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干预对眼科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眼内感染的效果

2020-02-13范小丽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眼科发生率手术

范小丽

(开封市中心医院眼科,河南 开封 475000)

眼科手术一直以来都是临床上的一大难题。因为眼部结构复杂,对手术精度要求更高,常常需要借助一些精密的仪器来保证手术效果。但是很多医院没有这样的硬件设施,很多手术也就无法开展。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很多手术难题被攻克,且很多医院都引进了先进的医疗设备,使得眼科手术的开展成为了可能。眼科手术不同于其他疾病,他不需要做很多复杂的检查,手术创伤也不大,术后患者也无需长期住院观察治疗,很多患者术后当天即可出院,因此眼科手术术后感染的情况并不多见,研究显示这个概率还不到2%[1],所以眼科手术术后感染这一问题并未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患者一旦出现眼内感染不仅会为患者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而且将难以医治,很多患者将会因此而面临眼球摘除的危险[2]。这对患者精神上和身体上都将带来巨大的痛苦,因此采取措施防止术后眼内感染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防止术后眼内感染的出现除了提高手术效果和抗感染药物的使用等措施外,有效的护理干预同样十分重要。适当的护理干预在预防眼内感染中可能不亚于手术本身[3]。因此从2017年7月起开始相关研究,制定全面的护理干预措施并将其应用于眼科手术患者的护理中,比较与传统护理措施在预防眼内感染方面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后从开封市中心医院2017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眼科手术患者中选择21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7年7月—2018年7月的101例患者为对照组,2018年7月—2019年7月的109例患者为观察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观察组男67例,女42例,年龄23~77岁,平均(61.2±8.4)岁;眼底疾病13例,青光眼59例,白内障37例,19例合并有糖尿病,11例手术级别为Ⅲ级,29例为Ⅱ级,69例为Ⅰ级。对照组男64例,女37例,年龄21~79岁,平均(63.4±7.0)岁;眼底疾病9例,青光眼54例,白内障38例,20例合并有糖尿病,8例手术级别为Ⅲ级,26例为Ⅱ级,67例为Ⅰ级。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后发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年龄不低于18岁;②非外伤手术;③需住院手术治疗;④患者具有正常语言表达能力,且出院后至少有一位家属能为其提供护理服务;⑤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心、肝、肾、脑等重要脏器存在严重疾病或衰竭者;②合并有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或恶性肿瘤者;③术前已经出现感染或可以感染者;④依从性差或各项资料收集不全者。

1.3 干预措施

对照组实施优质护理服务进行干预:①入院时为患者建立个人档案便于对患者的管理;②与患者及家属深入交流,充分了解患者各项信息,同时使患者感觉到被重视,从思想上消除患者顾虑;③针对手术及住院期间各项事项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并指导家属学会一些基本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帮助患者建立科学合理的进餐制度和作息规律;④采取措施消除患者及家属的恐惧和焦虑等不良情绪,缓解患者心理压力,例如播放患者喜爱的音乐或电影、与患者耐心交流,注意倾听患者的主诉并为患者进行适当的鼓励;⑤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亲密关系,使医患双方共同融入到病房这个环境中,彼此保持友好融洽的关系;⑥定期邀请同类病友一起召开病友会,使同类病人之间相互交流相互鼓励,特别是多邀请一些康复状况良好的病友参加[4]。

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针对术后感染的护理措施,详情如下:①做好眼内感染的三级预防工作,尽早识别和处理交叉感染,密切注视眼内感染的早期症状,同时做好患者病情的监护工作;②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眼内感染相关知识,并对患者进行针对眼内感染的健康教育,内容包括手部清洁与消毒的正确方法,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及医疗废物的处置方法等,规范无菌操作,使所有医护人员在心理和实际操作中都更加重视无菌操作,通过理论学习找出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尽可能地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③严格规范院内的日常消毒工作,采用多种消毒剂相互配合或交替使用,并定期采样对消毒效果进行评估,同时设立监督员负责监督这一工作;④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对各项数据做好统计,手术在眼科专用的独立手术室进行,不与其他科室患者共用手术室,并派专人管理手术室;⑤采取措施增强老人和儿童的身体素质,提高其抵抗力;⑥切断医源性感染途径,定期组织学习和考试,对各项操作均制定出相应的标准操作规程来规范护士的各项日常操作;⑦合理安排护士的作息时间,协调好临床治疗、查房和护理工作程序,例如病房内打扫卫生或整理床铺时患者需暂时离开病房或用无菌纱布遮蔽双眼,避免灰尘或细菌进入眼部引起感染,并且在打扫收拾完后1 h内不要进行发药、输液、点眼等操作,指导患者注意维持个人卫生,经常开窗通风,时刻保持室内空气的洁净,这对降低空气中细菌密度、减少感染概率十分重要。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眼内感染的情况以及两组患者是否掌握手部清洁与消毒的正确方法,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及医疗废物的处置方法等相关知识。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的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0.0完成,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检验水准均为ɑ=0.05。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眼内感染发生率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在接受不同护理干预后眼内感染率明显不同,观察组未观察到眼内感染者,感染率为0%;对照组有2例出现眼内感染,感染率为1.98%,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

经过不同的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对眼内感染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明显不同,观察组在医疗废物处置、个人防护用品和手卫生3个方面知晓率分别为96.33%、98.17%和97.25%,对照组仅为75.25%、78.22%及74.26%,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眼科手术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尽管眼内感染发生率很低,但是仍然是决定手术成败、患者术后恢复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做好眼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十分重要。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明显降低眼内感染的发生率。观察组在研究期间没有观察到出现眼内感染的患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本次研究的干预措施可以完全消除眼内感染。因为本次研究观察组仅纳入了109例患者,样本量不够大,这可能是导致没有观察到眼内感染的原因之一。本次研究已初步证实该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眼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眼内感染的可能,但还需进行更大样本量的研究来证实该护理干预措施效果。对本次研究进行分析后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降低术后眼内感染的发生率。

(1)加强医院感染控制。

患者若出现院内感染将会严重影响其康复进程,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降低其生活质量。眼内感染也是院内感染的一种,其发生与各种因素息息相关。由于眼部特殊的解剖结构,很多结构不仅精细,而且还直接或间接暴露于外界中,受到病原菌侵害的可能性极大,而且很多组织内无血管,易出现眼内炎。同时患者术后很多需要借助他人才可下床活动,因此交叉感染的可能也增加。正是因为存在这些因素的影响,才更应做好眼科手术患者院内感染的管理和控制工作,从宏观上或整体上降低眼内感染的发生率。

(2)针对眼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采取措施。

眼科手术患者术后出现眼内感染存在多项危险因素,针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措施可有效防止眼内感染的发生。①年龄因素:患者年龄过大或过小都会存在机体免疫力低下,各项器官功能较弱,身体素质差等情况,这些都会增加发生眼内感染的可能,可采取措施提高患者身体素质和免疫力来降低眼内感染的发生率;②住院时间:患者住院时间越长,发生眼内感染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提高手术质量,使患者尽早出院也可降低眼内感染的可能;③基础疾病:很多基础疾病会增加患者出现眼内感染的可能性,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高,且器官供血水平降低都有利于细菌的滋生,从而增加眼内感染的可能,因此加强对基础疾病的治疗也可有效降低眼内感染发生率。

(3)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

对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业有助于降低眼内感染发生率。做好三级预防工作,可早期识别并处理好眼内感染,尽可能减少对患者的影响;做好心理护理可帮助患者建立治愈的信心,使其有一个正确的心理情绪去面对疾病;做好日常消毒工作,维持环境整洁可有效减少细菌滋生,减少患者接触到病原菌的机会,从而减少眼内感染的发生;开展健康教育可帮助医患双方都增加知识的储备,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做好个人防护;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有助于规范护士的行为和护理操作,避免不合理的操作和行为造成感染。

猜你喜欢

眼科发生率手术
眼科诊所、眼科门诊、视光中心的区别
第二十二届亚非眼科大会(AACO 2022)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第二十二届亚非眼科大会(AACO 2022)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手术之后
无缝隙管理模式对ICU多重耐药菌发生率的影响
颅脑损伤手术治疗围手术处理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
中西医干预治疗腹膜透析置管手术围手术期10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