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贫困生管理工作如何有效开展

2020-02-11林逢春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贫困生精准

林逢春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现阶段,贫困作为阻碍我国部分大学生求学发展的重要课题,广受国家、社会和高等院校重视。然而,由于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原因,使高校贫困生管理工作困难重重。鉴于此,2016 年国家教育部提出以精准扶贫为导向的高校贫困生管理资助办法。

一、高校贫困生管理工作现存问题分析

1、勤工俭学机制难以运行效果不佳

虽然目前国家政府层面对高等院校勤工助学工作的开展情况较为重视,各地高校也逐渐建立起勤工俭学基金会,以及多种针对地方性经济市场、发展特色的勤工助学指导部门。然而,勤工助学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难以形成规模性、标准化和具有针对性的先进模式,同时落实力度欠缺导致现实作用效果甚微,对造成此类现象的因素展开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受我国现行教育机制局限性影响,当前大部分高校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沿用传统教学思路和模式,学生白天上课,晚上还要参加晚自习,自已可以自由支配的空间和时间并不多,并且高校学生勤工俭学工作时间不能由自己决定,而是由用人方来决定的。继而,高校贫困生在勤工助学方面的时间受到严重限制,即便部分地方性本科院校已经由传统教学模式向新型弹性教学机制转变,对经济困难的学生放宽限制,甚至允许部分严重贫困的学生申请休学走入社会筹集学费,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尚浅以及社会经验、工作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筹集到上万元学费的学生少之又少。由此可见,此类弹性学制也难以成为实质性解决贫困生勤工俭学问题的根本途径。其次,大量高校学生难以对贫困生管理工作中的勤工助学工作形成正确认知。勤工助学作为精准扶贫视角下,国家政府和学校层面共同帮助贫困生的一种关键途径,被各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广泛重视,但是其他部门对其的关注程度并不高。因此,部分高校在进行校内员工招聘的过程中,大量引进同水平校外人士,忽视本校贫困学生。同时,还有部分高校在办学的过程中,将教育教学科研放置于首位,造成贫困生管理工作的整体性不足,将大量经费简单的、盲目性用于资金补助上,或者将精准扶贫背景下的贫困生管理单纯视为补贴,导致部分贫困学生难以获得勤工助学的机会,也无法从勤工助学的过程中获得社会实践经验和工作经验。最后,学校对于勤工助学相关活动缺少有效的控制途径,部分企业兼职招聘并不是通过高校贫困生管理部门,而是以社会招聘、网络招聘或中介照片的方式联系学生进行工作,造成学校对勤工助学情况、岗位需求情况难以精准掌握,也无法对其进行一体化管理和统一安排。

2、贫困学生德育管理效果较差

一方面,高校贫困群体拥有的各种类资本熟练极为匮乏,大量贫困生虽然已经完成贫困申请,也接受到学校和社会的相关资助。然而,由于自身物质方面和其他正常同学的差距,导致此类人员普遍存有自卑心理,抗挫折能力较弱,自信心严重不足的现象,并且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上述负面心理问题,长期以来在压抑和沉闷的勤奋中学习生活,导致价值选择逐渐走向误区,原本完善的人格也开始走向残缺,此类现象无疑反馈出当前我国高校对于贫困学生德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不足。同时,虽然在十九大以后我国大部分高校普遍着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核心展开学校的各项事务,但仍然缺少针对于贫困学生的具有精准扶贫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精准扶贫背景下的贫困学生管理工作,能够充分诠释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利用多维度、多渠道的资助和管理方式,教授学生生存技能和方法,充分彰显出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价值,继而构建人思想层面,精神层面的正确认知。贫困学生管理和资助需要立足于多角度的方式,在给予学生必要性生存资金的同时,还要设置奖学金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开展勤工助学活动,为学生寻找一条符合自身情况的谋生之路,将重点放置于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精神、诚信感恩品德、顽强拼搏思想信念的重点上,使学生全方位获得经济和精神多方面的收益,继而将德育教育真实转变成为一种内在思想、内在意识。虽然我国德育教育正在逐渐受到各地高校的广泛重视,但是大量学校仍然局限于传统的知识传授,德育教育工作水平参差不齐,继而导致精准扶贫下的贫困生管理工作环境较差,贫困学生生活理念、态度不够明确的现象。

二、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贫困生管理工作如何有效开展

1、构建精准扶贫背景下的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新体系

勤工助学作为高校贫困生管理中的重要工作,应将促进贫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为学生带来经济效益提供必要性生存资金的同时,优化完善勤工助学基本理念,加强勤工助学中的德育教育和专业技能拓展训练。一方面,要构建一条学校、家庭、社会以及政府层面的多维度体系,共同强化勤工助学工作。由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地方高校各个学院、贫困学生家庭成员以及社会企业事业单位共同融入到精准扶贫背景下的贫困生勤工助学管理中。政府行政主管部门为学校提供贫困资料统计信息,继而为学校精准化的勤工助学提供参考依据;高校贫困管理部门需要与各个学院、专业形成紧密联系,促进以专业为单位、以学院为单位和社会企事业单位达成战略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安全、稳定的勤工助学环境和机会,使贫困学生在享受勤工助学服务的过程中发挥专业特长,继而在获取更多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在一线岗位获取更多的工作经验,为其未来职业生涯奠定有力基础。

另一方面,需要针对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工作建立一个完善合理的服务规范,立足于《国务院贫困学生自主建议》和《高校贫困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拟定符合学校贫困生实际情况、学校自身发展情况的《贫困生勤工助学管理条例》,拟定勤工助学工作标准、规范和基本流程。与此同时,还应建立一个科学的管理监督机制,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形成有力监督,监督主体可以是高校领导、各专业教师,也可以是学校普通学生和贫困学生个人。继而,使勤工助学服务成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公平公正、有条有理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贫困学生实质性带来利益,从根本上提升学校贫困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充分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目标。

除此之外,高等院校还应从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拓展贫困学生兼职岗位、就业岗位。充分利用学校自身资源,为社会经验不足、工作能力有限的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工作,如校园绿化、保洁服务、体育馆管理员、图书馆管理员、食堂勤杂工、宿舍管理员等;努力开发拓展学校外部勤工助学岗位,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产教结合机制,形成企业入校、校入企业的新局面,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是近年来高校双创教育研究的重大成果,地方性高校校内有厂、厂中有校的新模式、新局面基本形成初期固定形态,当地企业和高校在工程对接、竞赛共举、优秀计划等产教学研四位一体层面可以说已经进入较为稳定的发展时期。

2、落实精准扶贫背景下的高校贫困生德育教育新模式

首先,强化贫困生经济方面的帮扶力度。现阶段,我国已经基本构建起全国范围内的高校学生政策体系。高校学生在教育时期能够申请来自于国家的助学奖励、校内的助学奖励以及助学贷款、困难补助等。国家教育部于2018 年下发《中国贫困大学资助发展报表》,该报表显示2017 年全年共资助贫困大学生四千余万人,金额超过千亿人民币。国家在大力投入财政资金支持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坚实的经济保障。在此期间,学校、社会等各方力量应集中投入于贫困学生的精准资助中,有效解决贫困学生未来发展道路上的后顾之忧和当下求学资金短缺问题。

其次,在完善物质帮扶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帮扶和德育教育。将重点放置在就业前景较差和女性贫困生群体上,对其开展定期系统化的健康调查,针对不同人员、不同专业具体情况展开精准化的心理帮扶、思想帮扶。全方位开发贫困大学生心理信息,阻断贫困学生自卑感的衍生,避免学生由于长期物质层面的匮乏对自己失去发展信心和精神动力。通过教育和宣传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对自我层面的合理认知,建立理想、信念和发展目标,使学生内在发展动力、动机油然而生,切实贯彻“扶贫先扶志”党中央关于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最后,加强对贫困生抑郁情绪、偏执心理以及带有精神病前兆学生的关爱,从心理扶贫、思想扶贫基本内容上强化带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综上所述,精准扶贫作为我国脱贫攻坚战略背景下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工作方式,与高校贫困生管理工作密不可分。因此,高校贫困生管理部门应明确精准扶贫理念,实质性将精准扶贫融入到贫困生的勤工助学、德育教育当中,具有针对性的对贫困学生形成帮扶作用。在给予学生经济支撑的同时,为学生提供稳定、安全、能够促进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就业机会;进行具有针对于“贫困”关键词的德育教育,落实国务院“扶贫先扶志”的指导思想。继而,有效解决我国贫困大学生生活困难、求学艰难的局面,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贫困生精准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