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探析

2020-02-11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团支部团干部团员

姚 航

(沈阳工业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高校基层团组织是高校共青团的最小单元,是最直接、最广泛联系和影响青年学生的基层组织。作为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基层团组织担负着培养和教育广大青年的重要使命。因此,在新形势下不断加强和完善基层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共青团育人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

1、加强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是共青团性质的客观要求。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团的基层组织是团的工作和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团的全部工作和建设的基础。基层团组织建设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团组织能否密切联系团员青年,关系到团的各项工作任务能否落到实处。高校基层团组织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基础,与广大青年学生保持着最最紧密、最直接的联系,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指导和引领作用。因此,加强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为团结和联系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

2、加强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共青团的性质决定了共青团的作用和前进方向,决定了共青团要把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共青团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和基础。高校基层团组织通过多种途径教育引导学生、关心服务学生、组织管理学生,归根结底是为了培养青年学生,提升综合素质,最大程度的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不断巩固和扩大人才储备,推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向前迈进。

3、加强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是共青团深化改革的根本需求。在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面临很多新问题、新情况,在组织和影响青年大学生方面的挑战也越来越多。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个性化越来越突出,多变性明显增强,这就要求团组织既要适应新形势下的大学生特点,又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工作领域,突破传统工作模式,不断深化改革,夯实团建工作基础,切实提升高校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思想引领不突出,“思想阵地”作用不显著。大学生的思想工作是大学阶段教育的基础,而基层团组织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缺少必要的工作要求和具体指导,基层团组织特别是基层团支部的建设目标不明确,理论学习不深入,日常工作内容主要集中于事务性工作,对共青团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缺少系统性学习,先进性教育不够全面和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职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容易导致基层团组织感召力不强,思想引领作用弱化,吸引力和凝聚力减弱。

制度体系不完善,应更好适应团组织建设发展需要。完善和健全的制度体系是保障团组织工作运行的基础。目前,高校根据工作特点和实际需要,都建有一系列基层团组织制度体系,但也存在不科学、不完善、执行效果不理想等突出问题。一方面,既有制度更新不及时,滞后于新形势下团组织工作的发展,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面对共青团工作呈现的新特点和新趋势,缺少应变能力,重点工作不能坚持问题导向,制度往往成了摆设,指导工作的有效性需要加强。

团员意识淡薄,团干部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虽然政治面貌为共青团员,但并没有深入理解团员身份的重要意义,更不清楚作为团员的使命和担当,导致在不同程度上的思想意识松懈,理论学习粗浅,实践参与度较低,归属感不强,从而削弱了基层团组织建设。同时,基层团干部作为团结和领导广大团员的先锋队伍,既是中坚力量,也是执行力的来源,但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板,在团员思想进步、行动方向、纪律作风等方面没有充分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是导致基层团组织凝聚力不强的重要原因。

基层团组织生活不规范,缺少创新性和吸引力。部分基层团支部在落实“三会两制一课”制度上存在形式主义,不能严格按照规定执行,组织生活走过场的情况较多,团员参与率较低,班级团支部凝聚力不强。同时,团内开展活动缺少创新意识,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无法让参与学生在活动中收益,甚至部分主题团日活动娱乐元素较多,忽视教育引导作用,容易导致基层团组织建设涣散。

党组织对基层团组织指导作用发挥不充分,党建引领团建效果不明显。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党组织在指导和引领基层团组织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党建带动团建是促进共青团建设的重要途径。但是,在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中,党组织和团组织建设并未有机结合,往往容易割裂开来,党建促团建的工作模式还未充分落到实处,特别是班级团支部与学生党支部不能充分结合,形成合力,容易导致团组织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中过于盲目,缺少方向引领。

三、加强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的主要途径

1、加强团员思想教育,充分发挥基层团组织思想引领作用。在高校团组织工作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基础性工作,也是常态化工作,并贯穿于大学生涯的始终。在基层团组织理论教育和实践工作中,要展现共青团的精神风貌和团组织的感召力,增强团员归属感和团员意识,树立团组织的良好形象。同时,通过规范团组织生活制度,加强团员思想教育,夯实理论基础,筑牢思想政治阵地,积极引领优秀团员向党组织靠拢。

2、加强基层团组织团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团干部作为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的中坚力量,其业务能力、综合素质、行为作风等直接影响团工作的质量。一方面,教师团干部责任重大,任务繁多,要强化理论武装和业务水平,不断提升工作能力,通过言传身教促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另一方面,学生团干部要提高政治素养和政治站位,在学生团组织中充分发挥榜样和引领作用,以提升团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己任,以点带面强化基层团组织建设。

3、加强基层团支部规范化建设,发挥团支部服务育人功能。结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具体要求,夯实基础团务工作,抓好团员教育管理,做好团籍管理、组织关系转接、团费收缴等基础工作,严格把控入团程序,规范入团仪式,高标准执行“三会两制一课”制度,同时加强对基层团组织的指导力度,定期审核和查阅团支部手册,抓好团支部架构设置,推进“班团一体化”建设,推动团支部更好实现服务育人功能。

4、创新性开展基层团学活动,打造基层团建特色品牌。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创新思维,推动团组织活动不断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丰富活动载体和主题教育内容,通过形式多样的特色活动提升学生参与热情、扩大参与范围、增强教育效果。同时,对于受众群体广泛、育人效果明显及参与度高的活动,要结合基层团组织的专业和学科优势、学生兴趣特长等因素,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地开展实施共青团育人工程,形成长期育人模式,打造基层共青团特色活动。

5、以党建促团建,着力提升团员先进性。通过党建带团建活动开展,加强团员先进性教育,强化团员意识教育,增强团员归属感和使命感,为团员向党组织靠拢搭建平台。积极发挥党支部引领和示范作用,强化团员理论武装,培养广大青年学习意识,增强实践本领。健全和完善团员推优入党机制,把政治立场坚定、综合素质优秀的团员向党组织推荐,树立团员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6、加强团组织媒体平台建设,筑牢意识形态防线。积极打造健康向上的网络平台,完善平台管理制度,使新媒体平台成为青年学生获取信息、关注社会舆论的主要渠道,并对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学习习惯进行正确导向,不断扩大网络育人阵地的参与率和覆盖面。同时,通过优化网络平台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努力将党和国家的声音传递给广大青年学生,筑牢主流意识形态的精神阵地。

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系统的工作,是共青团建设的重中之重。作为广大团干部和教育工作者,需要坚定信心,勇于担当,与时俱进,始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不断夯实基层团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努力提升共青团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汇聚磅礴力量。

猜你喜欢

团支部团干部团员
“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团总支)”名单(共四百三十一个)
团员想入党怎么办
严管优出抓好团干部队伍建设
一位儿童团员的抗战记忆
开卷
团干部须有5种特质
创建“雷锋团支部”立足岗位学雷锋
中学团支部希望得到指导
百名专业团干成才追踪
介绍人要不断关心新团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