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0-02-11贾利涛

江西农业 2020年22期
关键词:农民职业农业

贾利涛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2206)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作为一个农业大国,201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57 661万人,占比41.48%。我国大部分贫困人口都集中在农村,农村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此背景下,解决农村的发展问题,让农民富起来,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需要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造就更多乡土人才。其中,对农民的教育和培养占据最为重要的地位。

1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意义

1.1 提高农民收入,让农民富起来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我国已成为事实上的世界工厂。同时,随着产业升级,第三产业的比重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农业产出的增长已远远落后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农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逐年下降。越来越多的青壮劳动力为了实现更加美好的生活目标而离开了乡村,老弱妇孺逐渐成为农村的主要劳动力。但是,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作为一个把共同富裕作为发展目标的社会主义国家,使将近6亿的农村人口富起来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在此奋斗目标的推动下,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国家的基本方略。党中央明确提出,通过把科学技术引入农村,提高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使农民掌握最新的科学本领,提高农村经济效益,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实现真正意义的富起来[1]。

1.2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想实现我国现代化发展,不仅仅需要实现工业现代化,也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目前,我国把握住了新技术革命的契机,在工业领域,许多行业的技术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可以说,我国已逐步成长为世界工业化强国。

但是,由于农村人才逐步向城市转移,导致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虽然我国逐步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为农业生产研发推广了一批批农村智能化机器设备,但是由于乡村人才缺乏,这些先进的生产设备无法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大量掌握农业现代先进生产技术的科学技术人才,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成了必然选择[2]。

1.3 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包括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4个方面。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撑,更需要农民素质的提升。只有拥有一批植根于农村、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人才队伍,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管理服务水平成了必然选择。

2 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投入不足,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认识不够一直以来,经济发展是对我国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一个重要考核标准,唯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论一度成为考核政府政绩最核心甚至是唯一的指标。受唯GDP论的影响,作为短期内很难产生明显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程很难受到重视。虽然自2013年起中央屡次强调不简单以GDP论英雄,但是彻底转变这种错误认识非短期内可以实现。近几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显示,我国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支出比重较低,对农民素质提升方面的经费投入满足不了现实需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开展大量的实践教学,需要大量的实践教学设备作为支撑。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导致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面的教学设备陈旧、教学设施不足,导致培养质量不高,培养效果差强人意。

2.2 受自身文化水平影响,农民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当前农村人口中,教育水平以中小学文化水平为主,目前绝大部分农民主要依靠传统的经验和技术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缺乏先进的农业生产知识、专业技能和管理知识等,并且大多数农民未参加过各种技能培训。同时,由于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宣传存在不足。以上因素导致农民意识不到掌握科学技能对乡村发展和自我提高带来的种种实惠,学习兴趣不高。

以北京市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为例,很多参加学习的农民主要是为了取得学历,而不是为了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所以,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以各种理由不参加学习,甚至中途放弃,学习效果与预期有很大差距。

2.3 培养模式与农民的生活方式及需求契合度不够目前,一些省份开展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也投入了一些人力、物力、财力,但培养效果并不理想。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未能把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与对普通学生的培养区分开来,未能根据农民这个群体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在培养过程中,存在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状况,实际操作实践欠缺。但由于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这种培养模式对于农民学生而言,领悟起来难度太大,增大了学习难度。另外,农民都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但一些省份却把农民集中起来,进行和普通大学生一样的教育教学,未考虑农民这个群体的特点,导致农民缺课率较高,系统学习效果不理想。

3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措施

3.1 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农民学习需求对农民开展培养之前,政府机关、院校和相关机构应深入农村一线,通过问卷调查、走访等各种调查方式,切实了解农民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难题,为提高生活质量和增加收入有哪方面的科学知识技能需求。并对这些难题和需求进行归纳分析,从而制定针对性的培养模式和科学技能培养方式,提高培养效果。

3.2 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从宣传到落实要全面跟进从政府层面而言,要统筹社会各种力量,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支持力度。要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个方面,保障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能落到实处。要着眼于农村长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作为一项长期的民生工程来抓。

另外,要加大宣传力度。政府相关部门始终要把努力营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良好氛围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来抓。要进村入户,通过各种手段,把开展新兴职业农民培养这项工程宣传到位。引导广大农民学文化、学技能,提高本领,通过辛勤劳动脱贫致富。让农民充分意识到通过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这条途径,能切实有效提高自身收入,提高自身生活质量,实现真正意义的富起来[3]。

3.3 创新培养模式,夯实培养内容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过程中,应以校内理论学习为辅,以实践教学为主。教育工作者要接地气,下到田间,了解农民需求,切实有效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难题。对于实践指导类师资,可以在发展农业较好的区域引进乡土技术人才,采用一些不同的实践技术进行培训,进一步丰富课程的设置。同时,要继续创新培养模式,利用科技手段,为农民提供视频、微客等线上学习方式,随时随地为农民答疑,突破“讲堂式”培训课程无法实现的现实困境[4]。

猜你喜欢

农民职业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