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社会变迁传承民族习俗中看扎兰屯市的俄罗斯族*

2020-02-12张晓兵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巴斯克研究会习俗

张晓兵

(人口较少民族研究专业委员会,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扎兰屯市居住着少量的俄罗斯族,他们是中国,也是内蒙古自治区俄罗斯族的组成部分。尽管中国的俄罗斯族人口很少,但他是中国在1953 年进行民族识别时就确定的少数民族之一,是一个混血人口占多数的跨界民族。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中国的俄罗斯族仅有15393人(不含填报其他民族的华俄后裔),属于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中在内蒙古居住的俄罗斯族有4673人,占全国俄罗斯族人口的30.36%,大体占全国俄罗斯族的三分之一。扎兰屯市的俄罗斯族也随着内蒙古俄罗斯族发展的历史轨迹,经历着由多到少、由聚居到散居以及人口逐渐减少、民族文化逐渐衰弱的过程。

一、扎兰屯市俄罗斯族的来源

内蒙古的俄罗斯族有4300 多人居住在呼伦贝尔市的各旗、市、区,其中扎兰屯市有约170人,占内蒙古自治区俄罗斯族的3.9%,约占全国俄罗斯族人口的百分之一;内蒙古的12个盟市都有俄罗斯族散居,103个旗、市、区中有50个有俄罗斯族小聚居或散居,扎兰屯市的俄罗斯族人口在全自治区的旗、县、市、区中位列第五。但也只占扎兰屯市全市人口42万多人的0.04%左右,就算加上还有100余人的华俄后裔,这个族群也是高度分散地居住在这个县级城市中。[1]42

扎兰屯市俄罗斯族形成的来源和原因,与内蒙古俄罗斯族的情况是一致的,总的来讲,这一少数民族群体中的绝大多数是中俄(中苏)百年来部分人通婚的后代,并由此形成了内蒙古土地上这一少数民族族群。上述过程,简单讲包括沙俄、苏联修筑和经营中东铁路时期,包括边民交往,“闯关东” “淘金热”,也包括俄(苏联)侨民和俄罗斯族一百多年以来在远东地区的迁徙、流动等。简介扎兰屯市俄罗斯族情况,有必要谈一下俄罗斯人在扎兰屯市早期居住的情况。中东铁路全线通车运营后,俄罗斯人①在扎兰屯市居住的人数曾一度大增,他们还建有自己的俄侨学校,设立了教堂,有为中东铁路员工设立的疗养区和自行管理的社区。至今在扎兰屯市仍保存一批中东铁路时期的俄式建筑。据俄罗斯《中东铁路历史概况》中记载:“1907 年东清铁路西段计有俄国人15790人,其中……扎兰屯市1643人。”[2]14这些俄侨人口当时占当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至五分之一之间,“据不完全统计,1910年呼伦贝尔盟行政区域内有居民约55956人,其中外国人有17061人,占30.5的比例,外国人中绝大部分是俄国人。另据,1917年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对中东铁路沿线俄国侨民的调查,其结果为:俄侨47868人,其中满洲里3257人,海拉尔5554人,横道河子2652人,其余36405人散布于中东铁路沿线。”[2]16这在当时是很高的比例。他们的生活方式、习俗,对各地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当然也包括了互相的交往。这些俄罗斯人的大部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返回苏联或去往他国,而作为混血人群为主的俄罗斯族在扎兰屯市的生活情况,则一直没有中断,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包括其后代,始终未离开扎兰屯市。直到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扎兰屯市有俄罗斯族162人,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时有俄罗斯族153人,2013年年末统计有168人,这些人就是目前扎兰屯市俄罗斯族活动的基础,当然俄罗斯族的活动也包括了一部分华俄后裔。

内蒙古的俄罗斯族多数生活在呼伦贝尔地区,有大散居,也有小聚居,在额尔古纳市还建有全国唯一的俄罗斯族民族乡。俄罗斯族与边疆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共建家园,他们勤劳智慧、热情豪放,民风淳朴、民俗独特;他们的生产、生活和习俗保持相对完好又有明显特点,呈现了显著的地方民族特色和区域特点,构成了中国北部边陲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继承、宣扬好俄罗斯族有特色的文化和习俗,有利于民族团结,边疆稳定;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经济社会发展;也有益于中俄双方交往中民间层面的交流,因此可以说扎兰屯就是一个有特色位置的点。

二、近年来扎兰屯市俄罗斯族在民族习俗方面的活动

扎兰屯市的俄罗斯族由于人数很少,虽然他们也在努力并顽强地保持着自己民族的方方面面,但是由于生活在以汉族为绝大多数人口的社会生活中,他们的坚持也渐渐被高度边缘化了。内蒙古俄罗斯民族研究会扎兰屯市会员小组的成立,为俄罗斯族提供了活动的平台,也成了联系俄罗斯族的桥梁和纽带,在研究会的组织下,在地方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会员小组也开展了多项带有传承性质的活动,向人们展示了俄罗斯族文化特点的习俗,引来了人们的注目。扎兰屯市俄罗斯族的活动为这个有多种民族文化因素的旅游城市增添了新的内容。

内蒙古俄罗斯族是一个中俄文化高度交融的民族,或来自母系,或来自父系,或兼而有之,在节日、习俗等方面具有汉俄双重文化特征,受俄罗斯东正教文化影响,他们要过一些传统的东正教节日;受汉族文化影响也过汉族节日,且无论是俄罗斯节日还是汉族节日,在俄罗斯族心目中都同等重要。于是在民间,俄罗斯族过的节日就显得比其他民族多了一些,他们过民族节日的那种异域特色,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往往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看了还想着。以往,由于俄罗斯族在各地人数较少,彼此间又缺乏联系,在内蒙古除额尔古纳市以外,其他地区很难组织起一些向人展示的节日和习俗活动,扎兰屯市也如此。内蒙古俄罗斯民族研究会扎兰屯市会员小组成立后,他们积极努力落实研究会的工作安排,在节日、习俗和传统文化活动上渐趋活跃,将存在民间的民族热情与研究会搭建的平台迅速结合,同时,扎兰屯市的有关方面也高度关注,活动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大,民族情感得以释放,凝聚力得到有效的加强。

扎兰屯市的俄罗斯族目前开展的一些有特点的民族活动主要有民族节日、少量内容的民族体育游戏、歌舞、俄式餐饮;此外,还有俄罗斯语言、文字的学习培训,他们还不定期组织起来祭扫吊桥公园内的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等等。

在这些活动过程中过“巴斯克”节(列入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额尔古纳市申报)是研究会和俄罗斯族高度重视的带有传承性质的节庆,此外还有“圣诞节”等。过“巴斯克”节中包括了很多主要民族习俗的演示,如俄罗斯族集体舞(已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额尔古纳市申报)及民歌、民族体育、游戏、俄式餐饮、生产、生活一些技艺的展示等。扎兰屯市俄罗斯族过“巴斯克”节一度参与到了扎兰屯市“杜鹃节”活动中,为旅游和招商服务,并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巴斯克”节是东正教的复活节,属无固定日期节日,是为纪念耶稣基督死后又奇迹般地复活的节日。圣经记载,耶稣在受难后的第三天——星期日,死而复活。“复活节”俄语的音译为“巴斯哈——пасха”,但在额尔古纳地区被音译为“巴斯克——паска”。额尔古纳地区俄罗斯族和华俄后裔人数众多,目前建有全国唯一的俄罗斯族民族乡,还有数个极具特色的民族村寨和一座对外开放的东正教堂,历来节日氛围浓厚也隆重热烈,有关非遗申报活动也是他们组织进行的。“巴斯克”节在内蒙古地区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演变,已成为俄罗斯族最重要的节日,俄罗斯族过该节,不亚于汉族过春节。

由于“巴斯克”节——复活节是依据东正教儒略历历法推算,因此日期是变动的。具体为每年春分之后第一个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开始,节期一周,一般在公历4月3日至5月7日之间。而此时又是北方大地回暖、万物复苏之季,在俄罗斯民族心目中,复活节不仅代表耶稣复活了,还意味着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了。“巴斯克”节之后,新一年繁忙的春耕生产开始了。

“巴斯克”节传统节庆是七天,天天都有不同的内容,俄罗斯族家庭为了迎接“巴斯克”节,都会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如刷房子、烤面包,包括节日必备的圆柱状蛋糕“古利契——кулич”制作彩蛋等,扎兰屯市俄罗斯族制作彩蛋的场景就曾被内蒙古文化中心的摄制组录过专题镜头。复活节期间,俄罗斯族的穿着也格外讲究,男女老少都要精心打扮一番,平时不常见的传统民族服装在节日期间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节日前夜,俄罗斯族家庭要精心布置供有耶稣基督和圣母玛利亚像的圣像台,在圣像前点燃一种特质的蜡烛,信徒们还要到教堂去参加活动。节日第一天的夜晚,家庭灯光都不会熄灭,彻夜长明。和圣诞节一样,长者要给儿童准备礼物,也类似汉族的“拜年”,俄罗斯族的晚辈要到长辈家里请安祝福。在持续七天的日子里,亲戚朋友之间会彼此宴请,饭后大家还要聚在一起载歌载舞,气氛热闹。“巴斯克”节期间俄罗斯族还有荡秋千的习俗,也组织一些民族的体育和游戏。过去有马车的年代,人们还会坐上精心装扮的马车到其他村屯走访亲友。现在,有会员小组的各地,都会在研究会的组织下、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选择节日的某一天举行较大型的群众性庆祝活动,广大俄罗斯族群众身穿民族服装兴高采烈地参加,既有政府官员和来宾致辞,又有同胞之间的相互祝福,现在每年也有数量不等的移居境外的华俄后裔返乡过节,也有俄罗斯的客人来观看保留了原汁原味节日氛围的节庆活动,既有民间游戏、体育活动,又有歌舞表演。另外还有几道传统的俄式菜肴品尝,当然酒是离不开的,活动中兴趣所致,来宾客人也纷纷参与,或高歌一曲,或跳起欢快的民族舞蹈,或参加撞彩蛋比赛或一起游戏,场面热烈,尽显民族团结之风。多年来,扎兰屯市地区也是这样安排的,届时,俄罗斯民族研究会的领导,工作人员有时还带来业余文艺人员前来助兴。笔者本人也已在近十年中年年参加扎兰屯市地区的活动。

活动前,欢迎远方来宾或重要客人时,要用俄罗斯族传统的“面包加盐”和长有“毛毛狗”的柳树枝条轻轻拍打客人后背的欢迎方式,饮上一杯酒,期间还有手风琴即兴伴奏。俄罗斯族“巴斯克”节庆祝活动,正在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三、扎兰屯市俄罗斯族传承民族习俗的趋势

近两年,以会员小组为依托的平台,由于活动分子激情、热情的起伏,积极性缺少可持续性,各方面的激励也不到位,一般社会组织中容易出现的通病,也有所流露,即开始相对团结、兴趣一致,多数人也有一些需要释放的老感情,以后由于各种原因的叠加便渐渐减弱,每年参加活动的人越来越少,会员小组的组织作用削弱,逐渐处于涣散状态,甚至影响到不能正常地、有组织地开展活动。

总之,扎兰屯市的俄罗斯族,散居在城市乡村中,人数很少,又呈现较高的流动性,随着俄罗斯族血统不断在一代一代中稀释, 不可否认的是,除了在节日中极力表现一些生活习俗外,他们不论是日常生活、饮食到社会交往已基本不体现俄罗斯族的特点了。一些具有较强民族特点的文化符号在淡化,保持民族习俗的势头越来越弱,这已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从保持发扬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习俗来看,扎兰屯市俄罗斯族在社会变迁中的现状是历史上情况的延续,由于成立了内蒙古俄罗斯民族研究会,在当地又建立了会员小组,为开展活动提供了一个平台,这与一些也有一定人数的俄罗斯族人们也有相应的要求,但由于没有成立会员小组,缺乏发起者和组织者,效果还是略有不同,但这是一个坚持和渐近淡化的过程。在今后漫长岁月的生活中,要想做到相对地对本民族的传统习俗能够有一部分保持传承下去,相信也只能调动积极因素,加之有一批俄罗斯族生活在这里,俄罗斯族特有的习俗就会存于民间,并不时地展示给人们,在这方面,研究会从民间角度,俄罗斯族从社会角度,民族部门和政府都有自己的一份责任。

[注 释]

①防止概念混淆,把俄罗斯(苏联)国籍者,称为俄罗斯人。

猜你喜欢

巴斯克研究会习俗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一杯咖啡,一口巴斯克
一杯咖啡,一口巴斯克
波兰睡眠研究会
闽浙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召开换届大会
第九届亚洲睡眠研究会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