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第一节 大洲与大洋》教学设计

2020-02-10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1期
关键词:大洲半球读图

陈 菊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1-154-020

一、教材及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七大洲、四大洋的知識,是世界地理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世界地理所必备的准备知识。特别是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分布特点,是学生建立全球海陆空间分布架构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是学生进行世界地理知识学习的基础。

围绕教学目标,教材尤其强调读图、填图和绘图训练,无论是叙述式课文还是活动式课文,都以观察地球仪或阅读世界地图开始,逐步展开,要求不断具体、深入,力求使学生能够把海陆分布架构具体落实在地图上。

“地球?水球?”是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大势的内容,阅读材料和活动式课文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进行开放式讨论。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正文,介绍了大洲、大洋的概念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关注的重点是这些地形的相对位置,因此重点不是让学生死记概念,而是读图识别。为让学生通过运用地图掌握这一重点内容,教材安排了一组读图、绘图、填图的活动式课文。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世界地图上是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在地图上识别七大洲、四大洋。因此,世界地图的阅读、填图等技能训练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初一的学生从本节课开始才真正进入世界地理知识的学习,尚未掌握学习世界地理的方法和思路,本节的教学重在读图技能训练及地理思维培养。受学生年龄的限制和本节课某些教学内容距其生活较远,需要特别加强直观手段的运用,通过大量感性认识建立表象,以便发挥想象,进行思考,从而获得理性认识,形成科学概念。

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特别借用了虚拟地球软件辅助教学,通过虚拟地球仪加强学生的直观体验,同时设计了不同梯度的读图、填图甚至绘图训练,以达到使学生在地图上识别七大洲、四大洋的教学目的。

二、教学目标(地理核心素养要求)

1.知识与技能(区域认知)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世界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在图上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海、洋、海峡等地理事物,并说出大洲与大陆、半岛与岛屿、海和洋的区别。

(3)能根据各大洲的轮廓和分布特点,在地图上识别七大洲、四大洋和他们的相对位置。

(4)能根据数据对七大洲和四大洋进行面积排序。

(5)能运用地图说出亚欧、亚非、南北美洲、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

2.过程与方法(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1)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初步养成读图、填图等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的习惯,培养使用地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资料数据,操作Google earth软件(简称GE),培养学生查找、搜寻信息并分析、处理、归纳、总结信息的能力。

(3)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与他人进行协调沟通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人地观念)

通过对地球名称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通过使用Google Earth软件,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探究地理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1)使学生熟练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2)使学生能运用地图说出亚欧、亚非、南北美洲、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

四、教法设计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Google earth软件的使用,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探究地理科学的欲望。

五、学法指导

1.教师简单介绍Google Earth的相关内容,鼓励有兴趣和家里有条件的学生网络途径去了解和使用Google Earth。

2.对各小组长进行Google Earth使用的简单培训。

3.课前学生自主学习(根据导学案预习)和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六、教学资源选择

1.2个课时的《大洲大洋》导学案。

2.Google Earth软件。

3.广州市番禺区化龙中学平面示意图。

4.课本主要插图,包括:世界海陆分布图;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大洲的分布;亚洲与欧洲、非洲的分界;七大洲的轮廓和面积;四大洋的形状和大小。

5.供学生填绘的空白地图:东西半球图;世界地图;七大洲几何轮廓

七、教学活动过程及教学资源使用

(一)教学环节一:领略Google Earth的魅力

1.简单演示Google Earth,并定位到“广州市番禺区化龙中学”,使学生初步领略GE的魅力。

2.叠加“化龙中学平面示意图”,引导学生对比观察Google Earth显示的学校布局,获得Google Earth能真实呈现地球表面地理事物分布的认知,为在GE上学习大洲大洋分布做铺垫。

(二)教学环节二:识别海洋和陆地,说出世界海陆所占比例

1.不同角度演示GE,引导学生边观察海陆分布状况,并对照教材,使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海陆分布不均,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不同角度演示GE,引导学生比较虚拟地球仪上任意角度的海陆分布状况,认识到:平分地球的任一半球,海洋面积均大于陆地,陆地主要集中北半球,为陆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南半球,为水半球。

3.在GE上叠加教材中的“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 图,使学生获得大陆、半岛、岛屿、海、洋、海峡等地理事物的基本概念,再在GE上分别选取不同的位置让学生进行辨认,加强学生对以上地理事物的识别。

(三)教学环节三:识别七大洲、四大洋和他们的相对位置

1.在GE上分别定位选择七大洲、四大洋,结合大洲大洋的分布示意图,让学生初步识别它们的轮廓。

2.对照大洲大洋分布示意图,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中“在东西半球图中填写七大洲、四大洋名称”的练习,组内互相批改点评,熟悉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

3.在GE上随机定位选择七大洲、四大洋让学生辨认,进一步熟悉地图中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

4.完成导学案“根据老师提供的样板,在空白方框内绘画一幅简单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布的平面示意图。”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并进行小组互评,以巩固七大洲四大洋名称、轮廓、相对位置的知识。

(四)教学环节四:对七大洲和四大洋进行面积排序

1.在教师提供的空白世界地图上填写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观察并初步估计其面积大小。

2.对七大洲和四大洋进行面积排序,认识大洲、大洋的大小。

(五)教学环节五:认识洲界线

1.对照“亚洲与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以亚欧分界线为例,说出洲界是如何划定的。

2.在GE上观察亚欧分界线,并利用图层叠加显示各山脉、河流、湖泊、海峡的景观图。

3.在地图上找出亚洲和非洲、亚洲和北美洲、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完成导学案的练习并小组交流。

4.利用GE观察各大洲之间的分界线,并利用图层叠加显示各分界线的景观图,获得更直观的认知。

5.完成“七大洲几何轮廓”图的绘画,巩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相对位置的知识,特别注意各大洲所在的半球和所经过的重要经纬线的位置。

(六)教学环节六:达标检测、巩固新知

利用导学案中“达标检测”的练习巩固学习内容。

八、教学反思

1.七大洲、四大洋的知识,是世界地理的重要基础知识,内容看似简单,却是学生学习世界地理所必备的基础知识,虽然课标要求是“说出”“识别”,但我认为适当的识记还是有必要的。当然,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定要落实到地图上,让学生形成“心理地图”,需要使用的时候脑海中会自然浮现。因此,整节课无论是使用课本、地图册中提供的地图,还是虚拟地球仪,都要求學生反复观察、反复辨认,无论地图和虚拟地球仪的视角如何改变,学生都需要根据大洲轮廓辨认各个大洲,并根据海陆的相对位置辨认其周围的其他大洲和大洋。

2.除了读图识别,课堂中还设计了不同梯度的填图、绘图训练。第1课时先让学生对照课本地图在东西半球图填写七大洲、四大洋名称,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海陆分布图绘画七大洲四大洋简图,目的是让学生先熟悉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相对位置。第2课时让学生在世界地图中填写七大洲、四大洋,然后完成课本中绘画七大洲的练习,在这个练习中不仅仅要求学生熟悉各大洲的相对位置,也强调观察经过各个大洲的重要经纬线,对各个大洲所在半球的位置要求更严格。最后的拓展训练也是为了加强学生对七大洲具体半球位置与大概纬度位置的识别。

3.有鉴于我校学生计算机水平较低和对GE软件的不熟悉,课堂暂时无法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GE,更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操控,我想,对我们这些软件、硬件条件都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来说,推广GE使用,仍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来逐步推进。

猜你喜欢

大洲半球读图
1例新生儿小脑半球出血并破入脑室手术案例
半球体加工工艺的改进
动物“萌主”在澳洲
大洲与大洋
地球七巧板
读图
读图
读图
不讲
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