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江必守淮”的真实意义

2020-01-25拙笔旧人

新传奇 2020年50期
关键词:淮南淮河襄阳

纵观整个历史,凡是能够守淮的南方政权,往往能够偏安长久,甚至北上逐鹿中原;而守江的政权却难以长期支撑,大多数都走到了穷途末路,一旦北方军队重兵集结,渡江而来,便都兵败如山倒,倏忽而亡。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之后,解放军连续取得碾庄、双堆集和陈官庄等战役的胜利,消灭及改编国民党精锐部队55万余人。国民党残余势力放弃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撤往江南。

淮海战役失利以后,蒋介石试图凭借长江天险,与共产党划江而治。然而“保全半壁江山”的美梦在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之后,轰然破灭。

古人常说,“守江必守淮”,南京城的陷落,似乎在江北之地尽失之后就已经注定。然而细论起来,许多人不免疑惑,万里长江难道就无险可守吗?守淮对于守江为何如此重要?

守江何难

要明白长江何以难守,我们必须先对这条中国最长的河流有所了解。

长江西起青藏高原,过湖北宜昌之后,水势逐渐平缓。人们一般以此为界,将宜昌以西称为长江上游,以东称为中、下游。这一段水道,除雨季之外,平均宽度在1000至2000米之间,最宽处可达十几千米。然而,江面虽然宽阔,却几乎终年风疏浪浅、水流不急,因此极易横渡。

自宜昌至长江口,全长1771千米,可以渡江的地方极多,易攻难守。假使南北两军对峙,北军自上游或下游越江而过,很容易对南军形成夹击之势,这样离取胜也就不远了。以南京为例,在它周围有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四座城市,在其上游则有西边的门户——安庆。一旦安庆失守,敌军顺江而下,便可直逼南京城;而一旦苏、锡、常、镇几城失守,敌军形成包围之势,南京城则立刻会陷入坐困的境地,任人鱼肉。

由此来看,据守长江在战术上很难实现。以长江本身作为防线是不行的,那么必须向北去找战略纵深。此时,“守淮”的重要意义也就彰显出来。

守淮何意

“守江必守淮”这句话,是站在南方政权的立场来讨论守淮对于抵御北军的意义。不过,古人所说的“守淮”,并不是指把守淮河,而是守住江淮之间的南北通道。

秦岭-淮河沿线,是中国的南北分界线,也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所在。淮河以南地区,受充沛的雨水补给,形成了一个由复杂水系构成的区域。与北方的半湿润地区物产风貌都有差别。这个区域在战术上是一个巨大的减速带,战略上则是一个过滤网。

南北朝时期,南朝可以利用淮河和泗水等体系,形成便利的水上交通线,运送粮草、补给,持久作战。同时,密布的水网也会成为限制北方骑兵优势的利器。此时长江的优势反而发挥出来,一来北方大军不可能在没有大量准备的情况下渡过长江,二来难以在守军有着万全准备的情况下冲破防线,更难以在孤军深入的情况下在江南立稳脚跟。江南地区大可高枕无忧。

如果淮北守不住,就只能沿淮河控制淮南一地。如果淮南也失守,到了需要退到在长江沿岸设防的时候,意味着南京和杭州要直面敌方的攻势,南朝的日子也就不好过了。

反过来看,如果南方政权有北进的野心,守淮便是守住了自己前进的大本营。借由淮河地区徐州、蚌埠等据点,往北可以进军山东威胁京津,向西可以进入河南威胁洛阳问鼎中原。明太祖朱元璋北伐基本就是采取这个思路,先出兵河南、山西,剪除元军羽翼,再从山东直扑京津。最终元军只得退守漠北。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北伐成功的案例。

何以守淮

盡管两淮地区如此重要,自古以来,南方军队都很难构筑贯穿整个区域的防线。实际上,这样一条防线既无法建立,也没有必要建立。守淮,也存在着轻重缓急之分。只要把守住几处重要的据点,便可形成勾连之势,抵挡北军的攻势。其中,襄阳、合肥、淮阴(淮安)三城又是重中之重。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自古以来,中国南北方联系的交通干线主要有三条:

东线主要借助淮扬运河,由徐州南下,经淮泗口入邗沟,过淮阴、高邮,经广陵渡(长江古渡口,位于今扬州市)过长江;

中线自开封沿鸿沟南下,过淮阳,沿着颖水进入淮河,再经淝水,过寿春、合肥,经巢淝运河入巢湖,从濡须口入长江;

西线则是从洛阳南下,途中经过叶城、南阳,再从襄阳入汉江,顺流而下,至汉口入长江。

这三条线路都有水路之便可借,在战争打响之后,可供人马、粮草、辎重通过。因此,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以西线为例,南阳以北的伏牛山山形并不连贯,有许多可供大军通过的通道,不便把守。因此,襄阳和随州、枣阳一代的平原走廊便成为南北两军针锋相对的焦点。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方无不想将襄阳占为己有。宋朝末年,这里发生著名的“襄阳之战”。据史书记载,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蒙古大将阿术进攻襄阳,随后经过吕文焕反包围战,张贵、张顺援襄之战,龙尾洲之战和樊城之战,最终因为孤立无援,咸淳九年(1273年)吕文焕力竭降元。攻破襄阳城后,元军一路沿长江而下,另一路军队自淮南应援,直取南宋腹地。假若襄阳城不破,南宋也不会如此迅速灭亡。

纵观整个历史,凡是能够守淮的南方政权,往往能够偏安长久,甚至北上逐鹿中原;而守江的政权却难以长期支撑,大多数都走到了穷途末路,一旦北方军队重兵集结,渡江而来,便都兵败如山倒,倏忽而亡。因此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继东晋而起者,其时之盛衰,大约以淮南北之存亡为断。”在东晋之后兴起于江南的政权,它们的兴亡大约都是以淮南和淮北的存亡为关键。

如今,刀戈已止,烽烟消尽,江南江北两地合为一家,中华民族的共同血脉穿越这条流淌了悠久岁月的河流,将中国的南方和北方连接在一起。

(《国家人文历史》拙笔旧人/文)

猜你喜欢

淮南淮河襄阳
淮河
潮涌汉江“两新”红
大侠都爱襄阳城
神秘的包裹
《腊八危家饷粥有感》
险渡淮河
CRADLE OF TOFU BY DAVID dawson
投鞭断流
高钙植物肉
淮南王的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