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产党宣言》与我国公平社会建构问题探析*

2020-02-12李志专孙丽娟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不公共产党宣言公平正义

李志专,孙丽娟

(1.阜阳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2.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语言文学系,安徽 阜阳 236015)

众所周知,《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卡尔·马克思和费里德里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其间蕴含了丰富的社会公平思想,对我们科学理解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内涵,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价值。本文拟在简要回顾《宣言》中关于社会公平思想的基础上,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社会不公现象进行系统梳理,并试图提出若干维护和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公平正义的现实举措。

一、《宣言》中的社会公平思想

马恩在《宣言》中无情地抨击了资本主义的社会不公现象,深刻剖析了造成资本主义社会不公的根源,并对社会公平的目标及其实现路径进行了透彻的分析。

《宣言》结合资本主义产生的发展的过程,认为资本主义建立早期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在阶级关系上“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剥削形式”,这种剥削甚至比以前社会形态的中“被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更“公开、无耻、直接和露骨”[1]273,275。劳资对立、城乡对立、民族矛盾、两极分化始终充斥着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宣言》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用榨取剩余价值的方式无偿占有工人阶级创造的巨大社会财富,却只支付工人仅能维持其生活必需的工资报酬,工人创造的绝大部分社会财富却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劳者不获,获者不劳”[1]279,287,289是资本主义最主要的社会不公;同时,随着“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日甚一日”,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甚至一部分以前的中产阶级下层,也因为无法与较大资本家抗衡而不得不落入无产阶级的队伍[1]277,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加剧了社会不公;不仅如此,资产阶级还以其独有的生产力优势和低廉的商品价格,迫使一切民族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他们凭借资本和技术优势掠夺落后民族国家的财富,对它们进行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剥削。

马克思深刻地指出,从奴隶制社会中的奴隶主与奴隶到封建社会中的贵族与平民再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本家与工人,都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一部分人剥削另一部分人的历史。资产阶级正是通过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来支配和剥削无产阶级的,不占有生产资料的工人必须依靠资本家为他们提供的工作才能生存,这是资产阶级得以肆意剥削无产阶级的前提。可见,在资本主义及其以前的社会形态中,个人自由只是统治阶级的自由,社会公平是无法实现的。而共产主义社会则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它为一切人的自由和发展提供条件,人们可以享受到充分的自由,公平地享有社会所提供的资源,发挥和发展自己的体力、智力和创造力,从而真正实现真实的、完全意义上的社会公平[1]294。因此,《宣言》明确提出了实现社会公平的目标——建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共产主义社会。为此,马克思恩格斯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1]284,307,“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1]307,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并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1]293,使无产阶级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在未来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进而从制度、物质和思想上为社会公平的最终实现提供的全面保障。

二、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公平问题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均得以大幅提升。但与此同时,我国社会公平问题也日益凸显。

收入分配差距是社会不公最直接最核心的表现。2007年亚洲开发银行发表《亚洲的分配不均》,中国位列亚洲贫富差距排行榜之首,其中20%的收入最高人口平均收入是收入最低的20%人口平均收入的11倍。国家统计年鉴和相关文献也发现,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在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为2.57:1,而2009年这一比例达到3.2:1。胡锦涛主席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也曾指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农村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2]50。不仅如此,受地理条件限制,再加上国家政策偏向,我国东、中、西部居民收入差距也不容小觑。同时,我国行业收入差距也在不断增大,到2010年金融保险业职工平均工资与农林牧副渔业职工平均工资之比为4.46倍。以上数据无不说明,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正在不断拉大,社会分配不公问题正在变得越来越严峻。

社会资源分配和保障不均也是当前我国社会不公的重要方面。这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的配置上。教育资源配置上,无论是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师资力量,偏远山区远不如经济发达地区,农村远不如城市;同时,对示范校与非示范校的人为划分,以及在经费、师资和教学设备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也在客观上加剧了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而医疗资源的配置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大量的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少数的几个大城市,一般乡镇的医疗资源则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看病需要,更不要说偏远的山区。除此之外,因为体制上的原因,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在医疗资源的享用方面占较大比例,而对于中小企业的职工及占人口多数的农民来说,他们在医疗服务的享用方面却相对缺乏。而且,就我国目前来看,不同群体所享有的社会保障也存在较大差距,以致常常出现某些弱势群体在遭遇重大疾病情况下不能得到及时治疗,这显然是与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背道而驰的,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不得不提的是,除了上述这种不公之外,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形势下,我国部分公务人员和党员干部未能抵御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在具体工作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公权私用、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甚至一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这种公权力的滥用,无疑也是社会不公的一个具体表现,应加以及时规避。

三、《宣言》对维护我国社会公平正义的启示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中国共产党也历来重视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诸多社会不公问题。在此背景下,《宣言》所体现出的社会公平的思想,对当前我国社会公平问题的解决无疑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一)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推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

《宣言》强调私有制是造成资本主义社会不公的根源,会最终导致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而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实践则证实,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利于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共同创造和分享社会发展成果。因此,在我国当前阶段,能否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决定了能否保障社会主义社会公平。但是,我们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且不平衡,实践证明“一大二公”的纯公有制模式只会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带来社会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也不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而非公有制经济却能在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活跃市场等方面发挥重要推动作用。因此,现阶段,我们应在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同时适度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此更好地促进生产力发展,为社会主义社会公平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允许非公有经济的存在,也是为了更好地巩固和完善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从而为最终消灭非公有制,建立全民共同富裕的公平社会奠定基础。当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使社会资源配置在良性循环中运作,克服资源配置中贫富差距现象。

(二)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

《宣言》强调只有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才能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建立一个公平社会。中国共产党是大公无私的党,最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最渴望实现社会公平。毛泽东也曾经强调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3]809,他要求中国共产党人“为争取民族和人民的自由与平等而奋斗”[4]166,他还把“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穷的要富裕,所有农民都要富裕”视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关注广大人民群众有关公平正义的民主诉求,及时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合法利益的矛盾,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氛围。不仅如此,长期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经济建设的实践也证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实现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维护国家统一与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最有资格,也最有能力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公平正义。

(三)抵制阶级社会腐朽思想的侵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宣言》强调,要实现社会公平就必须“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1]293。资本主义社会及起以前的社会形态中,统治阶级往往以宗教、神话或政治幻想来愚弄百姓,并以此来美化自己的统治,实现对人民群众的剥削。而社会主义社会,要消灭剥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平,就必须抛弃这些传统而有害的观念,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从社会层面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更是集中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对构建社会公平正义的强烈愿望和诉求,最具广泛性、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是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思想保障。值得一提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鼓吹形式上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却又在制度和法律上倡导、保护经济上的私有制,难掩其“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本质。对此,我们一定要引导民众认清其本来面目,自觉抵制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腐蚀和侵袭,为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保驾护航。

(四)维护公民个体的基本尊严,实现每个公民的自由发展

《宣言》强调每个人的自由而充分的发展是真正意义上社会公平所追求的目标,其实这也是社会公平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当代中国社会,对公民的基本尊严,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尊严的保护尚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例如,当前我国“反腐”已取得重大成就,但个别官员甚至政府机构动用公共资源为某些特殊群体谋求特权的现象仍时有发生也是不争的事实,这实际上是对其他社会成员,特别是弱势者权益的无情践踏;还有,个别单位或机构为“弘扬慈善文化”而要求接收捐赠的弱势群体在大庭广众之下“感恩”,虽初心是好的,但这可能会引起受赠者的抵触甚至自卑心理,使其自感屈辱,等等。当一个人最基本的权益和尊严都得不到应有保障时,又何谈自由发展,社会的公平正义又从何而来。从这个意义上说,进一步维护公民个体的基本权益和尊严,实现每个公民的自由发展,仍将是我国公平正义社会建设的重要努力方向。

CommunistManifestoandtheConstructionofaFairSocietyinChina

LI Zhi-zhuan1,SUN Li-juan2

(1.

Collegeofeducation,FuyangNormalUniversity,Fuyang236037,China;2.LanguageandliteraturedepartmentofFuyangpreschoolteacherscollege,Fuyang236015,China)

Abstract: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mercilessly attacked the social injustice of capitalism, profoundly analyzed the root causes of the social injustice of capitalism, and thoroughly analyzed the goal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social equity, which contained rich social equity thoughts. This paper briefly reviews the thoughts on social equity in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analyzes som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ist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on this basis, probes into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a fair society in China.

Keywords:communist manifesto; social equity; socialism

猜你喜欢

不公共产党宣言公平正义
不要抱怨别人对你不公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以貌取人,未必不公
坚持公平正义 增强裁判效果
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提速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
关爱弱势群体 维护公平正义
不公和不义
世道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