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中“义”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2020-01-28马茜茜

锦绣·下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现代价值论语孔子

马茜茜

摘要:孔子的“义”主要立足于自己时代的现实,批判了当时社会上混乱的思想,阐述了自己全面的“义”的思想,《论语》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一句话充分体现了孔子“义”思想的特点。同时,孔子“义”的思想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塑社会主义新型的义利观等多方面仍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孔子;义;现代价值

一、孔子本“义”

在先秦儒家时期,义指的是做事情要适宜,是与个人的身份和地位相关的,身份指男女、老幼、父子、兄弟、夫婦、亲戚等;地位指天子、诸侯、大夫、士等,所以不论男子女子或者天子诸侯都应该做自己适宜做的事情,才是义;如果做了不适宜的事情,便是不义。在春秋时代,礼和义的含义是有很多相通之处的。在《论语》中,谈及的义并没有仁多,但可从他的言行中看出对义的重视,礼义并不是连在一起的,而是分开的。从义的狭义理解上,用礼数来约束义、实行义。孔子把义作为人的根本,讲求仁义,义可作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也是人们道德行为的准则。

二、“义”的外延

(一)政治视角。前面提到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礼崩乐坏,这时候孔子只能寄希望恢复周礼来维持当时的秩序,而且恢复周礼才能做到义。 孔子在提到他的政治思想时,重视“孝”、“正”。孝是治国之根本,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家庭和睦者方能报效国家,小家扩大便是大家,只有把小家管理好,才能管理大家,大家就是国,在家孝顺父母者,尊兄敬长者才能一心一意为国家效力。正是正身,孔子心中的“政”就是“正”,正身就是正己,要随时了解自身的不足之处并且加以改正,自己做到身正才能正他人。这也是孔子在政治上所体现的义。

(二) 经济视角。从孔子义利观的内容可见孔子是怎样看待当时社会的经济。每个人都有追求富贵的权利,都有求富欲望,但是,只要求富有道,孔子是认可的;若是不惜一切手段去求富,孔子是不赞同的。孔子的义利观便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在追求合理的利和不合理的利时,孔子提出了“义”,用“义”来约束人们追求合理的利。孔子希望从两个方面让人民富裕起来,一是保证和鼓励直接生产者发展生产,二是减轻统治者的剥削。在生活中,孔子经常教育他的弟子们:君子是不会用歪门邪道的手段来赚取利益的,不仅要用合法的手段赚取利益,还要以义为前提,这样的利才符合义。

(三)教育视角。“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内容。在春秋时代,贵族可以请老师到家里教书,但对于贫民来说是很难做到的,一是没有条件,二是没有资格。孔子创办私塾后,在招生对象上提出了有教无类,可以说对贫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只要愿意学习的,孔子一概不拒绝。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不仅满足了贫民享受教育的愿望,也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的特点,在《论语》中体现的非常明显。

(四)宗教视角。孔子信天命,“天命”是“义”的既定原则。“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这里的“命”代表时间,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这里的“命”指的是自然的关系,疾病和人是一种自然关系,这种关系可以致人死亡。

(五)社会视角。当时的社会复杂,人们都想要过幸福的生活、舒适的生活,但是过这种生活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孔子提出“义然后取”,也就是不论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把义放在第一位,然而,这在当时是很难做到的。封建奴隶制的生活,有钱才能过的好,谁都想过好的生活,因此有人去偷、去抢,这在孔子的眼中是不义的。孔子也说他也追求舒适的生活,但是若是不正当的来源他是不会接收的。因此,孔子希望义能成为人们的君子之质。

(六)修养视角。孔子既然希望能够创造规范约束君子的群体,那么必定要突破当时的封建等级制度。孔子在其弟子问他如何做到仁时,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孔子因人而异的教育方式也是希望他的弟子都能做到义。孔子认为义是本质,想要让人们从本质上接收义从而做到义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情,义不仅是君子的本质要求,也是人格要求。只有做到了义,才能做到仁,而恢复周礼也有了希望。孔子认为只要做事情符合义,即便是违背了常理,在道德上也是允许的。

三、“义”的现代价值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富民是基础。事实上,个人的求富心理,是整个国家及民众利益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支持和肯定个人在符合“义”的前提下,去追求个人应得的利益。构建和谐社会,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并不是要人们放弃自己合理的物质利益,单纯地去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道德的自我完善,而是让人们在对待物质利益时,树立一个正确的取舍标准,做到以义制利、义中取利。

(二)孔子在强调义利统一的同时,也指出了义对于利的优先地位,认为义高于利,应该“义以为上”,义是利的思想保证,对利的追求需要义的指导和调节,只有物质利益的追求与正确的道德价值导向相结合,利的追求才会是正当的、合理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物质文明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道德领域却出现了许多令人担忧的现象,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以及极端的自私自利等恶劣行为扭曲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干扰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因此,正确处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关系,摆正义与利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三)孔子的义利观,不在于谋利本身,而在于谋利的手段。人们要想获得财富必须采取符合义的方法和手段,要取之有道,取之有理。用不义的手段获得财富是不足取的,也是可耻的。当今社会,违背国家政策法规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坑害国家、残害百姓的事件屡屡发生; 大搞权钱交易,巧取豪夺而非法谋利的事件也时时见诸报端; 偷税漏税、坑蒙拐骗、损公肥私的现象更是随处可见。要消除这些危害社会的毒瘤,孔子义利观主张的仁中取物、义中取利,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 李民,王健.尚书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 杨天宇.仪礼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杨伯峻.论语释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张岱年.中国哲学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现代价值论语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论蔡元培的科学教育思想及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价值
儒家廉政思想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启示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