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观对机构话语研究的启示*

2020-02-12偲,黄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话语哲学

李 偲,黄 萍

(黑龙江大学 西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80)

维特根斯坦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和逻辑经验主义的先驱人物之一,早年曾受到弗雷格、罗素的影响,后来脱离了原哲学流派而成为日常语言哲学的奠基人,这一转折划分了维特根斯坦前后两段截然不同的思想历程。《逻辑哲学论》[1]是维特根斯坦唯一一部书记篇幅著作,凝结了他早期的主要成就;《哲学研究》[2]则是对其后期思想的完美呈现,开启日常语言分析哲学的先河。对于这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思想,多数学者认为他的前期哲学是一种静态的对语言结构的逻辑分析,后期则是一种动态的对语言活动的游戏分析。但笔者认为后期并非完全背离其前期哲学,只不过是关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后期维特根斯坦的研究贴近现实生活,提出语言游戏观,实现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机构话语作为一种特殊的会话活动,不同于日常会话,十分值得研究和探索。本文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借用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思想分析机构话语,即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机构话语研究,同时也是对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的又一运用和发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理论分析法收集、整理、归纳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观主要内容,旨在通过理性思维认识机构话语的语言游戏本质。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

国内对维特根斯坦的研究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方向,一是对其作品进行翻译并加以研究,如《维特根斯坦全集》[3];二是就其某个具体的观点进行深入研究,相关学者如范连义[4]、李红[5]等;三是对比研究,包括前后两个时期对比及与其他流派思想的对比研究,如孙小杰[6]、刘辉[7]等。

国外这部分研究开始相对较早,作为20世纪西方哲学的大师,其作品展现出的深度吸引着无数的学者,其中就有他的学生格雷林。由格雷林所著的《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8]一书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对维特根斯坦生平和性格的讲述、早期哲学、后期哲学以及维特根斯坦与晚近哲学。而福勒的《维特根斯坦肖像》(Portraits of Wittgenstein)[9]则收录了大量维特根斯坦的笔记、日记、书信等珍贵资料,可作为研究维特根斯坦的一手资料。此外,国外对维特根斯坦的研究还包括对比研究和专题研究,《语言、索绪尔和维特根斯坦》一书详细地从多个角度对比索绪尔和维特根斯坦在诸多方面的异同,《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的分析性评述》则是对《哲学研究》一书的详细解读。

国内对机构性话语的研究还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学者们大多从概述、介绍、评论、对比等某单一角度简单的谈及机构性话语,但就机构话语具体类型研究方面,国内研究成果颇丰,如在医患话语方面,刘兴兵[10]、牛利[11]运用真实的语料从不同方面针对医患话语互动进行研究;在法律话语方面,如廖美珍[12]、黄萍[13][14]通过分析法庭审判话语框架等语言结构和现象揭示机构话语的特点;在教育话语中,冯江鸿[15]概述和评论了主要的课堂话语研究路径;而在政治、外交机构性话语方面国内学者也都颇有建树。近几十年来,国内对机构性话语的研究不再局限于语言学领域,而是转向社会学、人类学等其他学科领域,进行跨学科的研究。

国外对机构性话语研究相较于国内来说,就显得较为丰富和成熟,其机构话语研究主要是借助于会话分析、民族志、互动社会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方法。但上述四个方法的研究和关注的角度有所不同,比如Heritage[16]从话语分析角度,进而提出对机构话语分析应包含的六个方面;Mayr[17]则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批评话语分析、语料库语言学对机构话语进行全面定性定量分析,解释社会、文化等对话语的隐含成分的影响。在机构话语类型学方面,国外研究也涉足医患话语、法律话语、商业话语等领域。

二、机构性话语概念及特征

在探讨机构话语含义之前,我们要先明确一下什么是“机构”。在“机构”概念问题上,很多学者都曾给出过自己的看法。Vatn[18]认为机构是由于社会建构而出现的产物,对其内部的组成个体有一定的制约能力,可以理解成一种尤其成员内化的一种社会期待。Habermas[19]将机构话语视为“策略性话语”。Heritage指出机构互动的不对称性,笔者认为这些都属于机构性话语的特征。既然谈及机构性话语特征方面,就不得不提P.Drew & J.Heritage提出的机构话语的三个显著特征:(1)机构话语具有明确的导向,(2)机构互动对交际者有一定的特殊限制,(3)机构话语具有独特的推理框架。既然机构话语有这么多不同于日常会话的显著特征,那么从机构话语特征入手更有利于把握机构话语的概念。因此本文认为机构话语是指在特定交际场所中,由身份地位、权势不对等的会话互动者所进行的有明确目标并按特定程序进行的社会言语交际活动。

三、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

维特根斯坦于1929年重返剑桥,此时他的思想已发生了重要的改变,他开始重新思考之前关于逻辑语言所表达的哲学观念。部分学者认为他是完全放弃了早期观点,并重新给出了一个对哲学、对语言的全新理解,但笔者认为维特根斯坦并没有完全放弃之前的观点,相反,他只是换了一种方式、一种姿态或者说是一种角度。维特根斯坦前期思想为其后期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期维特根斯坦不再坚持之前以逻辑的方式去观察世界,以逻辑的语言表达思想这一部分,这里值得注意地是,维特根斯坦并没有说这一部分是完全错误的,如果在逻辑语言范围内讨论这一部分还是有意义的,但依然存在一部分内容无法用逻辑语言去表达,而针对这一部分内容,维特根斯坦引入“语言游戏”的概念,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这一无法用逻辑语言表达的部分是更为重要的一部分。

(一)“语言游戏”—“游戏观”

维特根斯坦的游戏并非传统意义上纯粹的娱乐,而是指人类的活动。维特根斯坦虽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及语言游戏,但从未给语言游戏一个准确的定义。从他对语言游戏的讨论中,不难看出,给一个语言游戏划出一个清晰的界限是十分困难或者说是没有意义的,这是因为这个界限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或者说不存在界限的问题,所以很难将其与其他语言游戏区分开来。维特根斯坦也指出语言游戏的非本质主义性,不同的语言游戏之间不存在本质性区别,语言和其使用时发生的具体活动交织组成的整体才是语言游戏。此外,维特根斯坦所讨论的语言游戏不是被简单描述出来的,它应该是被解释的,隐含解释性功能。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是以一种显示的方式呈现的,显示的内容就是细节,语言游戏以其详细的活动方式和内容显示其隐含的生活形式,所以讨论语言游戏时,一定要把握语言游戏的具体的方式而不是一般性的。语言游戏的理解不是一个简单的、一次性的活动,理解需要建立在对与其相关的其他语言游戏理解的基础之上。语言游戏意味着语言的使用是按照某一种语法来实现的,这里的语法概念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句法等语法概念,而是语言在具体场景下如何使用的一套规则。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语言游戏具体多样性,无本质性,规则性和目的性的特点,对这四个特点的把握可以引领我们走进后期维特根斯坦的世界。

(二)“语言游戏”—“家族相似性”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一书中介绍了大量的语言游戏思想,在探讨语言游戏之间的关系时,他所想要强调的是一个语言游戏同另外一个语言游戏之间的相似关系,并引入“家族相似性”这一概念。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书中写到:“家庭成员间会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身高、外貌、性格、处事方式等等,各种特点相互交融,‘语言游戏’之间的关系就好比一个家庭,家族成员之间存在相似的特点。”[2]32简单的来说,语言游戏之间并非本质的,而是交叉的家族相似性。

(三)“语言游戏”—“生活形式”

这部分对维特根斯坦影响较大的就是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在他后期谈到“生活形式”概念之前,早期作品《逻辑哲学论》中也出现与这个及其类似的概念—世界。他还写到:“世界是事实的综合,而非事物的总和”,这是对“世界就是所发生的一切”的解释,“世界”可以理解成人们赖以生存的现实基础。后期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简单地可以理解成我们是按照这样一种方式来生活的,“生活形式”究竟包含的内容是什么,其实都隐含在活动方式之中,在维特根斯坦看来不同的生活形式就会形成不同的语言游戏。

维特根斯坦还谈及生活形式最核心和根本的内涵就是语言,语言除自身就是一种活动外,还是人类参与其他活动的纽带和媒介,是会随着社会现实而不断变化。在讨论生活形式的时候,维特根斯坦还强调了文化概念,文化作为一个社会大背景,是一个语言共同体中成员所必须要接受的,在理解任何语言中的一个句子时,我们有能力理解它就意味着我们能理解这个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背景。

(四)“语言游戏”—“游戏规则”

关于语言游戏的规则,就是指语言使用的规则,是在具体场景下如何使用语言的一套规则。每当人们提及规则时,往往认为规则是被大多数人所认同或约定的,维特根斯坦否认私人语言的存在,语言使用的规则是建立在一致性的基础之上的,语言本身是一种活动,使用语言本身也是一种遵守规则的行为活动。

四、机构性话语的语言游戏观

机构话语的游戏本质,正如我们上文从特征入手把握机构话语内涵,机构话语是指在特定交际场所中,由身份地位、权势不对等的会话互动者所进行的有明确目标,受到一定制约并有特定程序规则的社会言语交际活动。而这些特点正好在一定程度上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目的性、多样性、规则性等特征不谋而合。所以本文提出机构话语的游戏本质这一观点。

笔者认为将机构话语视为语言游戏,对我们机构话语研究具有以下三点启示。

(一)维特根斯坦在语言游戏中提及语法概念,即一个语言在具体场景下使用的规则。机构话语作为在特定交际场所下的互动活动,在选词用句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是否符合语法,即特定的程序规则。

(二)维特根斯坦所提出的“家族相似性”,即不同语言游戏之间的交叉相似性。这一观点同样也适用于机构话语,不同类型的机构话语之间以及同一类型但具体交际场所有所不同的机构话语之间也具有明显的交叉相似性。

(三)语言游戏以其详细的活动方式和内容显示其隐含的生活形式。那么讨论机构话语这一语言游戏时,一定要尽可能具体,而不是一般、概况的,机构性话语分析要立足于具体、真实的语言事实进行分析,要尽可能地做到具体、详细。实际上,这归根到底还是规则,详细探索使用时的具体规则。

研究表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因其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对当代机构话语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维特根斯坦所探讨的语言游戏观不仅仅是哲学领域问题,还可以作为理论基础进行跨学科的语言研究,极具实践价值和意义。

猜你喜欢

维特根斯坦话语哲学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菱的哲学
99分的答辩论文
99分的答辩论文
维特根斯坦式综合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