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榜样引领青年思政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2020-02-11姚祥燕郑海霞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榜样大学生文化

姚祥燕 胡 琦 郑海霞

(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一、榜样引领在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中的价值阐释

1、引领青年学生自觉向主流价值观靠拢

社会学家加布里埃尔·塔尔德认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模仿的结果”。榜样所体现的精神内涵可以引领社会成员学习和模仿,这对于维系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有着极其重要的引领作用。榜样自身用自己的行动去阐释热爱祖国的家国情怀,呈现着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榜样引领旨在通过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而社会的进步。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感性、易受暗示、情感丰富。榜样引领有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养社会责任感、培养创新精神,从而为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共荣的社会风气,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感染力

榜样是出现在青年学生现实生活当中的真实案例,是有故事、有内涵的人或事,其本身就带着强大的感召力,他们是积极观点和行为的人格化、具体化。通过榜样引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或事,对大学生进行示范引导教育”,通过对先进的人物或者先进的事迹进行树立、宣传或讲述,将抽象说理变成形象示范,讲好榜样故事,传好榜样精神,使大学生在思想上和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以情感人,使他们从内心深处对党和国家产生高度的认同感、自豪感。这种生动形象的教育方式有着丰富的感染性和较大的可接受性,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感染力而言,无疑是拾漏补遗。

二、榜样引领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面临的困境

为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榜样认知情况,课题组有针对性地选取部分高校进行调研,调查情况如下:

1、调查设计

本次调查选取了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警官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10 余所高校在校本科生作为样本范围。调研高校包含“985”“211”及普通本科院校,类型上包括外语类、理工类、师范类、医学类等,确保了调查数据的丰富性与多样化。调查共设计抽选样本1050 份,实际回收样本1031 份,回收率达98.2%,其中有效样本1013 份,有效率达98.25%。为确保调查效度和信度,调查组选择文学、教育学、法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10个学科门类的15 个专业学生作为问卷对象,测试范围较广,答题率较高。

2、结果分析

在1013 份有效问卷中,受访的男大学生占28.13%,女大学生占71.87%,年龄均在18-21 岁;学科专业分布较广,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管理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10 个学科门类,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调查结果的广泛代表性。通过分析可知,运用榜样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面临诸多困境:

(1)榜样影响力减弱

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您是否有自己的榜样”时,91.17%的同学均表示有自己的榜样,且不止一个。但当被问到“日常生活中你能感受到榜样的力量吗”时,71.29%的学生表示“能感受到,它能激励和鞭策我,使我进步”,10.67%的学生表示“感受不到,榜样只能仰慕,可望而不可及”。当问及学习榜样是否给自己带来变化时,超过一半以上的同学表示“变化不大、收获小”。关于当前的榜样示范与引领作用是否存在弱化,竟有46.46%的同学表示存在,认为“不存在弱化”仅占15.62%。足见,榜样对当代大学生影响力在降低。

(2)榜样疏离

随着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人们的精神诉求也开始多层面化,如今“想用一种或者几种榜样形象来凝聚所有人的精神追求变得日益困难,单一的榜样模式再也无法适应多元的社会环境。”如当问及“你认为,为当代大学生选取榜样应注重哪些方面”时,受访者均认为要注重榜样人物的真实与可学,榜样与学习者要能产生情感共鸣,榜样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多元性。近年来,大学生在选择心中榜样时,总会时不时地受到社会上“扶不扶”“帮不帮”典型案例消极影响。他们开始不愿相信“勇者无惧”“一往无前”,而是选择“见义巧为”“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可见,在“互联网”背景下,主流榜样身上那种不计成本、义无反顾的奉献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激励作用和吸引力正在降低。

三、榜样引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改革的实践进路

1、尊重学生个性特征,积极树立朋辈榜样

通过榜样引领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定位需根据不同类型的榜样而定。有学者将榜样的类型分为人生榜样、道德榜样和公民榜样,“人生榜样以自然为基础,强调人的自然秉性和需求;道德榜样以社会为基础,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公民榜样则以政治为基础,关注人与政治的关系。”对于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期的大学生而言,“人生榜样类型特征最为突出,道德榜样次之、再是公民榜样。该阶段价值定位更应注重人的自然属性,强调个体的能力、素质、品质的完善和发展。”高校在运用榜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应根据学生个性特征,积极树立学生朋辈群体中的榜样人物,树立在空间、时间、情感上与他们有交际的典型人物,让大学生相信榜样离我们并不遥远,榜样是“可望又可及”“跳起来可以够到”的,从而引发其反思与自醒,激发自己不断进取和不止超越。

2、以“三位一体”格局实现榜样引领常态化

(1)抓牢课堂教学“主渠道”

将榜样教育贯穿于所有教学活动,如通过运用榜样人物与典型事迹为例,以启发式、案例式教学,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形象生动地让学生理解并接受相关知识点。再如开设关于榜样文化的选修课,并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到榜样教育基地进行参观、访问与学习,定期开设“榜样讲堂”或举办“榜样面对面”等活动,邀请英雄模范和道德楷模进校园,与学生进行演讲、对话、采访等活动;通过表彰大会、经验交流会、总结会等平台,对道德表现突出的学生和学生集体进行肯定、表彰、奖励和宣传,在校园范围内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教育氛围。

(2)抓紧师德师风建设

推进高校榜样引领常态化,教师亲身示范是必不可少的有效手段,这是因为教师作为大学生在大学校园学习生活中最为现实、直接的榜样,“他们一言一行中展现出的道德修养其实是在传递着榜样的“温度”,而这种传递往往是自发的、随机的,且具有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礼记》曰:“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做“好老师”必须要有道德情操。德为师之本,有德之师方能成就国之栋梁。目前全国正在开展的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就是大力宣传表彰优秀教师典型,发挥教师榜样示范引领作用,营造良好社会风尚的一项重要举措。

(3)建好校园榜样文化

校园榜样文化指在长期的高校教育活动中,“将各类先进典型所蕴含的真、善、美的品质,作为一种社会价值目标而进行发掘、培育、宣传、弘扬所形成的一种校园文化样态”,属于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具体可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通过校园榜样文化建设推动榜样引领的常态化,一要加强榜样物态环境的建设和营造,通过增加榜样文化人文设施,如将“榜样人物姓名、形象、符号等特征物化在相应的物质载体上,使之具有榜样文化的属性与功能,成为榜样文化物态环境中新型呈现方式。”在感官上增强师生对于榜样文化环境的主观把握,达到以物触情、以物动情、以物移情、以物生情的效果。二是通过培塑与营造榜样文化精神环境、培育“学习榜样”的价值信仰、掌控与引导榜样文化网络环境等举措促进校园榜样精神文化、榜样制度文化建设。

猜你喜欢

榜样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榜样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