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园景观与人文意蕴

2020-01-25王展

美与时代·下 2020年11期
关键词:解读

摘  要:印象主义画家毕沙罗,以写生方式回归客观世界本源,描绘了一幅幅乡村田园风景画,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地域田园历史的碎片。这些田园风景画呈现出了他关注自然,关心社会的人文视角,也反映出地域自然资源特征、经济状况、农耕生活情景等,具有丰富多彩的人文意蕴。

关键词:田园景观;人文意蕴;毕沙罗;田园风景画;解读

大自然是人类生命孕育及赖以生存的摇篮。人们在生存发展中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与土地、山川、草木为伴,形成天人合一,和谐共存的景象,从而产生了农耕文明。这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讴歌的题材内容,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与价值,折射出丰富的感情色彩和文化思想的内涵。毕沙罗从19世纪后半叶开始,居住乡村,以写生方式表现了一批印象主义风格的田园风景画作品,呈现他“关注自然,关心社会”[1]32的人文视角。

一、田园写生再现自然资源特征

风景画初期,图式语言传承了古典格律体形式,营造画面的神圣宏伟与寂寞的气氛,使故土的一草一木、道路、海湾、风车等景物的描绘都充满画家的崇敬与虔诚之情。“因为他们喜欢将云彩、大海、山丘只是看做诸神的呈现形态,从而抽掉了自然本身的丰富意味。”[2]毕沙罗突破风景画初期古典格律体的僵化图式语言,追求客观自然的现实主义。他曾说:“只要我眼晴一睁开,我的意识就开始得到自由了。”[1]15这与中国唐代张彦远所认为:“衣服、车舆、土风、人物,年代各异,南北有殊”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深刻而形象地揭示了客观物质世界,折射出现实社会文化的印迹,具有地域、时代、社会的历史属性与审美价值。在他们看来,古典格律体绘画那些想象、理想化修饰的自然是一种概念化、假大空及矫揉造作的自然,是一种“水不流,花不开”的境象表现,都缺乏时代生活气息,他们认为只有客观现实才是自然生活的美。毕沙罗崇尚以写生方式回归客观世界本源,“強调自然状态下产生的创作冲动”[3]。面对伸手可及的现实生活,聆听大自然的呼吸,近距离观察、感知岁月痕迹及劳动的果实,忠实记录鲜活和生动的具体细节。“他要求在创作时不能设置构图,甚至不允许自己随意改变自然中物象的位置,追求画面自然的和谐”,[1]32在特定视角状态下取景,因势利导,呈现自然而然的视觉图像。

他的一些画作,登高远眺写生再现田园结构的特征,即产生广角俯视现象,视点较高,尽显层出不穷的视野。如《庞图瓦兹的风景》(1868年)描绘的是庞图瓦兹丘陵地带的特征。拓展了纵深的地域面貌,减少了景物隐匿和遮挡,趋于平面图式的展示效果,使田园结构和植被特征尽收眼底。山丘、平地、田埂、堤堰、河塘溪流、开垦的红土地、绿油油的菜园、金黄色的麦田、高低错落的红瓦白墙的农舍、田园曲径上形态各异的人物……世态人情尽在画面之中,淋漓尽致地描绘出这片沃土上农作物品种繁多,物阜民丰的景象。

而他的另一类画作,则近距离写生再现景物细节的特征,即形成小景现象,充分展示和塑造具体、翔实、清晰的物象形态、色彩和质感等内容。如在他众多的作品中是透过树丛空隙看到农舍、山丘及天际的,树木便成为前景或中景部分重点塑造的对象。因此我们可以清晰地从《庞图瓦兹的水堰》(1862年)、《庞图瓦兹之景》(1872年)等,看到参天耸立,上接霄汉的杨树;从《庞图瓦兹的苹果树》(1876年)等,看到虬枝屈曲,盘绕多姿的果树;从《红色屋顶》(1877年)、《透过树林看庞图瓦兹》(1879年)等,看到袅娜体态,绰约风姿的新苗;从《庞图瓦兹的春天》(1877年)等,看到铜皮铁杆、毛辣苍劲的古树;从《林中大道》(1871年)、《庞图瓦兹的路》(1872年)等,看到叶张翠盖,绿树成荫的丛树;从《村庄入口》(1872年)等,看到叶落凋零,风骨傲然的枯树。这些近距离写生也为观众提供了翔实的自然信息。

色彩写生再现四季农作物生长的特色。印象主义追求光色变化的自然科学原理,毕沙罗通过写生观察,准确捕捉光色瞬息的变化,客观再现即时的光色视觉现象。如1872年所作的《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系列等,可以从画面光源、环境色彩关系与色调中感知到不同季节、气候、时间所形成的田园农作物生长的特色,认识到农事耕作的变化规律。

二、田园景象再现地域经济状况

“毕沙罗在印象派画家中独树一帜,就在于他力求光色表现出对象的实体感及全部结构的力量。”[4]在他的作品中景物形态、质地、色彩的特征更自然生动、更典型和充实完整,由此感知岁月历史的痕迹及生存的经济环境状况。

反映出新兴菜农经济状况。“整个19世纪,农村和农业人口是法国的主体人口,菜园构成了乡村农业的主要部分。”[5]198畢沙罗主要热衷于反映地域农作物与蔬菜种植的资源状况及经济价值。特别是庞图瓦兹的菜园系列的表现,既是风景画题材内容的创新,又是他“表现了被开垦的自然,即自然变成了产品进入到经济领域中。”[5]198也反映了巴黎周边主体农业的经济状况,一种新型消费商品经济的缩影。如《赫米达奇菜园》(1879年)、《庞图瓦兹锄地的农民》(1881年)等作品,从中可清晰地看到家前屋后、山坡平地种植的一茬茬的卷心菜、一片片的大白菜、一行行的大头菜、萝卜、土豆等生长在黄色的沃土之中,在收获之后供应当地居民、周边城市和出口。

反映出民居与环境状况。《庞图瓦兹的房屋》(1872年)、《庞图瓦兹一角》(1874年)、《鸭池》(1874年)等众多作品,从不同视角描绘了民居建筑与环境状况。形态妙肖地再现了垒砌的石头墙、斑驳的白石灰墙壁、橙与蓝色尖顶的农舍。在家前屋后,或有时令蔬菜和特产品种的菜田;或有山丘上开垦得井然有序的、五颜六色的农田;或有果树下、草地上的牧牛羊群;或有明镜般的池塘里群鸭嬉戏,泛起微波涟漪和晃动的倒影;或有石头路径上骑着骡子归家的汉子和过往的村妇等。一种生机盎然的乡村景象跃然于眼帘。

反映出家畜与家禽养殖状况。在毕沙罗对先后居住过的庞图瓦兹、卢孚西安、埃拉尼村镇的景象描绘中,都有不相同家畜和家禽放养场景。如《池塘里的鸭子》(1871年)、《蒙特福构的牧鹅女孩》(1876年)、《卢孚西安的景色》(1879年)、《农舍前的女人和羊》(1879年)等作品,都有表现农妇或少女放牧的画面;描绘草地、林间、池边吃草喝水的牛羊,以及池中游动的白鹅或鸭子。家庭养殖并非农民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而是通过乡村街头地摊集市将剩余家禽等销售出去,这也是最古老的的商品交易平台。为此毕沙罗还表现了家禽等销售市场的景象。如《庞图瓦兹的家禽市场》(1882年)、《吉索的家禽市场》(1885年)等。在这类集市主题的作品中以表现禽类买卖的内容比较多。画面的主角卖主妇女,是作为劳动者形象去表现的。她们把家中饲养的活禽放置于身边的地面,蛋类盛在篮子里。背景则是拥挤不堪的逛街消费者。以此可以判断家庭养殖业市场需求量及经济价值较大,一是供给当地居民,二是供外地和周边城市商贩的采购。但从摊主的贮存和装运货物的容器来看,都是较小的篓筐和篮子,还未形成家庭养殖规模化和专业化,仅作为一种副业收入。

反映出交通运输状况。画中常见的交通工具是村道马车、水路船舶、铁路火车等。当时马车有载客和载货两种类型,如《运干草的马车》(1879年)表現了三位农夫用马车装载干草的场景。这种两轮平板式马车,没有车箱和顶篷,可以最大限度地装载干草等农作物;在《独轮车》(1879年)中表现田间搬运的小型运输车。农民们在田间将收割的麦杆穗子捆扎成把,堆放在独轮车上,便于在狭窄田埂小道和泥泞崎岖田间手推行驶运输,这是当时农村特有的田间运输工具。船舶水运的作品有《塞纳河》(1871年)、《庞图瓦兹的木筏》(1872年)等,既有古老的木筏、木船、驳船,也有近代的蒸汽机船,再现了塞纳河和瓦兹河水运的繁忙景象。特别是蒸汽机船的出现,极大提高了运输效率。火车是当时现代化的标志,在他的田园风景画中有着浓重的渲染。其中有全景式表现山丘之间一列行驶的火车经过村镇的作品,如《庞图瓦兹的夏天》(1877年)等;有小景式聚焦于火车轨道经过村落各个地点的作品,如《庞图瓦兹的铁路道口》(1873—1874年)、《庞图瓦兹的铁路桥》(1873年)等。这些景观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庞图瓦兹的交通运输状况在当时是较为先进和便捷的,这也为当地农工商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反映出乡镇工业状况。在毕沙罗的一些田园画面的远景部分,能看到现代工厂高耸的烟囱形象,这也是最早不经意间表现现代工业文明内容衍生痕迹的启蒙画作。如《庞图瓦兹的风景》(1867年)、《河岸上的景色》(1873年)等。随后这类图景在其作品中直接从背景内容改变为中景的主体内容。作为田园风光的一个主题,如《岸边的工厂》(1872年)等,这类作品直接反映了庞图瓦兹村镇工业化的痕迹和经济发展的潜力。

三、田园人物再现农耕生活情景

从田园景物聚焦人的活动,表现了艺术家对自然与社会生活关系的态度。通常风景画是通过自然景色间接地表达人物思想感情。但在画面中添加人物的活动,使人与景有机关联与结合,则可直接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生活的状况及作者的态度。西方绘画历史中田园人物的表现有不同的思想表达和情感表达方式。早期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米勒作品更多的是再现劳动者的艰辛、凄凉、惆怅的生活状态,反映创作者对农民劳动者的同情与崇敬,这类作品往往象征神圣与安贫乐道的思想内涵;柯罗的乡村风景类似理想中的伊甸园,充满诗意盎然的浪漫色彩,他将巴比松村表现为人间世外桃源的田园风光;马奈是在郊区风景中描绘城市中产阶层度假、游乐、闲逸的生活;毕沙罗的特点“不像米勒,也不像同时代的沙龙艺术家去表现理想化的农民或为农民的工作添上一层宗教、民族的情感,而是将农民的劳动表现为现代生活与经济现实的一部分。”[5]204

毕沙罗长期生活在庞图瓦兹和欧维镇等地,因此他“得以更仔细、更专注地观察一个区域的人情风貌”[1]55,“他画自然而然的见闻,画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画面,真实地再现宁静、安详的乡村生活场景。”[1]32另一方面,毕沙罗表现田园题材的作品,显然也反映了当时法国商业中身无分文中产阶级的消费文化现象。画中菜园农场主将收割后的新鲜蔬菜运往巴黎农贸市场和乡村集市,这也令观赏者联想到毕沙罗卖画为生的经历。他创作的油画作品也同样依赖城市市场销售,家庭经常处于经济危机之中,他不得不往返于城市与乡村之间,所以将自己描绘成中产阶级,这或许也是毕沙罗描绘农村场景的兴趣因素。

菜园风景是农业现实状况的一个缩影。从菜园的人物动态及劳动的环境中反映出当时农业人口结构状况和劳动者的身份。有有土地的农民,也有流动打工的农民。如《庞图瓦兹的菜园》(1879年)描绘了二位农民在简朴农舍前的菜园中忙绿的身影。其中一位戴着红头巾的农妇低头俯视菜苗;另一位男子膝盖跪在泥土上面收割成熟的蔬菜。这劳作的男女看似是一家人,或是土地的主人。再看《收割》(1889年)描绘了一群青壮年妇女们聚集在一块麦田里收割、捆扎、拾穗的场景。可以看出她们年龄相仿,不像是一家人,更像是在庄园间流动打散工的农民。

集市场景反映村民的社交活动。《九月的庞图瓦兹》(1872年)、《吉索的家禽市场》(1885年)等,描绘的都是每周的市集日街头路边地摊式的市场景象。不同身份的男女老少,扶老携幼,人群簇拥,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有推销的叫买者;有询价、讨价还价者;有逛街的观望者;有相互交流并指手划脚,评头论足一番的消费者。集市日是乡村人口聚集最多的场合,在这里被毕沙罗表现为“农村分散的农民社交与交际生活的场所”[5]194,村民光临集市“更多的是为了交流信息而不是货物”[5]194,相对于贫乏单调的乡村生活,集市就是物质与精神生活中的一顿大餐。

乡村道路演释乡村人物角色的特征。《庞图瓦兹的风景》(1874年)是一个横幅画面,景致宽广,较为全面地反映田园日常生活的场景。画面主体部分是横穿绿色田园的村镇艾尼丽路,毕沙罗把它处理成曲折蜿蜒的之字形状,由此分割出远、中、近的层次空间,并围绕这条村道塑造出具有典型角色特征的村民形象。中远景是田园司空见惯的场景,在路的尽头有牵牛耕地的人影,草丛里有星星点点的白色的羊群。近景则是重点刻划的人物角色,在道路最右边是两个并排缓慢地行走的中年村妇,两人边走边聊,妇人的肘部挎着篮子,似乎是从早市购物回家;路中间位置是一辆行驶的马车,载着两位男士,一位是直视前方,专注地赶着马车的车夫,另一位男士则侧身瞭望田间地头劳作的邻里亲朋好友及种植的庄稼状况,好像是游走于周边城市的收购商;最左边是一位驼背的老人,肩背面袋,右手拄着拐杖,小心翼翼地前行,或许是从集市购物归来,又或是做点小买卖的生意补贴家用,从中可以感受到老农的朴实勤劳的高尚品格。同时也引发观者对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

反映村民交往邻里和睦的关系。世代生活在乡村的一条河畔,一座山坡,共走一条道,拥有同一口乡音,过着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里生活。在田间小憩、归家途中、门前屋后、街头巷尾,随处可见聚集闲聊,有事一起做,有忙一起帮的淳朴民风,在他众多作品中都有如此精彩的抒发。代表性作品《庞图瓦兹隐秘居所小山》(1867年)描绘了正午时分阳光明媚的春景:山坡上一片翠绿色的树丛与草地,其间有高低聚散、错落有致的橙色屋顶民居;一条明亮的山间小路由近及远,向山上迂回延伸,时隐时现地在农舍与树林之间穿插;近处小路有位打着遮阳伞的妇人带着她的幼童,正和一位迎面走来的农妇聚集在一起悠然地聊着天,路边草地上席坐着几个大男孩在嬉戏玩耍;远处山坡小路上有一个农夫向远方的人打着招呼,远方农夫驻足回望并等候着路人一同回家,由此表现了祥和、温馨的乡情。画中的人物活动是主题意境的点晴之笔,点拨出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的主题。

四、结语

毕沙罗地域田园风景画似历史的碎片,传达出生活中真实自然的信息。展现出地域自然资源、经济环境、农耕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容,反映出地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状况及发展演变的端倪,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并完美地再现了自然美与生活美。因此对当今风景画写生取景及题材内容的人文、生活化表现有着重要的启示。

参考文献:

[1]黄苗子主编.世界艺术大师·毕沙罗[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

[2]丁宁.欧洲风景画漫议[M]//上海市博物馆编.摹造自然:西方风景画艺术.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39.

[3]杨新林.从山水画中折射倪瓒平淡美的意蕴[J].艺术百家,2008(2):99.

[4]陆琦.风景画的高度:西方名家作品精选[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24.

[5]爱斯金.印象派绘画中的时尚女性与巴黎消费文化[M].孟春艳,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王展,淮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绘画美学,美术教育。

猜你喜欢

解读
论体育课教学质量的事与例
超越生死的爱恋
解读李渔《怜香伴》中的假凤虚凰
毛姆名篇《江之歌》的再解读
微情景教学法在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护理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个案解读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从文学空间视角解读吉尔曼的《黄色墙纸》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