程管理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多采用闭卷笔试(80%)和平时成绩(20%)的方式,试卷主要是“填空+名词解释+问答通”题型,导致学生只关注最后考试成绩,考前突击死记硬背,顺利过关,弱化了过程管理,不利于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我们采用多元化考核方案,多环节结构成绩包括作业、小测验、汇报演讲、小论文、实习考察报告和期末笔试成绩,综合定量评价平时成绩(上课、考勤作业、课堂表现)占30%,小组成绩(小测验、小论文、小演讲、实习考察报告)占30%,期末笔试成绩占40% 期末笔试试卷结合上课讲述理论知识和平时的实践教学活动,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试卷内容多范围广应用性强,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彻底摆脱“平时不努力,作业靠抄袭,期末来突击,考试要死记,60分就大吉的局面”。

针对《环境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较高,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加,学生的对专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教师教学评价也较好,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猜你喜欢

内容环境专业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环境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