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研究

2020-02-02林贤明

高教学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林贤明

摘  要: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驱动下,“课程思政”应时而生,顺势而为,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达成“育人”和“育才”的辨证统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蕴含了丰富的唯物辩证法哲学意蕴,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趋势的深刻研判,有科学的内在机理,以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为逻辑起点和价值旨归。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3-0191-03

Abstract: Driven by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Li De Shu Ren's education,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es into being at the same time, and goes with the tren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form synergistic effect and achieve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educating people" and "educating talent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nd "Course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ntain rich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of materialist dialectics and fully embody the three laws of materialist dialectics.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Course"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re profound judgment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ey have a scientific internal mechanism and take the realistic needs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 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and the value purpose.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course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Li De Shu Ren

2016年底,習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自此,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驱动下,“课程思政”应时而生,顺势而为,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一)“课程思政”应时而生,顺势而为

2014年上海各高校进行大规模素质课的开课和普及,引起了非常强烈的反响。2017年教育部开展了上海模式的推介会,肯定了上海高校素质课的经验和效果,由此,“课程思政”就此铺开。2019年“课程思政”开始进入教育部的工作要点,加强课程思政的教师队伍建设,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

众所周知,“思政课程”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系统讲述思想政治理论,鲜明发挥思政育人功能和使命的课程。然而,高校要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全面全方位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的引导和教育,仅仅依靠“思政课程”是不够的。高校的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等都有育人功能,都能起到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导的效果,都有课程内在的育人元素。充分发掘具体专业课程中的育人资源尤其是思政元素,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引导和教育能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与“思政课程”在育人目标上形成协同合作,有效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由此,高校“课程思政”的理念应运而生。所谓“课程思政”,是指教师充分发掘本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和德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形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从宏观上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属于教书育人格局中的一个部分。

2004年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强调:“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环节。”2018年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对“思政课程”的学分学时等进行了更加具体的指导。

同时,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中共教育部党组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进一步指出,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由此可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是新时期育人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环节,需要学校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紧密协作,形成合力,才能完成。

从中观上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辅相成、同向同行。

每门课程都包含有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两个功能。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看,“思政课程”是核心,处于主渠道和主导地位,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其他专业课程则是辅助,是重要的补充。“课程思政”改革,不是要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也不是把专业课程简单的上成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是二者协同推进,同向同行。

从微观上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各自是一个系统工程。

“思政课程”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的思政课程主要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五门课相互关联,又各有侧重,需要从课程内容和内在逻辑关系出发,合理安排课程的开课顺序,对课程的授课内容进行渗透整合,处理好各门课程的授课侧重点,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课程思政”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各门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有各自侧重的思政元素和育人资源,各门课程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其次,“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和渗透也是一个系统,至少包含四个环节:即课堂教学活动的环节、课堂试题训练的环节、课堂教学的延伸活动、课堂教学的管理过程。由于课程思政本身是一个整体,所以应将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有效融入这四个环节当中。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唯物辩证思维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蕴含了丰富的唯物辩证法哲学意蕴。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体现对立统一规律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始终,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统一。

首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抓住了矛盾普遍性原理,重视思政育人教育全覆盖问题,即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职责,也是各类课程教育本位的回归。门门课程有德育,教师人人重育人,把育人目标贯穿于所有课程,贯穿于课程的所有环节,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其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抓住了矛盾特殊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解决矛盾的关键。“思政课程”属于显性教育,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中,“思政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通过公开系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理直气壮地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完成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课程思政”需要具体课程具体分析,立足课程知识,有针对性地、恰当地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根据课程知识点,巧妙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专业知识当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具体而有针对性的价值引领,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体现量变质变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指出把握“度”的重要性。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内,事物才能保持它自身的存在,超过了特定的范围,就会向对立面转化。适度原则关键在于把握分寸和临界,使事物的变化保持在适当的量的范围内,既防止“过”,又防止“不及”。

首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适度原则,表现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育人中各有侧重,把握好课程的性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一样融入高等教育中。这一比喻生动地说明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坚持适度原则对育人效果的重要性。盐的轻重多少,决定了菜肴是否美味,“思政課程”与“课程思政”应遵循教学规律、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各有分工,各有侧重,既不能浅尝辄止,也要避免过犹不及,共同达成育人目标。

其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适度原则还表现在循序渐进。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完成无法一蹴而就,立竿见影。“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应在循序渐进中,潜移默化地完成对学生的价值引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感受、领悟、升华,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达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推进的育人效果。

最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适度原则还表现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显性或隐性的教育方式。“课程思政”作为一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因其较为含蓄和隐蔽的教学方式,能够巧妙地化解部分学生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误解而产生的抵触情绪,顺其自然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内心信念,从而达到更为持久的育人效果。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体现否定之否定规律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推进遵循了“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推进,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方向和途径上的新趋势,是对学生理想信念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基础上,为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而采取的新方向和新途径,体现出发展的继承性与开创性相结合的特征,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者螺旋式上升的推进轨迹。

首先,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是一个从肯定到否定的过程。一方面,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被看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事情,与通识教育和专业课程相互分离。专业课程的教师只关注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缺乏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价值塑造的意识。“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立足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困境,主张专业课程教师不仅教书还要育人,形成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在思政育人目标上的协同推进。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是在肯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否定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基础上,为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而提出的。

其次,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又是一个由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2014年起国家提出将德育纳入教育综合改革重要项目,逐步探索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立德树人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尽人意的情况下提出了在“思政课程”主渠道育人之外,“课程思政”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能,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推进,共同提升思政育人的实效,这是否定之否定的环节。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是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内在机理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反映了新形势下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实践路径,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认识的深化,是对高校课程教学内涵的拓展,是对高校教师立德树人意识和能力的新要求。

(一)立德树人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逻辑起点

大学生处于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时期,易受各种现象、观点、言论、思潮的影响,面对各种社会思潮,文化和价值选择的多元和多样,学生急需正确的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引导。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和学生的现实精神需求,要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仅仅依靠思政课一个维度是远远不够的。高校要培育能够承担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重任和民族复兴大任的合格人才、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需要统筹推进,统一设计、统一规划,构建包含课程教学、日常思政工作、校园文化建设、评价体系建设等高势位、全局性的大思政领导体制。

课程是高校教育的根本和基础,对教育效果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具体课程和思政课程之间是否同心同向,决定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达成度,两者协调一致则能产生叠加效应,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会出现教育效果的相互抵消,使德育效果收效甚微。因此,以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为逻辑起点,对思政教育的现状和趋势的深刻研判形成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理念。

(二)立德树人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价值旨归

在2018年教育部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里面明确提到,我们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把握教育的基本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做到四个回归,学生要回归常识,教师要回归本分,高等学校要回归初心,高等教育要回归梦想。高校教育的初心是什么?是立德树人。

首先,“立德树人”是人才培养的根本。教育即“教书育人”,其中育人为本,育人里面又以立德为本。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的名句“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如果说每门课程包含着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个方面,那么价值塑造是课程的根本和基础,是我们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立德树人”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绕不开的本源问题,是课程的价值本位。

其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培养和引导的教学方式。具体课程是一种知识传授,而“思政育人”是一种价值引导。在“思政”与“课程”中,“思政”是价值性引导,“课程”是知识的传授,体现了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思政”的价值在哪里,思政元素就在哪里。

立德樹人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价值旨归,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科学精神等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的元素,就是思政教学元素。每一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例如工科和理科类课程,不仅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还要传播科学家探索知识的勇气、爱国的情怀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传承科学家的高尚人格及奉献精神。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键在教师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核心是“思政育人”。辩证唯物主义强调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有效指导实践活动。“思政育人”在专业课程中的实施,就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调动并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主动将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有效融入教学,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和知识传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关键在教师。

首先,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教师要内修良好的师德师风。教师首先要品德立身,品德立学,才能以德施教。德才兼备的教师的言谈举止本身就是思政教育的鲜活教材,教师的身体力行本身就是鲜活的模范,教师的“示范性”和学生天然的“向师性”,会产生强大的价值引领效果,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教育效果。

其次,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教师重视自身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的提升。教师在“思政育人”中发挥主观积极性,有意识有能力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巧妙地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思考人生问题,解决思想困惑。

最后,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成效在学生。立德树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落实,培育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促进学生全面成才,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这个目标与学生今后发展相一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为本,尊重和关心学生的学习感受和体验,及时做好教学反思和教学反馈,真正达成“思政育人”的教学目标,实现立德树人。

参考文献:

[1]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Z].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中专思政课程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