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科技,山西文博会焕发新活力

2020-02-10秋慈

科学之友 2020年1期
关键词:文博会漆器石窟

秋慈

“山西三宝”续写美丽与传奇

文博会期间,展馆外,冬寒尤甚,络绎不绝的人流不断涌向入口处。展馆内,暖意融融,观展的人群热情不减。逛文博会成了一项热门活动,看“山西三宝”也成了一句热语,“山西三宝”更成为屡屡见诸媒体的热词。原本名气就不小的高平珐华器、平遥推光漆、新绛澄泥砚,借着“山西三宝”的热度名气更大了。

珐华器 沉寂300年异彩夺目

在晋城展区,观展的人无一不在一件冠名《珐华莲池鹭鸶纹罐》,的展品前驻足凝视。灯光透过玻璃照耀着纹罐,闪现出奇幻的蓝色光芒,异常夺人眼目,令观者动容。太原市民吴文朝是一位资深收藏者,连续两天观展文博会,都要盯着这件珐华纹罐看好一会儿,感叹连连:“真是好东西!”

据珐华器展位人员介绍,“珐华”属琉璃旁系,元代时诞生于山西阳城、高平一带。昔时,曾经有“晋地琉璃遍天下”一说,经此辉煌,承接了唐宋三彩余韵的琉璃,脱颖而成异样华美的珐华。因其多用于宗教场所,也因其华美庄严,又以“珐华”“法华”之名显示尊贵。珐华以陶为胎身,用特制的泥浆袋挤出泥条,以“立粉堆彩”技艺在胎身表面堆出装饰,先入窑高温烧制,再填入彩料后低温烧成。珐华釉色最为突出,突破以往琉璃单调的黄、绿色,呈现出蓝、白、黄、绿、紫等更为丰富的色彩。

珐华器起始于元,兴盛于明,在清雍正时期终了,断烧时间已近300年。在本届文博会上,高平珐华器再现光彩,获称“山西三宝”之一。

推光漆 越千年愈加亮丽纷呈

在晋中展区,平遥推光漆器展柜前往来的人特别多。平遥推光漆器在唐代即享有盛名,位列中国四大著名漆器之一。2006年,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编随手拿起一件做工精致的漆器糖果盒,询问价钱,工作人员介绍这件纯手工打造的漆器售价要20?000元,它看似普通背后却有着极其繁复的制作工艺。展位负责人介绍:“制作推光漆器的工艺特别复杂,包括配漆、加工木胎或灰胎、刮灰、髹漆、推光等工序,每道工序又细分几个步骤,整个流程共有30多个步骤。制作推光漆器最关键的一步是用手掌推磨出光。用手顺着一个方向推磨至手掌发热,方能推出光亮如镜的漆面,以后会越擦越亮。”

推光漆器一直在发展,一直在创新。以往,平遥推光漆器主要有首饰盒、家具、屏风、漆画等平面产品,如今多了一些创新产品。展区内有一件黑色胆瓶工艺品,就是结合了平遥推光漆器与福州脱胎漆器两种工艺,由纯大漆打造而成。既有平遥推光漆器的亮丽,又有福州脱胎漆器的轻巧,不掉漆也摔不坏,令观者不禁称奇,心生喜爱。

澄泥砚 绽放厚重晋文化

在运城展区,太原市民何文超手捧着展柜上的一方澄泥砚爱不释手。他说:“我写书法30余年,用澄泥砚最久,质若温玉,抚若肌肤,储墨不涸,积墨不腐,呵气可研,不伤笔毫。”

绛州澄泥砚,产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新绛县(古称绛州),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甘肃洮砚,并称中国四大名砚。澄泥砚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始于秦汉,兴于唐宋,明代达炉火纯青之境地。明末清初时期,“绛州澄泥砚”制作技艺因历史原因而失传。

如今,在潜心研究和反复试验中,手艺人蔺永茂、蔺涛父子恢复了绛州澄泥砚制作技艺,埋没300余年的中华文化瑰宝重放异彩。2008年,绛州澄泥砚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的绛州澄泥砚,不仅保持了原有的品质和实用性,更以优良的澄泥质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表现内容、精湛的雕刻艺术、多彩的色泽变化具有了极好的使用、欣赏和收藏价值。

朗读亭用声音展示文化自信

文博会序厅东边的6座朗读亭前,不时有人向里面张望。《致橡树》《再别康桥》《浪淘沙》等一部部经典文学作品在朗读亭内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前来体验的观众络绎不绝。这是由山西日报传媒集团依托优谷朗读亭和微朗读云平台全新打造的朗读亭。

“这个亭子真不错,我朗读的声音听起来更优美了。”65岁的郭健荣从朗读亭里出来后,笑脸盈盈地走到工作人员面前问,“我可以在手机上听到自己刚才朗读的作品吗?”“当然可以了。”朗读亭工作人员接过手机,手把手指导一番后,一首声情并茂的诗歌《致橡树》从郭健荣的手机中播放出来。

郭健荣是朗读爱好者,看到文博会展厅里有朗读亭,就走了进去。“刚开始我还担心自己操作不了,没想到这个朗读亭使用起来特别简单。”只需要按照亭内操作提醒,微信扫描二维码后,就能选择朗读素材,朗读完毕后,系统还会打出分数,“挺有趣的,我明天再带朋友来试试。”

占地约一平米的朗读亭内仅有两把椅子,可容两人一起朗读。亭内配备有专业耳机、话筒和音响设备。朗读者利用手机扫码登录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文章和背景音乐。朗读完毕后,可以试听自己的作品,或者上传保存作品并分享到朋友圈,平台自动为朗读者的朗读作品打分。

据工作人员介绍,现场的朗读亭系统内有40?000多篇素材,包含中国古诗词、国学经典、近现代散文、绕口令、热门文章等。针对此次文博会,主办方打造了“印象山西”模块,设置了多篇以黄河为主题的作品。

工作人员说,希望朗读亭可以为山西文博会增添亮点,通过朗读让更多的民众了解山西文化和山西特色,从而更加认可山西,爱上山西。近年来,随着央视《朗读者》节目的播出,全国上下掀起朗读热潮。朗读亭的意义,在于倡导全民阅读。希望民众可以走进朗读亭,通过朗读爱上阅读,了解中国文化,用声音来传递情感,展示文化自信。

科技让天龙山石窟现场“复原”

瀑布从右手边泄下,溪流在脚底蜿蜒,薄如轻纱的云雾缭绕山间,阳光透过云层五彩斑斓地倾泻在大地上,溪流的左边,几棵松柏葱翠挺拔,似乎在守护着这山峰。

“轻触你手中的遥控,您可继续前行。”

轻轻按下,几只可爱的小狐狸从远处跑来,嬉戏追逐。“真的是太神奇了,这个好逼真啊!”在文博会现场,前来参观的人们惊叹于VR眼镜里天龙山石窟复原后的景象。

在文博会太原展区最显眼的入口处,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吸引了众多观众。VR虚拟体验,让大家亲眼目睹天龙山石窟的辉煌和瑰丽,提供一场新颖绚丽的文化“大餐”。

“我们展区主要展览项目为‘石窟探险VR体验‘石窟复原3D影片‘夢回天龙高清影片,其中‘石窟探险VR体验展项采用虚幻4引擎结合HTCvive设备,运用3D动画复原技术,让天龙山石窟佛像‘复活。”展会现场,天龙山石窟博物馆副馆长崔晓东介绍,他们的VR眼镜是无线的,可以实现360°旋转,如果活动空间足够大,大家的体验感会更强。

天龙山石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凿于东魏、北齐、隋唐时期,距今约1?500年,现存洞窟25座,大小石佛造像500余尊,显示了中国石窟艺术鼎盛时期的辉煌成就。20世纪20年代,该石窟遭到人为盗凿,约160件文物流失海外,闻名于世的天龙山石窟造像身首异处、天各一方。

“我们博物馆与美国芝加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通力合作,历时6年,在全世界9个国家的近30座博物馆进行三维数据采集,并借助最新数字技术进行复原。”崔晓东介绍,这项科技开发的初衷就是为了文物保护。通过石窟现状、专业模式和游览等模式,让观众沉浸在美轮美奂的“现实”情景中,感受精美绝伦的天龙山石窟艺术。

“石窟复原3D影片”以数字虚拟复原技术将石窟本体与被盗造像合归一体,广角度、多层次、近距离地展示天龙山石窟第17窟、21窟修复后的样貌。此外,“美成天龙高清影片”?全面展示天龙山文物景区的人文与自然风光,同时展示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天龙山文物流散历史和近年来文物人艰苦卓绝、孜孜不倦的数据收集整理等工作历程。

“作为一个充分将现代多媒体技术与石窟文物保护研究成果高度融合的国际合作展览项目,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与‘传承创新并举、文化科技互融主题高度契合。”崔晓东表示,下一步,他们还会去国外巡展,进一步宣传科技为文物保护的护航作用。

富士康工业机器人秀出文艺范

“把卷纸铺平整,方便‘福匠操作。”文博会期间,在晋城展区,两位“福匠”在现场表演写书法以及画中国国画。不过,这两个“福匠”可不是普通书画家,而是由晋城富士康生产的机器人。

书法“福匠”机器人,身高一米左右,通体呈蓝绿色,一只手臂很是灵活。它挥舞着机械手臂,蘸墨、运笔一气呵成,精准、完整地写出了“春”“福”等毛笔字,给大家送去新春的祝福。整个书写过程行云流水,字体遒劲有力,很有“书法大师”的风范,引得现场观众惊叹不已。

蘸墨、调色、运笔……不出5分钟,一幅栩栩如生的水墨梅花图跃然纸上,而这一系列的操作,都由一台白色“福匠”机器人完成。

“它们的手臂是科技创新的一种展示。”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写书法、画国画只是“福匠”的才艺展示,其实,它们的专长是在工业领域发挥才能。机械加工、冲压、压铸、塑艺成型、喷涂、镭射、抛光打磨、涂装等。目前,“福匠”机器人已遍及中国近40个地区。

广泛用于工业领域的“福匠”怎么修炼出文艺范儿的?工作人员笑答:“工程师通过对中国书画艺术特点和机器人运动特性的不断钻研,达到机器人模仿人体临摹名家作品,实现从抓笔、书写到换笔、盖章等全部写作过程的自动化展示效果。”

中国水墨画表达的正是一种意境,工业机器人主要是技术的结晶。如今技术与艺术相碰撞,擦出亮眼的火花。

猜你喜欢

文博会漆器石窟
战国漆器的设计研究
形态各异的石窟(上)
漆器收藏三问
不该屈尊的大美漆器
第十三届深圳文博会闭幕 成交约2241亿元
夜宿石窟
夜宿石窟
第十二届深圳文博会圆满落幕
第十一届深圳文博会闭幕
大足石窟人物造像的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