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家国情怀为内涵的思政课堂培育大学生正确民族观

2020-02-11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家国理论课情怀

张 博

(岭南师范学院法政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对新时代思政教师,习近平提出六点要求,第二点是“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

将家国情怀融入课堂教学,是建设有温度、广视野思政课堂的有效途径。家国情怀的潜在影响力,有助于发挥思政课的思想引领作用,对于培育大学生正确民族观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用家国情怀构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推进思政课堂内涵式建设

1、思政课堂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主渠道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当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主渠道。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理论课就是要在思想上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让广大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是思政课堂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分布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广大青年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各个民族的程度不同,对于各个民族的认知很难全面,仅仅通过亲身接触个别民族朋友,较难形成全面和客观的民族观。部分青年通过长辈和朋辈的口耳相传,形成自己的民族认知,但是较难跳出刻板印象作用的影响。要通过思政课堂全面的系统的向广大青年传授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真正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过程,体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内涵。鉴于此,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必须重视思政课堂的主渠道功能。

2、家国情怀与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在价值观上有一致性

家国情怀随着时代的变化,内涵也在变化。传统的家国情怀形成于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由家及国,表现出对家庭、家族及邦国的情感认同。近代以来,受现代国家观念的影响,家国情怀在自我更新中,表现出中国人对民族文化、生活方式的认同。从理想形态来说,当国家构成人们生活的外在保障,民众生活方式构成国家运行的实质时,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认同就会与国家认同相融合,成为一体。在这种国家认同的背后,现代文明的洗礼是重要的外缘,而其内在的动力则是家国情怀的支撑。

在近代共同抗击侵略者的斗争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休戚与共。近代以来,家国情怀逐渐成为人们对于人口、土地为基础的文化与心理上的归属感认同。对于成长坏境的归属感,家国情怀与民族认同在价值观上是一致的。正是现代社会家国情怀与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在价值观上有一致性,民族精神认同教育日益成为国家民族凝聚力以及文化自信的重要保证。

3、培育大学生正确民族观离不开对家国情怀的认同

培育大学生正确民族观,离不开思政课堂这个主渠道。这是因为思政课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价值导向功能,在塑造大学生价值观念上有引领之责。以家国情怀为内涵的思政课堂,将更好的发挥思政课的引领作用,将家国情怀与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相统一,让思政教师在传授中言之有物、深入浅出,把较为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大众的情感认知,合理的运用情感迁移,培育大学生正确的民族观。

培育大学生正确民族观离不开对家国情怀的认同,这也是新时代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新时代呼唤大学生将自我的发展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厚值爱国主义情怀是这个时代的要求。在新时代下培育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就是要将对于家乡的归属感、对于民族的热爱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结合起来,家国情怀是重要的连接。可以说在新时代,培育大学生正确民族观离不开对家国情怀的认同。

二、将多种元素融入思政课堂,优化培育大学生正确民族观的课堂主渠道

1、多元文化融入思政课堂,丰富大学生民族认知

要丰富思政课堂的构成元素,摆脱简单枯燥、偏理论性的教学内容,让思政课堂成为大学生获取民族认知的主要途径。由于受学校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多地区的思政课在讲授民族认知一节时,往往是单线条的叙述式授课,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用多元文化观念对知识内容进行加工。

思政教师要深入学习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体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精神内涵。如同思政课要将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地方民俗文化等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中一样,增加少数民族奋斗史、爱国史、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民族地区自然环境和资源等内容,是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的现实要求。通过多元文化的碰撞,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认知内容,也有利于大学生建立理性、平和的民族观。

2、多种技术融入思政课堂,激发大学生家国热情

思政课堂对于大学生民族观的教育,要着眼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培育大学生正确民族观,各个地区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条件是不一样的。从教育资源上来说,一些地区因为历史和现实的经历,有较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在开设思政课时可以就地取材,加入地方特色的课程单元;从教育条件上来说,基础设施较为滞后的地区,可以更多采取参观、走访、模拟体验等实践教学,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

在关注供给侧的同时,也要关注需求侧。通过多种技术的运用,准确把握受教大学生的需求点,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家国热情。随着智慧校园的建设,教师有更多的技术手段来掌握大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关切点、疑问点。大学生对于民族认知一定会呈现不同时段、不同地域带来的不同理解,通过利用多种技术开展大数据统计,在思政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回应部分“思想症结”。技术运用的目的在于,让传递正确民族观的思政课变得既“高大上”,又“接地气”。

3、多样师资融入思政课堂,引导大学生民族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教师对于民族观的认知和解读,是大学生民族认同的关键。建设好一支充分吸收家国情怀、准确传递正确民族观的师资队伍,首要的是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六点,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

同时,应该看到民族相关话题的独特性,要求思政教师有更加丰富多元的资源储备,而民族相关知识往往是很多教师所缺乏的。培育大学生正确的民族观,需要多样师资融入思政课堂教学。应该特别关注从事过民族事务相关工作的以及在民族区域生活过的优秀人员,将他们的切身感受转化为一线的教学资源,真正让学生在民族认同教育中学懂、弄通、做实。要打破单一化师资,将公务人员、科研工作者、公益志愿者等纳入思政课堂的师资储备,运用直播连线、书信答疑、实地走访等灵活形式,将社会师资纳入以家国情怀为内涵的思政课堂,讲好富有时代特色的民族故事。

猜你喜欢

家国理论课情怀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略谈“家国情怀”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五老”情怀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