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近五年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2020-02-11陶方园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语言学话语模态

陶方园

(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市 300400)

一、引言

批评话语分析在中国发展已有二十余年,呈现出愈来愈好的态势。其本身也是基于文本分析之上,结合社会学、心理学、哲学、政治学等学科内容不断丰富语料分析的一项跨学科研究,且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分析这一特征自然地赋予批评话语分析兼收并蓄的特质,故近年此方向的研究众多,很难从单一方面对CDA 有很清晰的了解,故本文拟对近五年批评话语分析相关文章进行综合梳理。

二、CDA 相关研究梳理

1、新视角下的话语问题

张蕊通过对批评话语分析中缺乏认知因素的思考,提出将认知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相结合的新的话语分析方式,开拓了话语分析的新思路。汪少华和张薇将架构理论(FramingTheory)和批评话语分析相结合,为“后真相”时代的话语研究提供新的路径——批评架构分析。通过架构分析揭示话语产生和理解的机制,同时通过批评话语分析揭露“后真相”时代存在的权力操控和虚假真相等。通过架构理论,改变以往的虚假推理,走向真实推理,更加客观、露骨的看待社会问题。武建国,陈聪颖在一个合适的契机为大家带来了批评话语分析(CDA)的“孪生”姐妹——批评性体裁分析(CGA)。自2006 年Bhatia 在圆桌会议中提出这一概念后,国内反响有限。批评性体裁分析与批评话语分析,虽然均涉及“批评”二字,但差别巨大。CDA 是话语分析的视角,CGA 是话语分析的方法。在介绍了CGA 的理论和发展后,作者通过对国外和国内关于CGA 的文献梳理,为读者描绘了一幅近10 年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CGA 作为一个新的领域,在国内外仍属小众之流,其发展亟待学者给予关注。

在研究内容上,也不乏新颖的体裁研究。杨熊端和丁建新借用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对民族志进行研究。胡春雨和李旭妍利用语料库技术,研究了腾讯和亚马逊两家企业2004-2015 年致股东信中的元话语。通过探讨元话语的使用特征及其实现的修辞功能,反映出两家公司反应各自诉求的方式不同,从而达到各自所求,维持企业形象。赵芃和刘璇分析了学术引用中的不规范现象,从语言的角度观察并分析学术论文中互文与抄袭的关系,界定了抄袭并不能仅从文字复制比例上判断,为学术研究规范提供了可靠依据。

2、研究方法日益巩固

隐喻一直以来都是批评话语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近年来反响也较大。石琳将研究视角从语言中的隐喻转移到非语言中,探讨出多种隐喻模式之间的关联和不同。孙毅和张瑜在生物学上发现了“语言”。作者在阐述了植物隐喻的个体特性和文化共性后,指出植物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不同民族文化的人民可以借此求同存异,共谋发展。

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批评话语分析的另一种重要分析方式,一直备受学者青睐。刘婷婷和徐加新采用评价理论对比分析了英汉政治社论语篇中介入资源。通过选取英汉各50篇社论,揭示介入资源——单语(Monoglossia)和多语(Heteroglossia)——的分布特征和产生的语篇人际意义。系统功能语言学与多模态话语的结合也为批评话语分析开辟了新的研究路径。徐英分析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对批评话语分析的重点关注方面:意识形态的应用和价值。张德禄通过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研究多模态分析的框架结构,突出了其系统性和实例化过程,探讨了符号系统的特性、符号间关系和再符号化过程,建立了新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系统功能综合框架,并且用实例做了说明。

多模态话语是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多模态话语与批评话语的结合也是近年的发展趋势。基于互文性的研究今年较多,关于互文性的分类也各有说辞,武建国,颜璐研究以人民日报为主体的微博话语中的互文性,为国内微博话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张德禄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期刊成果进行了多维度分析,提供了全面的参考。田海龙和潘艳艳讨论了多模态话语分析如何发展到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文章首先指出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局限性,接着提出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对象与方法,以此总结多模态批评话语可能作为研究的新范式。潘艳艳和郑志恒以中美征兵宣传片为例,探讨了基于社会符号学和认知语言学的批评方法,对传统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予以补充。

3、话语与形象建构

身份研究是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学科关注的对象,具有交叉学科研究的特点。因此,形象构建是批评话语分析的一个经典模式。吴珏以“中印边界争端事件”为例,探究新媒体话语中的语用身份建构,尤其是事件讲述者、评论者。袁周敏结合动态顺应性分析理论,探讨了现实生活中语用身份建构的不同维度,为读者构建身份提供了一定策略支撑。在新媒体环境背景下,身份构建体现了顺应时代走向的趋势,可以更好达到交际的目的。在群体形象构建方面,老年人一直是被关注的对象。杨党芳用三维分析框架和系统功能语法对新闻报道中“空巢老人”的形象进行分析,探究出其独居生活状态和令人反思的社会问题现状。刘文宇和李珂采用社会认知法,通过话语策略理论和社会语境等,探讨了老年人的自我表征和集体认同,研究发现老年人群体是充满了自我认同感的形象。谭晓风分析了批评话语经典模式——医患关系中医生变换的身份构建,通过身份的变换,医生在该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也顺利完成治疗过程。

4、跨学科研究相互交融

批评话语研究不仅涉及单类学科,而是常常涉及到政治学,翻译学,生态语言学等其他学科,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研究特征。其跨学科性质是由其研究对象、领域和应用的理论与方法决定的。

词典提供音韵、意思的解释,为人们学习提供了重要参考,其释义之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倾向尤为重要。基于近年词典收录较多网络热词,其所代表意识形态为大众所争论,陈伟和赵彦春对现代词典学提出了批评性思考,为词典编撰者和现代词典学的发展提供新的借鉴。

翻译与批评话语的融合是不可阻挡的。傅敬民和王一鸣探讨了我国应用翻译批评话语的发展,将“批评”思想融入翻译研究。郭庆民意识到批评话语理论中的权力和意识形态等核心概念的重要性,将其应用于英汉学术翻译,为学术翻译质量的提高开辟新路径。

批评话语分析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与社会学科有所交集。杨梅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对儒学和托马斯·贝里代表的生态哲学思想的文本进行研究,为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支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河中,除了以上理论方面的探究,亦有关于社会场景中的具体人物探究。田海龙对《“学雷锋活动”历史变迁的话语研究》一书进行了评介,简明扼要的阐述了该书的内容,并肯定了从历史维度见证话语变迁的可行性。

5、聚焦中国本土热点问题

近年来,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南海关系问题不仅是中国政府和人民聚焦的问题,也引起了西方媒体的关注。辛斌和时佳运用语料库统计的方法,分析了南海仲裁案前后,《纽约时报》关于中美双方就其话语转述的问题,举例分析了言语行为的各类转述。研究指出,《纽约时报》在报道关于南海问题方面,在仲裁案后用语更加谨慎、客观,较之前的夸张、随意态度有了很大转变。

另一个热点话题是中国持续推进的“一带一路”。自中国实行“一带一路”的合作共赢愿景以来,外媒相关报道就纷至沓来。朱桂生和黄建滨探讨了《华盛顿时报》中关于“一带一路”的相关报道,从西方媒体眼中研究出中国国家形象。董希骁运用系统功能语法对罗马尼亚政府关于“一带一路”报道的新闻标题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从标题入手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可以揭启话语中隐藏的意识形态,更有效的进行量化分析。张虹则运用系统功能语法,探究南非媒体视角下的“一带一路”报道。作者选择《星期日独立报》和《开普时报》各自的一篇文章,在综合分析后,得出南非媒体把中国构建成了“全球治理掌舵者”的形象。唐青叶则延续了对国际关系的分析,在用语料库分析了南非大报对习近平主席访问非洲的报道后,也关注到了“一带一路”问题。文章综合运用五层话语政治分析框架、三角测量法、语料库语言学和评价理论对《纽约时报》、《印度时报》和《欧盟报》关于“一带一路”话语进行了分析。在准确了解到三个政治体对中国的态度后,才能对中国的“一带一路”输出成果和接受度提出更为明朗化的建议。

生态语言学紧扣时代主题。习主席曾于2005 年便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理念。在中共十九大期间,这一“名言”又被奉为圭臬。黄国文进行生态语言学的纵向研究,最初为读者辩证的厘清“生态语言学”和“语言生态学”的关系,并详细介绍了生态语言学的发展过程,也为后期研究打好基础。之后,黄国文和赵蕊华对生态话语有关文章进行梳理,后又探讨了生态话语、生态批评话语与批评话语分析之间的相互关系。随后,黄国文又提出了如何从生态批评话语到一个新的话语分析方向:和谐话语分析,具体讨论和谐话语分析的哲学根源、研究目标与原则、理论指导、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三、CDA 研究总体特征及方向

以上从五个方面归纳了2014-2018 年国内CDA 话语的总体脉络,总体上看,呈现以下趋势:一、CDA 一直从未放弃从更新的角度去探寻,批评架构分析理论结合了“后时代”特征,为话语分析探究了新思路;二、在原有几大经典方法,如费尔克劳的三维框架分析法,沃达克的语篇历史方法和范戴克的社会认知方法之上,依托隐喻、系统功能语言学及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使研究方法更加完备;三、注重形象构建,如社会弱势群体——老年人的社会形象建构,外国媒体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以及中国外交话语中建构的国家形象等;四、跨学科交融,与翻译学、社会学紧密结合,在文本收集分析上从其他学科汲取素材;五、关注国内热点话题,如南海问题、“一带一路”以及生态语言学,将话语分析与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利用话语分析揭露文本下隐藏的本质。

虽然有关文章总体上涵盖面较广,但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CDA 过于注重对语篇本身的理解,忽略了读者的感受,应兼顾语篇的生成和阅读过程。同时,权力在CDA 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但往往过于集中到这个词上,影响研究者的判断,因此我们可以从其他方面,如政治,哲学等方面去理解。庆幸的是,批评话语分析并未对已有成果止步不前,而是继续向前探索。例如Cap 提出的趋近化理论,之前较少在CDA 中运用,但武建国和牛振俊以该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特朗普移民政策背后,政治话语合法化的缘由,为政治话语分析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正是这种不断发展的蓬勃之势,让CDA 在中国站稳脚跟。

猜你喜欢

语言学话语模态
基于BERT-VGG16的多模态情感分析模型
多模态超声监测DBD移植肾的临床应用
跨模态通信理论及关键技术初探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述评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日版《午夜凶铃》多模态隐喻的认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