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视阈下“培养什么人”理论探析*

2020-02-12张乐丹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接班人建设者界定

王 慰,张乐丹

(长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4)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上,站在历史和发展的角度,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定位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问题。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根本问题备受关注,教育工作者们在实践中探索出了教育发展的新思想和新观点: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等。通过实践的探索和检验,教育的首要问题被定位在了“培养什么人”上。依据国情,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因此,站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立场上分析这个问题,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界定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曾在文本中给出三个界定。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提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而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1]这是马克思给出的第一个界定。在该界定中,劳动被提升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作为人的类特性,劳动不仅可以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而且着重体现着人所特有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换言之,在《手稿》这一时期,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或者人的本质就是劳动。第二个界定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2]简言之,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总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在这种社会关系中,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并存;并且,人并非是在某一具体的社会关系中生存的,而是在以生产实践为基础,以政治关系、情感关系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关系总和中生存的。第三个界定的提出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是唯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3]在这个界定中,马克思沿用了第二个界定的范畴,将人放在社会关系的总和中进行分析,强调人的需要更接近人的本质。人为什么劳动?人为什么处在社会关系中?是什么东西将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人连接在一起的?是人的需要。从不同层面上讲,人的需要可以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个体需要和集体需要等。

在马克思提出的三个界定中,“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这个界定,从某种特定的角度讲,在内涵上比前两个界定更深刻……从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这一界定,是对前两个界定的综合”[4]。人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进行创造和劳动的过程;人的需要不仅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人的需要也会不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马斯洛需求理论中是处于金字塔顶端的最高需要。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则将人的需要分为三层需要: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最高层次的发展需要。换言之,在哲学语义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意味着人的类本质特征的自我展现,意味着人成为衡量社会关系的尺度,意味着人需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取人的本质。

实践作为人的本质性规定,是人类自我实现的主要路径。因此,我国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应坚持实践的基本观点,以人的需要(或是人的本质)为出发点,辅之以道德的手段进行培养。

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理论基石

(一)实践是人的本质的规定性

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观点中,实践性是人的本质规定性,对象化的实践是人和动物相区别的最本质的特征。人所从事的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而实践恰恰是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的一种活动,它规定着人类特征,彰显着人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一致。”[2]首先,人是通过实践来生存的,离开了实践,人就无法生存。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其他的实践活动都建立在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人离开了物质生产,就不可能生存下去,也不可能创造历史活动。其次,人的生存并非消极地适应外部世界,而是能动地改造世界,应当认清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动物之所以不能区分自己和自己的活动,是因为没有自觉的意识。与动物不同的是,人的生命活动不仅是按照一定的目的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而且是有意识的自觉的活动。第三,人的生存具有鲜明的历史性特征。动物的生存几乎没有变化,进化也只是种的本能的进化。人的生存活动则是一直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所以,人的生存条件、生存状态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具有不同的发展状态。

随着人与世界关系的发展,人类实践的具体形式日益多样化,从内容上看,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一是物质生产实践,二是社会政治实践,三是科学文化实践。教育活动属于科学文化实践,教师的教学活动并不是纯粹的意识活动,而是通过教书育人的过程实际地改变受教育者的存在状态。也就意味着,教育不仅可以改造客观世界,也可以改变人的主观世界。

(二)人的本质的同一性与个体差异性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在人的本质第一个界定中已经承认劳动是人的本质,但是这一界定只是把人从动物中划分出来,把人和动物做了明确的区分。之后在第二界定中,他提出了在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社会关系”这一综合性表述说明了同时代人与人之间横向对比的差异,也说明了不同时代人与人纵向对比的差异。由此可见,第二界定的观点强调的是人的具体本质,而非共有的一般本质。在第三界定中,他将人的需要作为人的本质,由此展现的是不同的人之间需求的差异性,也强调了关注人的个性。因此,承认同一时代人与人之间、不同时代人之间的差异性是回答“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前提。

马克思强调了人的本质的共性:一是人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人,人的发展、人的本质的发展受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社会生产力决定社会关系,经济关系作为最基础的生产关系,决定着上层建筑。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人的发展程度相应地会提高,反之亦然。二是人的最高需要是自我发展的需要,而且以实现全面自由的发展为最高目标。但是,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同时代同地域的人与人之间、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与人之间、不同时代同地域的人与人之间、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受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发展水平不同,以自我实现的需要为最高目标的意识也有强弱之分;另外,受民族、家庭背景等先天条件的限制,个人的发展状况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时,人的属性之一——可塑性的作用就展现出来了。人后天能力的提升、素质的培养和目标的达成可以通过教育来实现,而通过教育来塑造人的关键手段是道德约束,即德育。

(三)道德是人的本质的最高体现

自古以来,中西方对道德在人学中的地位都有过经典的阐述。苏格拉底在人的问题上强调“认识你自己”和“德性即知识”。强调道德在人认识自己、追求理性和善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认识你自己”不仅是认识流于表面的外表和身材,而是要认识人的灵魂中的理性部分。人的本质就在于理性,换言之,人的最高追求就在于追求与正义和真理相关的理性、道德,在于回归人的本质。“德性即知识”主张美德和智慧的统一、善与真的统一,人可以借此改善灵魂。苏格拉底将善看作道德追求的最高境界。孔子在他的学说中强调“仁”的作用,把“仁”作为成人的道德标准,即成“仁”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的,是一个人行为过程中的自觉标准。中国古代道家经典中的“道”是一种本然的存在方式。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了为“一”、为“无”的道,作为一种存在方式,道是天地万物的本体,是人的本体性,它关系到为人的基本方向和目标。《礼记·大学》中有记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表明君子之道在于发扬人善的本性,在于改故向新、弃恶从善,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是人的本质的最高体现。一方面,道德是“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反映和体现,从其深层本质来看,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发展和完善的需要以及社会稳定和谐的需要,在个人欲望的满足和社会和谐之间确立的一种平衡机制”[5]。这就意味着道德既是维护人的本质即社会关系、人之需要的手段,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道德既是人之为人的标志,也是自我实现的最高追求,只有立足唯物主义实践观,用道德进行自我约束,才能从自然人上升为道德人,回归人的本质,成为真正的人。

三、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实践路径

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就要以德育为抓手,培养他们坚定的政治信仰、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勇于实践的精神和正确的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教育的评价导向应当倾向于德育,要把立德树人融入一切教育。因此,立德树人就成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抓手,对于培养的内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培养他们坚定的政治信仰。政治信仰是人对于社会模式认同情况的体现,科学的、正确的政治信仰是我国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前提。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成立的,新中国也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建立的。因此,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是检验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否合格的首要标志。只有引导他们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才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政治环境中看清纷争和变化的本质。所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定的政治信仰刻不容缓。第一,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政治观教育,培养他们的政治认知能力,引导他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二,通过营造良好的政治氛围,培养他们浓厚的政治认同情感。学校应通过对学生提供政治类服务、开展政治讲座等方式提升学生在政治上的参与感。第三,通过树立典型,培养他们坚定的政治意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通过树立政治模范、优秀党员等榜样,积极号召他们向榜样看齐,培养他们坚定的政治意志,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培养他们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这就意味着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伟大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正是因为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是人民撑起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片天。因此,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就要从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进行引导,通过红色理论教育、革命事迹教育和榜样教育等方式,让他们深刻感知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伟大力量。

培养他们勇于实践的精神。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进行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活动。对于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来讲,勇于实践就意味坚守奋斗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一方面,敢于奋斗,勇于实践,这就要求他们要掌握实践的内在矛盾,把握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担当使命,勇于创新,把深厚的家国情怀植根于工作中、学习中,做时代的奋斗者,做奔跑的追梦人。另一方面,要坚持实践与理论的相统一。新时代奋斗者的实践是建立在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导向之上的,不能离开理论基础空谈实践和奋斗,也不能只谈理论不谈实践。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决定了人的价值并且人的价值实现并体现着人的本质状态。因此,只有正确地理解人的本质,才能正确理解人的价值。人的社会性或者社会关系规定了人的本质,也规定了人的价值。在价值关系上,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是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影响价值观的重要环节。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辩证统一的,人的社会价值越大,即个体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为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就越多,社会对个人的回报就会越多,其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就越高,从而人的自我价值就越大。反之,人的自我价值越大,即个人从社会得到的回报就越多,其需要得到的满足程度就越高,说明他对社会的贡献越大,从而其社会价值就越大。将集体利益和社会价值放在首位,这种以集体为先的价值观是正确的,且是毋庸置疑的,是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之特质的。

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紧紧围绕人的本质对人进行剖析,依据国情,立足实践,以立德树人为抓手,培养他们坚定的政治信仰、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勇于实践的精神,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我国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接班人建设者界定
《金忆元街的建设者》
建设者
学习新思想 做好接班人
福照到家!
平凡建设者申晓春:海外10年写不凡人生
我国首次对“碰瓷”作出明确界定
未来的接班人,准备好了吗?
高血压界定范围
对“卫生公共服务”的界定仍有疑问
“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