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雨课堂混合模式的高校景观专业教学改革探究

2020-02-02刘娜

高教学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雨课堂课程改革

刘娜

摘  要:利用网络在线技术为支撑的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景观专业教学中构建“线上+线下”智慧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课堂学习效率,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新性。文章提出雨课堂混合模式的景观专业教学设计,并且对这种教学设计模式进行分析研究。较好地弥补了以往传统教学与在线教学的不足,对景观教学的数字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关键词:雨课堂;景观专业;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3-0133-03

Abstract: Rain classroom hybrid teaching mode supported by online network technology to construct"Online + Off-line"intelligent teaching model in teaching of landscape specialtyin colleges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lassroom learning and greatly enhance the initiative and innovation of students'learning.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eaching design of landscape specialty based on the mixed model of rain classroom.And this teaching design mode is analyzed and studied.It makes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online teaching in the past.It promotes the digital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teaching.

Keywords: Rain Classroom; landscape specialty; curriculum reform

一、研究背景及專业概况

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互联网+教育”的大规模普及,对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而言,都将是时间和空间上的极大解放,学生学习拥有了更大时空上的自主性,教师也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一步充实教学内容,这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大翻转与重构[1]。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基于教育界对E-Iearning(通过网络进行教学活动)的研究发展而来的。威廉姆斯(Williams,2001)定义混合式教学模式为“结合了师生面对面教学(Face to Face)和在线教学(E-learning)的一种创新教学方式”。根据《美国在线教育2011年度系列报告》,课程内容以网络和面授的方式混合传授,并且有相当大比例的内容是在线传授(30%-79%),那么,这类模式即为混合式教学[2]。混合式教学通过线上与线下学习的有机融合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的目的。

景观专业方向是内蒙古科技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的支柱专业方向之一,依照“培养整体素质高、综合能力强、基础扎实、专业技艺精湛的应用型人才”的建设目标,景观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将理论课与实践课有机统一,其特点是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对设计的认知和动手实践能力。自2017年,本专业已经积极开展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专业主干课程混合教学建设。在实践教学中发现混合课程不能很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有些学生出现对线上学习主动性不强、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灵活、实践类课程完成欠佳等情况。于是在2018年将雨课堂混合模式引入教学,将教学活动具体化、加强师生互动,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新性。

二、雨课堂的教学内涵

“雨课堂”是由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组织研发多通道互动的教学智能手段,其作为混合式学习工具,为教学过程提供了智能化、个性化、数据化的平台支持,从而促进混合式教学更加智慧化的发展。2016年推广到全国的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实现将MOOC视频、图文、语音、习题等融入课件并推送到学生手机端,覆盖课前、课中、课后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并实现投票、弹幕、实时讨论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创建了智能、高效的学习环境。此外,雨课堂实现了课程的全程监督,全面记录学生学习状态,学生对课程进行实时评价等功能,为师生创造了完善的交互式学习体验和大数据统计。

雨课堂是基于“微信”和“Powerpoint”两大平台,将我们使用频繁的微信与课程联结来进行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有效实现了随时随地学习与生活的无缝对接,极大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借助雨课堂,教师可以在课外推送公告、语音、视频、课件等到学生端,在雨课堂上可以进行师生间的实时沟通,教师可以随时了解每位学生设计过程方案的进度,对掉队学生进行及时预警。教师还可以随时查看雨课堂自动统计的教学活动信息,实现“形成性评价”。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弹幕、回放等功能实现与教师的智能互动,随时解决学习中的疑难困惑,促进学生以更健康、更高效的学习方法完成理论学习与设计实践的综合任务,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因此,雨课堂混合模式对提升景观教学效果和教学信息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雨课堂的景观专业教学设计

(一)三段式教学模式

景观专业三段式教学模式包括“课前预习—课堂同步—课后实践与拓展”。

课堂同步教学模式:是实现与课件同步发送到学生手机端,让学生有时间聆听讲授内容,而不忙于抄写PPT文字,方便学生手机接收和保存课件,提高了听课效率。此外,雨课堂的弹幕、匿名反馈、随堂测试、红包等功能,有效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也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随时调整课程讲授节奏,使重点突出、及时评价。景观专业课程体系具有实践性较强、涉及面较广等的特点,课程基本分为将讲授类课和实践类课,实践类课占有总课程80%的比例。讲授类课一般包括史论讲解、基础理论讲解、设计案例讲解这三大重要的讲授内容。通过雨课堂将慕课视频或网络视频插入教学PPT中,直接推送到学生手机端,可以使学生开阔设计视野、扩大设计案例信息量,还可与国内精品在线课程进行同步学习。这样不仅可以缩小地方高校设计类学生在专业设计视野上的区域性差异,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知识面、深入掌握了知识点、从而建构了丰富的学科知识体系。实践类课程主要包括随堂快题设计、调研实践、设计方案制作这三块重要内容。通过雨课堂可以完成任务书下达—调查分析—小组讨论—方案设计—方案汇报的项目流程工作,并对每一设计过程环节进行实时监督。例如:当教师布置随堂设计快题或方案阶段审阅时,学生将图纸以照片的形式发送到讨论区,展示设计过程。每张作品都能在平台上被每位学生看到,教师可以组织线上作品讨论,并将讨论内容发送到课程讨论平台与大家共享。同时,通过雨课堂的投票功能,能够让全班同学对每个设计方案进行评价,调动全体同学们的参与热情,这也可作为评定学生平时成绩的一个依据。因此,通过雨课堂平台可以有效监督每位学生作业进度的完成情况和质量,通过作品比较和讨论学习,使设计进度落后的学生及时找到问题,缩小设计差距。线上实现师生、生生交流、线上作业提交、作业点评的四个环节,使教师能够及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完善了平时成绩的打分依据。

课前预习教学模式:教师可制作预习课件,教师可以在PPT中添加视频、PPT录音讲解,通过雨课堂将这些信息打包提前发送给学生。学生在打开这些推送课件进行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实时查看学生学习情况,包括浏览课件的人数,每个人查看的页数等信息。引导学生对课程知识框架体系的建立,对单元课程提出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还可以布置课前学习任务,将课程框架和知识点提前推送给学生,形成对课程及知识点的初步认识,之后,在课堂中进行相互交流。在景观教学中需要提前让学生熟悉的资料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需要学生提前了解与景观设计有关联的设计规范知识。例如《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GJJ 75-97)等,因为不了解这些内容将不会熟悉我国国土绿化、风景名胜区及公园建设、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管理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在设计中会出现天马行空不和符合现实的情况。二是相关知识点的提前自学,了解包括一些设计相关概念、定义、理解景观构成要素、景观与园林、景观与城市的关联、景观设计基本原则与方法等,有了课下基础知识的积累,教师课上可以减少理论讲授内容,增加设计实践环节,结合工作室项目教学进行项目实践设计训练;通过微课等形式只讲授重点、难点问题,例如实践课程中的设计任务书及相关资料可以借助雨课堂提前推送到学生手机上,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微信解读任务、提出问题。三是资料形式的多样化推送,如视频、动画、电子教材、学习网站、设计网站、设计案例等,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课后实践与拓展教学模式:是将课外知识通过雨课堂进行课下推送,分为两个阶段即课后调研设计实践+在线自学拓展阶段,学生实时发布课后实践调研成果,教师通过课后的数据采集、分析,能够掌握每名学生的阶段性实践情况,从而把握学生在调查分析—方案初步设计—深度设计—综合表达的各环节实践学习状况,准确定位自己的实践教学活动。教师通过雨课堂将相关设计网站、设计链接、设计书籍推送给学生。学生通过课后在线自学,拓宽设计视野,培养综合应用资料能力,提高设计创新思维能力。

(二)构建课堂自主学习策略实现异步性、自主性、再现性学习平台

通过雨课堂网络教学平台,将细分的理论知识点和学习目标更好地传达给每位学生,并通过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传递给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通过雨课堂的实时监督和形成性评价,及时掌握学生各阶段的学习效果并能够及时将反馈意见发给学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而这一过程可以是教师和学生不在同一场所而产生的教学互动行为具有“异步性”,而教师的教学安排是这一活动的核心,因此,在课前—课中—课后的三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精心编排各个教学步骤,充分发挥这种教学时空异步性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可以制作视频、文字或圖表发送到雨课堂网络平台,学生通过“回放”实现教学的重复再现,加深学生记忆,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重点难点,这种再现性学习很好的避免了课堂上的重复讲授,实现了课下传递,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自主选择学习,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构建景观专业丰富的教学资源库

目前,景观专业在网络学习平台上的学习资源建设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包括自主学习、网络教学、师生讨论和拓展学习,以此来实现对景观知识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及创新(见图1)。课程资源较为丰富包括PPT、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及微课、历届学生优秀作品、大师作品库、电子书、竞赛作品等内容。通过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逐步提升研究型设计水平,实现翻转教学模式,提高了实践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参加高校设计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等,将竞赛作品和项目申请书上传网络教学平台,为后续课程建设提供宝贵的教学成果资源。

四、雨课堂教学的应用效果

通过将雨课堂应用于景观教学实践来开展混合式学习应用研究,使学生能够在课前、课上及课后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享有全新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清晰地理解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内容。借助雨课堂、微信等途径,构建了混合式学习活动的实施环境,较好地弥补了以往传统教学与在线教学的不足。景观雨课的建设为景观教学的数字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何鸣皋,谢志昆,混合式教学设计基于MOOC(慕课)的SPOC教学改革实践[M].云南大学出版社,2018,03:10.

[2]赵怡,曹坤,融媒时代艺术类院校教学模式创新[M].中国传媒大学出社,2016,10:156.

[3]刘蕾.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8:10-15.

[4]周凤新.基于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8:26-30.

猜你喜欢

雨课堂课程改革
“雨课堂”在大学英语专业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雨课堂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雨课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究
提高《电工基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雨课堂在经管类本科经济法教学中的微应用
雨课堂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