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在高校青年群体传播路径优化析论*

2020-02-12彭美贵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榜样群体马克思主义

彭美贵

(南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标志着我国各项事业发展进入崭新历史阶段。新时代必须迈向新征程,承担新使命,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不断推进的崭新形势,面对社会多元价值日益深入发展的新时代境遇,强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在高校青年群体的广泛传播,具有多方面不容低估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为此,亟须认真探寻并自觉践行如下优化路径,即:理性增进价值认同、努力研习传播学理、着力强化问题导向、高度重视应用考核,以及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等,以切实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在高校青年群体的广泛传播,为党和国家积极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作出新的积极贡献。

一、理性增进价值认同

深入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在高校青年群体的广泛传播,必须大力增进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在高校青年群体传播的价值认同。价值认同是指对事物或现象的价值合理性的情感认同、理性认同和实践认同的有机统一,内在涵摄人作为实践主体对于实践客体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价值考量与实践指向。为此,尤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基础性工作。

(一)理性反观世界,持续深化国际视野下马克思主义传播及其影响的价值认同

自从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距今已有170多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深刻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1]理性反观世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曾有过成功的宝贵经验,也曾有过失败的惨痛教训。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迁,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崇高归旨,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以及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却始终如一。尽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遭受了严重挫折,但这决不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失败,恰恰相反,它是某些国家及政党严重违背马克思主义终极理想信念,错误理解和扭曲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必然恶果。

令人欣喜的是,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依然大踏步向前,其间蕴涵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正持续有力彰显。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1]

鉴于此,需要大力激励引导广大高校青年,在应对挑战的同时,务必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要立足更宽广的国际视野,理性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局势,在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伟大旗帜,积极投身生动实践,自觉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坚守者和捍卫者,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传播史,并从中汲取丰富营养,积极履行祖国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与时代担承。

(二)自觉反省国内,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于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认同

立足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在高校青年群体传播,客观上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高校青年群体,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于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性价值和地位。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2]6为此,必须坚守国内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前沿阵地,高举马克思主义光辉思想旗帜,更加坚强有力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教育引导广大高校青年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掌握精髓要义并积极践行,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成败。

如若轻言放弃推进马克思主义在高校青年群体传播这一基础性育人工程,则高校和广大青年往往很可能会在不经意之间误入迷途,丧失既有的思想政治理论建设和教育引导优势阵地,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隐忧或损失。尤其是在当前国内外意识形态斗争尖锐复杂,各种错误思潮正大肆侵袭青年群体健康纯净心灵的崭新时代际遇下,更加迫切提出了正向有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要求。新时代高校青年务必积极主动增进对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自觉地产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理性和价值性的仰慕和向往,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并强化对其学习研究及传播的重要自觉意识与使命担承。

(三)深化个体自省,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于引领青年理想信念的价值认同

推进马克思主义在高校青年群体传播,还必须认同其对于引领青年个体理想信念建设的意义和价值。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我衷心希望每一个青年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2]11

高校青年普遍具有英姿勃发、满腔热情并且可塑性强等特点,将在不久的将来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参与改革和发展实践,这就必然要求发挥高校青年群体的使命担承。由于伟大历史重任必将落实在以高校青年群体为主体的青年一代身上,因此,面对丰富多彩而又纷繁复杂的日常生活世界,高校青年个体务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自觉理性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坚定理想信念,谱写人生华章。

与此同时,还应当充分清醒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青年发展个性、涵养品格能够起到不可估量的教育引导价值。要充分认识和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引和精神熏陶,必将有助于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概言之,广大高校青年群体代表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理想信念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继续引领并发挥积极效应,鉴于此,必须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广大高校青年将推进马克思主义传播视为崇高使命和不懈追求。

二、努力研习传播学理

推进马克思主义在高校青年群体传播,还应认真钻研和践行马克思主义传播学原理,这尤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认真学习研究传播学,特别是有关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基础理论

对于高校青年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储备和提升是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条件。因此,为了在新时代境遇下更好地承担新使命,尤其需要积极主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大凡思想先进、品行高洁的榜样式的高校先进青年,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生动实践进程中促进自身的成长成才,惟其如此,方能更好达成勤勉精进、奋发有为的人生目标,才能更真切促进自身发展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前途同呼吸、共命运,进而谱写人生华章。鉴于此,务必教育引导广大高校青年自觉深入认真研习传播学原理。

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在高校青年群体传播,必须努力研习传播学理,其中至少内在包括两个不可分割的任务:一是研究、学习和应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倡导研究和阅读有关新闻传播学的基础课程,比如目前中国人民大学在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开设了关于传播学主题的慕课等,这些资料可以为高校青年群体学习和研究传播学理论知识提供鲜活的理论素材和精湛的技术指导。二是在学习研究传播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最好能活学活用传播理论和技术,思考如何将它们运用到推进马克思主义在高校青年群体传播,分析探究具体的操作理念和注意事项,发挥传播理论和技术对于新时代扩大传播范围、拓展传播渠道、提升传播效果的保障作用。概言之,为配合推进马克思主义在高校青年群体传播,应当配合研习卓有成效的传播方法和手段,为扩大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传播做好必要理论准备与物质技术准备。

(二)精心设计传播内容,关注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在高校青年群体传播的方式

要精心设计传播内容,充分自觉体认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引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实现自由解放的科学,尤其值得高校青年群体积极崇尚并且自觉追求。为此,在传播内容的设计上,应有针对性地设计若干方面专题,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比较分析它与空想社会主义的联系和区别,以增进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认识;及时纠正高校青年群体思想混乱和价值观扭曲现象,加以有针对性地纠正,促使广大高校青年自觉选择马克思主义,并将它积极融入到自身成长成才的过程中,为健康成长找到合适的教育支点。

同时应自觉站在时代和技术发展最前沿,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在高校青年群体的传播理念和方式创新,促成线上线下互动、课堂内外联动。大力鼓励和积极倡导高校青年踊跃融入生活,尤其是利用好新媒体手段,创新和运用好新媒体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媒介助力作用。将个体评优评先融合互动,实现共促共进,力求效果提升。激发高校青年群体以一颗饱满忠诚之心投身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实际工作中去,实现理论素养提升和思想境界净化,譬如运用好QQ、微信及其群聊等新媒体技术。要找准新时代要求与客观情势的契合点,要认真对待每一个机会,实现教学相长,促进理论学习兴趣和理论素养的稳步提升,坚持要求自觉钻研经典原著,通过一遍又一遍的理解和参悟,实现认识程度的逐步深化,理性认识的稳步升华,悟道愈深,则愈能产生独具特色的体会及感悟。

(三)自觉抵制不良传播环境侵扰,积极营造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良好外部环境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3]172-173在当今错综复杂的文化生态下谋求生存和发展、同时又难免遭受国内外各种不良思潮侵袭的高校青年群体,容易忽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环境再造问题。事实上,恶劣传播环境一旦产生不良影响,则难以在短期内消除。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从精神根基层面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控制力,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功能的正常发挥。所以,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在高校青年群体传播,这是加强和改进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应有之义和当务之急。

为此,必须积极省思国内外环境的挑战,并且审慎应对。针对国外,应敢于并善于批判西方文化霸权主义、伪善民主、虚假人权等现象,大胆利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剖析其真正本质和价值底蕴,纠正其对青年的误导倾向和影响,为高校广大青年健康成长营造积极正向的外部舆论环境;针对国内,要在当代中国思想理论建设得到党和国家的空前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和建设工作正在得以持续推进的新时代背景下,积极倡导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在高校青年群体传播,坚决反对一切消极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对高校青年群体的恶意侵袭,塑造风清气正的舆论氛围,利用公共媒体、技术平台或者舆论场所不失时机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继续坚强有力发挥思想引领和舆论导向作用。

三、着力强化问题导向

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在高校青年群体的传播,必须强化问题导向,以问题为导向推进传播,方能切实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在高校青年群体的传播,具体而言,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在查找问题基础上罗列问题清单,明确努力方向

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在高校青年群体传播,首先需要找准问题症结,便于对症下药,实现药到病除,更加契合高校青年群体的实际需求,提升马克思主义传播和教育引导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为此,建议在整个教学进程中,持续调研整理高校青年在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遇到的问题,并正式罗列尽可能详细的系列清单,个别情况下,应当考虑进行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强化问题意识、增强针对性,为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在高校青年群体传播奠定实证基础。

此外,还可以采取在线访谈或课后在公共活动场所进行随机交流方式,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采集高校青年群体在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意识、加大马克思主义在高校青年群体传播力度。

(二)针对问题清单,深入剖析问题,开展成因分析

在罗列清单之后,接下来就必须认真细致地梳理高校青年群体最为普遍关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传播中存在的那些具体理论或实践问题,可以根据问题本身内容的不同,分为思想引领类、实践困惑类、基础知识类等,然后针对不同类别的问题,尽量进行一对一和点对点的深度解析,重点放在问题的性质厘清和成因研判上,切实做到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注意开导性传播,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和研究的实际效果。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既要充分注意调动高校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要充分调动高校青年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校青年教师应自觉发挥与青年学生年龄相仿、沟通便利等方面的天然优势,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主动调研青年学生在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进程中所关注的热点、遇到的疑难困惑,通过布置作业、进行课间访谈、开展线上沟通等途径或形式,多方面多层次进行成因分析和对点帮扶,以便为全力提升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增进实践自觉奠定坚实基础。

(三)针对焦点问题,开展精准对标解决问题的方案设计

为使强化问题导向真正落到实处,解答问题更有针对性、更有理论深度,更有说服力,那就需要聚焦到为解决问题开展方案设计。

其一,针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在高校青年群体传播的重点和难点、兴趣点和疑惑点,在整合参考课内外理论资料、课内外调研报告基础上,详细撰写解决思路和方案设计。关于具体操作,可以建议教师在每次上课前,直击推进传播的重点、难点和兴趣点、疑惑点,有意识紧扣主题进行认真备课和优化方案比选。比如在每一次上课前,告诉学生上课的学习重点、难点和大家兴趣点、疑惑点是什么,引导青年学生有动力、有目标、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听讲、分析和讨论,并由此获得激励感和成就感,从而激励引导尽可能多的学生实现整体学风好转。

其二,在进行集体性教学反馈的同时,决不放松针对个体的个性化解答,实现二者齐头并进。在课堂内外,线上线下,通过一对一、点对点的方式方法,充分运用好QQ、微信及其群聊等新媒体技术,鼓励青年个体开展深度交流和释疑解惑,课内课外的双向互动和有机沟通,实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建立健全推进马克思主义在高校青年群体和个体传播的长效机制,保持马克思主义与高校青年群体和个体二者良性互动,增强长效机制构建意识,积极培育行为自觉,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自觉坚守和真心呵护。

四、高度重视应用考核

毛泽东同志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深刻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4]815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在高校青年群体传播,同样亟需高度重视应用及应用考核,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偏重于理论考核,对实际应用的考核明显不足。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目的全在于应用,推进马克思主义在高校青年群体传播必须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及时转换理论考核的务虚导向,确立应用考核意识,把握应用考核取向

要立足新时代,改变传统务虚的思维定势。注重应用考核意识养成,能较好地避免出现空对空、不务实只务虚的考核弊端。因此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强化应用考核理念,突出应用考核方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为着力点,真正实现学用结合,切实有效地提升高校青年群体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应用能力。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对当时理论研究中的脱离实际倾向曾提出严正批评:“有相当一部分理论工作者,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提出的种种重大的理论问题缺乏兴趣,不愿意对现实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表示要同现实保持距离,免得犯错误,或者认为没有学术价值。”[5]40由此,应通过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重点剖析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在高校青年群体传播的新特点与新规律、新困难和新挑战,主动练就研究与信奉并举、理性分析和及时解决问题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能力,切实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在高校青年群体的广泛、深入传播。

(二)实施应用考核理念的过程化管理,自觉强化应用考核习惯养成

建议教师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题讲授,特别是在布置相关作业时,酌情要求大学生结合实际谈谈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认知和感悟等。事实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在高校传播的过程中所包含的要求高校青年实例收集和整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付诸实际应用问题的过程;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关注和研究习近平总书记谈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理想信念等相关主题的文献资料,比如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以及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中国青年网和其他重要网站上的最新文献等;此外,还可以使教学工作更好地贯彻落实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通知精神,激励引导广大在校高校青年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仰,关心教育教学最新动态及其应用考核问题。

(三)建立健全应用型考核机制,关注学情考情,力促应用型考核方式常用常新

强化应用能力,提升应用水平,着眼于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有机融入高校青年群体的内心,继而引领他们外化于行,那就必须建立健全应用考核的长效机制。比如在一个学期教学周期内持续深入建议学生积极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开展学习交流。结合当代中国的具体国情,尤其应当提倡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文献研读作为平时作业的重要形式,激发学生研读《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以及最新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文献的巨大热情。建议高校青年高度重视案例分析,分析评论题目的设计和考核,借鉴采用申论和公务员情景对话等的考核和评价方式,坚持不懈立足新时代,主动发扬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夯实思想根基,筑牢信念之墙,积极发挥青年群体认识新事物相对容易和快捷的特点,加快和优化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传播的方式、思路和对策。

除此之外,还应坚持不懈创新应用型考核方式,比如采取多种方式方法积极鼓励高校青年群体本着注重应用的理念多读书多思考,积极撰写心得体会,并乐于在朋辈之间分享,实现互促共进,也可以设置情景剧,进行论文比赛、微视频大赛等,最大限度创新方式方法,最终达到推进马克思主义在高校青年群体广泛传播的预期目的。

五、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推进马克思主义在高校青年群体传播,必须重视榜样的示范引领功能的存在并发挥其作用。重视榜样示范,需要自觉理性地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通过阅读作品或者观赏影视作品等方式寻找榜样人物

高校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也是需要充分发挥高校精英分子的榜样示范作用,帮助实施人格感化的重要场所,因而尤其需要大力推进榜样示范工作,帮助实施人格感化,其中尤其需要注意充分发挥伟大人物人格感化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价值和作用,助推实现伟人风范时代传承、持续强化榜样人格示范引领的功能和作用。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深情回顾了马克思一生的丰功伟绩,引发了十分强烈的社会反响。由此看出,寻找榜样,尤其是重视获得精神榜样,通过观看读物和视频等熟识杰出历史人物,如伟大革命导师的生平事迹,学习研究其榜样人格和精神风范等,这是新时代全国各教育战线的崭新使命。

为此,必须适时通过阅读作品或者观赏影视作品等方式进行发掘式研究,积极寻找榜样人物,比如董存瑞、邱少云、赵一曼、刘胡兰、杨靖宇等英雄模范,他们对于传播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皆已作出杰出贡献,是尤其值得新时代高校青年学习和效仿的人格典范。充分发挥英雄模范在传播与践行马克思主义方面彰显出来的人格示范价值,是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在高校青年群体传播的重要任务。

(二)通过研究先进模范英雄人物的传记、诗词和书信等研习榜样力量

找到榜样人物,还需要高度重视榜样的智慧源泉和人格魅力,这可以通过认真考辨研习先进模范英雄人物的传记、诗词和书信等方式,以助益推进马克思主义在高校青年群体传播。

榜样的力量很多情况下蕴涵在其传记、诗词或者书信当中,这些素材无疑地会使得榜样人格得以更加鲜活地彰显。通过研究赏析先进模范人物的传记、诗词和书信等方式,研习榜样力量,这是亟需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比如通过关注和研究毛泽东诗词如何在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分析阐述毛泽东诗词融入高校概论课教学的价值、困境和对策等议题,可以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在高校青年群体传播增添素材和动力;又如通过阅读红色家书,可以极大启迪思想、荡涤灵魂;又比如2018年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初心——红色书信品读》,是在参考了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版的《毛泽东书信选集》《周恩来书信选集》《老一辈革命家家书选》《红书简》和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的《红色家书》等权威著作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一部重要红色家书著作选编,其无声的语言、细腻的笔触、深刻的情感,足以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和革命思想的洗礼,其中有些书信的内容如毛泽东关于调查工作、瞿秋白对妻子之华的思念、徐特立对女儿女婿的入党告诫等,可谓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对于传播马克思主义、推动当下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大有助益,其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尤其不容低估或忽视。

(三)通过强化榜样力量的传播导引、凸显新时代道德模范等途径,弘扬榜样精神

在寻找榜样人物、研习榜样力量的基础上,应自觉汲取精神营养和智慧力量,大力弘扬榜样精神。首先,教育引导高校青年群体坚持严于律己,牢固树立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思想观念,保持刀刃向内的勇气和决心,促进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持续稳定提升。习近平指出:“要带动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自身必须坚定,打铁还需自身硬。”[6]81

其次,教育引导高校青年群体高度重视榜样力量的精神导向和方向指引功能,自觉与之对标找差,努力在比较鉴别中产生情感共鸣和思想共鸣。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号召:“新时代中国青年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风范,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7]同年9月,在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表彰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强调指出必须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些重要指示显然地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在高校青年群体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指导意义,新时代的高校青年群体务必学深悟透、自觉践行。

猜你喜欢

榜样群体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