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稿边笔记2020.01

2020-02-05

美文 2020年1期
关键词:老话镇子朴素

我比李育善大十多岁,一个镇子上的,我在镇子中心,他在镇子边缘。他的文学创作,从起根发苗到现在还能长成一棵树,确实是一直看着他长大的,这不是倚老卖老。严格讲,李育善文学基础不是很好,因为他没有受过正规训练,是自己一路摸索,因爱好才写。

直到《走过丹江》这本书出来以后,大家一致都说好。为什么好呢,我觉得有这几点:一个是,用文学老话来讲,写什么的问题。他以前写的都是他经历过的事情,很朴素、很实在、很真实。比如幼年的记忆,亲戚朋友,乡里乡党,或者他当乡镇长的经历,他做药监局局长的经历。像演艺界有些演员叫本色演员,就是本来你是个啥把自己演好,他还属于这一种,自己演自己。到了《走过丹江》这一本书,起码思维开阔了,写更扩大的东西。在寻找、选择题材的时候,更多能从历史的、社会的、时代的角度来考虑。这一下子就放开了,而且可以说是看生活的境界高了,眼光也就大了,所思考的问题也就多了,而且深刻。这是一个大的突破,也是一个大的飞跃。思维一开阔,写什么的问题解决了。

第二个问题还是老话,怎么写的问题?这个书我觉得写得很细致,很有细节,就有趣儿了。有些地方把我看得还激动的,我说:“哎呀,还有这样写的,写得好。”他原来语言很朴实,但是稍微掌握不好就成很简朴了。这几年积累,我觉得他有写作经验了,当然还不特别足。看他的作品,笔下不油,不滑,不油滑,还是那么朴素,但是里面開始有灵动的东西,朴素里面有灵动的东西。而且明显的看出,这些变化,他是有意识的,自觉的,而不是原来那种本性式的。

再谈第三点,所有的作品背后,其实都站着作家本人。作家本人看问题的水平多高,思考问题的深度,深刻与否?必然决定这一部书的格局,决定这一部书的独特性。它和文字背后那个站的那个作家是一致的。因为李育善是大家公认的特别好的人,走到哪儿,没人说育善这个人不行,人的正直正派,热情,爱给人办事。办成办不成他给你尽心。这个人吧,你叫他写个低级趣味的、华而不实的、或者偏执的、爱调侃的,或者投机取巧的,或者油腔滑调的,以写作来迎合市场,以写作去谋取政治资本,或者去发财的……你叫他写,他都写不成。因为人的本质决定了。无论他写大大小小的东西,他作品里有情怀,有一定的担当,而且有他的正气。

前面谈的这三点,是我对李育善的认识,是对李育善《走过丹江》这一本书的认识。当然,研讨会吧,还要说不足的地方。我觉得在整个叙述中,关于这条河政治、经济、历史、命运、过去、现在,这里的水域物产、气候、风俗,综合性的思考还不够广大和丰富。再一个是语言表述上,比如这条丹江河也不是一条直线流下去,也是弯弯道道的,和冰糖葫芦一样,一串一串的。文字的摇曳,怎么能摇曳开?还做得有点欠火候。这本书他下了特别大的功夫。开始走的时候,给我说过,我也想跟他一块走,后来实在没有时间。他利用礼拜六礼拜天,经常那么热的天跑,这一种吃苦精神,下的功夫让人敬佩。这本书在学养上还有增加厚度的空间,在写作上还有提升高度的空间。

(贾平凹在李育善《走过丹江》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猜你喜欢

老话镇子朴素
最朴素的人文
隔离朴素
老人
老话新解
轻飘飘的男人
平淡考查朴素启发
跟踪导练(二)
给那些爱 “病”的人搭个脉
朴素的魅力
文体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