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胆囊息肉样变,“病急乱投医”要不得

2020-02-1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

江苏卫生保健 2020年6期
关键词:胆囊癌癌变胆囊炎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

胆囊息肉样病变是个啥

“胆囊息肉样病变”泛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非结石性病变总称,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很多人会误把“病变”和“癌变”划等号,其实“病变”所包括的范围远超“癌变”。“胆囊息肉样病变”大致可分成三大类:

1.胆固醇性息肉 又称为假性息肉,绝大多数的胆囊息肉属于这种类型,常为多发性。目前认为此类息肉是不会癌变的。

2.炎症性息肉 是胆囊炎反复发作过程中形成的局部组织增生,大部分合并胆囊结石和慢性胆囊炎。

3.腺瘤性息肉 又称为真性息肉,一般为单发性,占胆囊息肉的5%以下,属于良性肿瘤,但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会有癌变的可能。

总之,在临床上发现的“胆囊息肉样病变”绝大部分不是真正的息肉,特别是在体检时偶然发现的“胆囊多发息肉”更不必要过于担心,它其实就是沉积在胆囊壁上的胆固醇结晶;真正需要警惕的是胆囊真性息肉和长期存在的胆囊慢性炎症。

“病急乱投医”要不得

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不要对患者做得太多。这句忠告对于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患者再适用不过。因为胆囊息肉发病率非常高,但实际上恶变率很低,90%以上患者为非肿瘤息肉病变,剩余肿瘤性息肉中还有一大部分低危患者,这些患者仅需要定期随访足以。因此,胆囊息肉的手术需要严格掌握指征。

对于胆囊息肉患者,只要经医生诊断,恶变危险不高,完全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定期随诊,发现问题再及时处理来应对,这样可使大部分患者避免过度医疗。

腹部超声因其方便、廉价、敏感度高的特点,是胆囊息肉病变的最佳诊断方法。近年来,随着超声造影、CT、MRI 的发展,能够通过息肉浸润深度局部血流变化进行详细判断,再结合肿瘤标记物如CA199,从而对已恶变的息肉能够进行越来越准确的诊断。

目前,国际上认为符合以下几个条件时,应该高度警惕息肉未来恶变、甚至已经恶变的可能:息肉单发、息肉大于1厘米、息肉基底广蒂、息肉观察1年呈持续性增长、中年女性有结石或胆囊炎症状或存在胆囊癌家族史。

对于具有恶变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积极手术治疗。方法包括腹腔镜胆囊切除以及开腹胆囊切除。对于考虑可能为良性息肉病变的患者,应该选择腹腔镜切除;对术前影像学手段已经判断有恶变可能的息肉,则应选择开腹胆囊切除术。另外,手术中应该对切除的胆囊进行冰冻活检,如果确认为胆囊癌侵犯肌层,则应该继续进行扩大的胆囊癌根治术。

而对于生长缓慢、多发、窄基底的小于1厘米的息肉,则多认为是胆固醇息肉,如果胆囊大小、形态、功能正常,胆囊息肉没有明显症状,在排除胆囊息肉癌变危险后,是完全没必要做手术的。半年到1 年复查便可。

改变生活方式来应对

目前认为,胆囊息肉特别是胆固醇性息肉,是由于胆汁代谢异常引起的,而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脂肪肝、慢性肝炎、药物、女性妊娠等都会引起人体内脂类代谢紊乱;另外,饮食中摄取过多的脂肪和胆固醇,饮食结构不均衡合理,不恰当的快速减肥,都会使得胆汁中胆固醇比例失调而引起胆固醇结晶形成。

因此,胆固醇性息肉也不仅仅是体重超标人群的“专利”。生活起居没有规律,不按时吃早餐,熬夜等,都会引起胆囊收缩和舒张功能紊乱,胆囊无法及时排空胆汁,胆固醇结晶就会附着在胆囊壁上,长此以往就形成“胆固醇性息肉”;酒精需要通过肝脏进行分解和解毒,长期大量喝酒会直接对肝功能造成损害,引起肝功能异常,不仅容易造成脂肪肝、肝硬化,还会导致胆汁分泌和排出紊乱,继而也会增加胆囊息肉的发生。

可见,胆囊息肉不仅仅是胆囊自身的问题,而是一种全身性和社会性疾病。对于我们来讲,应该建立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尤其是年轻人,避免胆囊息肉的形成更为重要。

对于已经出现了多发性胆囊胆固醇性息肉的患者,我们在生活当中一定要积极地进行防治,比如合理安排饮食,不要不吃早餐;少吃那些胆固醇比较多的食物,如蛋黄、动物内脏、鱼子酱等,以避免过多的胆固醇沉积在胆囊壁上,当然一天一个鸡蛋还是可以的;此外还要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活方式,平时不要抽烟或者喝酒,多锻炼自己的身体,控制体重不超标,同时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猜你喜欢

胆囊癌癌变胆囊炎
miR-142-5p通过CCND1调控胆囊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PTGD联合择期LC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应用
《癌变·畸变·突变》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证书
《癌变 ·畸变 ·突变》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证书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癌变1例
LC3和beclinl在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变化及其意义
蒙药治疗慢性胆囊炎疗效观察
蒙医药治疗慢性胆囊炎65例疗效观察
自噬蛋白Beclin-1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胆囊癌的治疗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