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贫困户持续性贫困的原因及对策

2020-02-11刘义杰韩瑞瑞

江西农业 2020年22期
关键词:贫困线持续性农村土地

刘义杰 韩瑞瑞

(南昌工程学院,江西南昌 330099)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在2012年年底时的贫困人口总量为9 899万人,经过7 a的精准扶贫,到2019年年底我国贫困人口减少了9 348万人,仅剩551万人尚未实现脱贫,脱贫率达到了97.39%,贫困发生率也由10.2%降至0.6%,我国区域性整体贫困的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但是,受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持续性贫困人口短期内还将显著增加。因此,对农户持续性贫困的产生原因进行探究,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扶贫策略,以解决农户持续贫困问题。

1 贫困户持续贫困的原因

1.1 贫困户持续贫困的客观原因

1.1.1 贫困户所处的村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我国,贫困户数量相对较多的区域基本上都是较为偏远的山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及民族地区。可见,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户致贫和持续贫困的重要原因。一方面,这些区域在交通上存在着很大的不便利性,区域内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受限,影响了该区域内贫困户的脱贫进度。同时,由于交通不便利,农民通过“副业”创收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另一方面,这些区域贫困户的耕地资源数量较少、质量较差,农作物产量也相对较低,很少有剩余的农产品能够作为商品买卖来给贫困户创造收入[1]。此外,其自然条件相比其他区域而言也更为恶劣,面临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也要更多、更严重,会给贫困户造成经济损失,从而导致其持续性贫困。

1.1.2 贫困线标准的提高对贫困户持续贫困的影响 2011年11月29日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 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该标准比此前的1 274元提高了80%。这一新贫困线的标准出台,使得我国贫困人口数量由2010年的2 688万人瞬间扩大到了1.28亿人,增长了近4倍。此后,国家又于2015年将贫困线标准提高至2 800元,2016年再次提高至3 000元。每一次的提高,都会使一部分按原标准已脱贫的贫困户又再次成为贫困户。

1.1.3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对贫困户持续贫困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在相对贫困线下,较大规模的土地耕种面积会增加农户陷入持续性贫困的概率。因为要在农村开展大规模土地耕种,就必然要吸附更多的劳动力,致使农户从事非农增收的渠道大大减少,以农业种植为单一收入来源的农户就越有可能陷入贫穷。从现实来看,我国农业种植的收益相较于从事非农经济活动所带来的收入要低得多。但由于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还不够完善,农户担心如果减少耕种面积或者放弃耕种,那么在下一轮土地分配时就可能会分到等级差的地,甚至土地面积会减少。因此,他们不得不留在农村,维持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

1.2 贫困户持续贫困的主观原因

1.2.1 贫困户受教育程度低易使其持续性贫困 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农村贫困户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因此,一方面他们对国家有关扶贫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存在很大的误区,甚至根本不清楚国家到底出台了哪些扶贫政策。另一方面,受制于文化水平,其思想因循守旧,难以跟上国家扶贫攻坚战略的步伐。当扶贫干部为其提出种种脱贫方案时,他们往往会本能地产生抵触情绪,因而也就难以改变其贫困现状。

1.2.2 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 脱贫的内生动力就是指贫困户自身对于脱贫有一种强烈的内在渴望,从而自发产生一种动力,促使其采取或实施相应的措施来实现脱贫。因此,贫困户脱贫的内心动力是否充足是决定其最终能否实现脱贫最关键、最核心的依据。在农村,有部分贫困户由于长期享受到了国家扶贫政策的福利,形成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只愿安于现状,满足于解决温饱问题,不愿主动去谋求改变[2]。

1.2.3 贫困户家庭成员病患残疾易使其持续性贫困 据国家卫健委公布,截至2018年底,全国因病致贫人口从2014年的逾2 500万人下降到约514万人。尽管如此,重大疾病仍然是我国贫困人口脱贫最大的障碍。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疾病治愈率逐步提高,但贫困户难以支付治疗费用。国务院扶贫办指出,在剩余的贫困人口中,家庭成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比例仍在上升。“一人得病全家贫困”的现象依然严峻。

2 帮助贫困户摆脱持续性贫困的对策

2.1 精准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易地扶贫搬迁是我国扶贫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扶贫政策,对于身处交通十分不便利的偏远山区的贫困户而言,是改变其恶劣气候环境、远离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实现脱贫摘帽的一项好政策。那么,政府在实施这一政策的过程中,一定要对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将那些处于耕地贫乏、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频发、交通信息闭塞的偏远山区的贫困户易地搬迁至耕地相对丰富的平原地带,使他们能够与市场紧密联系,拓宽非农收入渠道,增加家庭总收入,实现脱贫。

2.2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促进贫困户实现收入多元化政府要逐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建立并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市场,解除贫困户的后顾之忧,促进贫困户积极进行土地流转,或鼓励贫困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当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样,贫困户一方面可以从土地流转中获得相比农业种植更为稳定的租金或股息分红收入;另一方面其家庭成员又能从耕地中脱离出来,中老年劳动力可受聘到土地承包户进行劳作获得工资收入,而青壮年劳动力则可进城务工以获得非农收入,从而实现家庭收入多元化,帮助其脱贫致富。

2.3 充分发挥农村社区教育的功能,提高贫困户的综合素质农村社区教育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也应该发挥其教育扶贫的功能。一方面,可以通过组织开展文化知识类的教育培训,以提高贫困户的文化水平,促使其转变思想观念;同时,可以组织开展涉农政策与法律宣讲,真正使贫困户对扶贫政策做到“应享尽享”。另一方面,邀请农民企业家、农业生产能手、农村创业致富能人等现身说法,有效激发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促使他们“想脱贫、愿脱贫”。还可以通过组织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管理能力培训等教育活动,帮助贫困户掌握一些非农专业技能,促使他们脱贫[3]。

2.4 进一步完善贫困户医保参保制度,为贫困户脱贫兜底现阶段,我国贫困户的医保参保制度已经非常完善了,基本上做到了所有贫困户“应保尽保”。但是,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范围毕竟有限,有些大病病种并不包含在其保障范围内。因此,还要进一步完善贫困户的大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制度,对于特别贫困的农户在政府财政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要积极寻求社会力量来予以支持,解决贫困户由于购买资金不足而弃保的现象。此外,还可以建立贫困户定期免费体检制度,由乡镇卫生院承担体检任务,定期为贫困户开展体检,尽早发现,尽早治疗,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支出。

猜你喜欢

贫困线持续性农村土地
莘县农村土地托管的实践与探索
2020年江淮地区夏季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分析
后扶贫时代农村省级相对贫困标准确定方法研究
2016年华南地区一次持续性异常降水过程分析
云创新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持续性学习机制
首次大修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改了哪些内容?
持续性根尖周炎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
贫困线是如何划定的
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应多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