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病生于气而止于“乐”

2020-01-19崔志光董岩

家族企业 2020年3期
关键词:百病五脏黄帝内经

崔志光 董岩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战役过程中,事实上一些精神方面的问题表现得更加明显,比如过度的紧张、恐惧。而过程中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对整个“战役”的胜利是有负面影响的。第一,因为过度紧张增加就医需求,会挤占本就紧张的医疗资源;第二,人过度紧张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些应激行为,给社会管理添乱;第三,也是最主要的会使身体免疫力下降,更容易得病。英国作家毛姆曾说,“我相信在一场瘟疫中,因恐惧而死的人绝对不少于因疾病而死的人。”所以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解决,并且尽快解决。

古时也有瘟疫,有什么好的经验办法能够让今人借鉴呢?其实从传统文化中我们就能够汲取颇多有意义的启示。

说文解字,什么是“瘟疫”

从文字学上说,凡是有“日”和“皿”字旁的字,都表示“闷住了”,即气息要通没通。比如说水要开没开,加个“氵”就是“温”水;人心里不开心、郁闷,加个“忄”就是愠。当天地之间的气闷住了,要通没通,加个“疒”就是瘟疫的“瘟”,表示天地之间有虚邪。

虚邪指该热的时候反而冷,该冷的时候反而热;冬天该刮北风的时候刮南风,很暖,这就是虚邪;夏天该刮南风的时候刮北风,很冷,这也是虚邪。武汉前一段时间深冬该冷的时候,反而气温不见降低,比较热,突然冷了一下,就闷住了。这就属于天地的时气不正,瘟就是指气的不正。因此,《黄帝内经》上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疫字是一个“疒”下面加一个殳(读shū),殳是一种兵器,古时用比较坚硬的木棒削尖叫做殳,表示外邪的入侵、外在的伤害。这与疾病的“疾”是一样的,疾是“疒”底下加一个矢,矢就是箭,也表示来自外在的伤害,所以瘟疫本身讲的就是天地之間,由于时气不正造成的大规模流行性传染病。

内生忧、外入惧,忧致肺损、惧伤胆肾

在出现疫情时,负面情绪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忧(繁体为憂)、一种是惧。忧,在《说文解字》里讲,是心动也,就是心里动了,害怕了。从字的构成上看,上面是一个类似“頁”的部分,读xiè,表示头,中间是一个“心”,下面一个夊(suī),表示走的意思,整体的意思就是:心动的时候、忧愁的时候,表现在面部上是愁眉苦脸、眉头紧锁,而人没办法就在屋里走来走去,这个字的构成表现了人当时的状态。

忧是“内生”的,即外面还没这个事情,人就开始担忧,所以有个词叫“内忧外患”。过度的忧虑伤肺,多愁善感的人,多愁多虑的人,肺都不好,比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这次新冠病毒攻击的就是肺,若是再整天忧虑、不开心,就更容易使肺受伤。所以,忧应该祛除掉。

另一种情绪是惧(繁体为懼),左边一个“忄”右边一个“瞿”。《说文解字》里讲,瞿,恐下也,比如站在悬崖峭壁上,很害怕掉下来,瞿上面两个目,就是左右顾也,这样的状态就是惧。过分的惧伤胆,胆气一虚五藏气都虚,阳气起不来。

惧是外入的,忧是内生的,忧是在事情没发生之前自己因多思多想产生,惧是已经发生的事情给予的影响,比忧更深入一些,惧与患的意思相近,所以我们常说内忧外患。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忧惧这两种情绪,时间长了对人们脏腑的伤害很大。《论语》上说,君子不忧不惧。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不忧不惧呢?

《黄帝内经》中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为什么出现忧呢,因为我们的精神外弛,为外界所动,所以《黄帝内经》告诉我们,精神要回来,别魂不守舍,让你的神回到身体内部,不要向外追求了。气足了,就没有忧了。

具体操作上,我们可以借鉴儒家所说的正襟危坐。“正襟”就是要坐直,衣襟要正,不前俯后仰,不左歪右斜。人的头顶上有一个穴位叫百汇穴,是诸阳之汇,当我们正襟的时候,会与阴经之汇的会阴穴在一条直线上,这有利于中脉的的接通,帮助我们精气凝练。“危坐”指坐在高的地方,实际上是提醒我们坐安稳,坐舒适。正襟危坐从而精神内守,神气回来,人的胆气就壮,将外面动的念头、欲望止住,而后有定。这里主要讲的是让我们的心定住,通过外在的行为、心念“正”,通过我们身体的正,来养体内的真气、正气,这就是所谓的浩然正气。

惧是外来催生的事,对我们心性、气血产生的影响,就要用药来治疗。古时药(繁体为藥)字上边一个草字头,底下一个樂(简体为乐)。这告诉我们什么呢?第一,古代的药主要是草药,所以有个草字头,惧在中医上叫胆寒,现在有个说法叫创伤性应激障碍,中医里有一种温胆汤,可以帮助抵御胆寒、受惊,调节胆气,即用外在的药调整外来的惧。

药字底下的“樂”字,也可以是药,从文字的构成上可以看出药乐(yuè)同源。古人认为,宫商角徵羽五音对应于五脏,所以用比较安和的乐曲,可以调整五脏的不平衡。比如欧阳修曾得过严重的抑郁症,吃药、休假都没治好,他就跟着一个老师学古琴,仅仅在“宫调”里面学了几首小曲子,不知不觉就好了。

所以古人有一句话叫“百病生于气而止于音”。我们很多病是由于气乱了,有的是情绪的问题,有的是过度劳累,这些皆是气血出问题了,所以说百病生于气。止于音,就是通过音乐可以调整五脏之气,归于平衡,所以说“百病生于气而止于音”。同时,“樂”也是“乐(lè)”,心里一乐百脉俱开,气血通畅免疫力也会增强。

如果不容易乐起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动起来”? 做导引气血的运动,比如说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六字诀等,导是导气令和,即动作姿势让我们的五脏气安和,引就是引体使柔,让身体不僵化,所以长期坚持有非常好的效果。管仲曾说,“导血气可以长年(延年益寿);可以长心(开发智慧);可以长德(提高道德修养)”。由此可见,导引有改变不好秉性的作用。

子之所慎,斋、战、疾

虽然说我们不要过度紧张、过度恐慌,但在工作、生活细节与精神上,我们仍要谨慎,不可散漫。应做到心态上放松,防护行为上审慎认真。《论语》上说:子之所慎,斋、战、疾。意思就是孔子对三件事很慎重,斋就是求神、斋戒,现在可以理解成自我心理的净化,战是战争,疾是疾病。

慎斋的目的不是侥幸、求福、迷信,而是不慢待、不轻慢,是提醒人们要饱含敬畏之心,对天道尊重,对规律、科学尊重。慎战,不是说怯战、怯敌,而是强调不轻敌。慎疾是指对疾病要慎重,并不是指怕死或贪生,而是强调不轻生,比如在疫情期间,就是做好每一项我们应该做的防护工作。

生命只有一次,在疫情面前把每一件事做细、做好,听从国家的安排,听从专家的指导,不妄动,谨慎。如果大家在疫情过后回首的时候,能够不后悔,不纠结,以一种欣慰、自豪、感激的心态来回顾这场疫情,这就是我们做好了。

总之一句:心安,天下安。

猜你喜欢

百病五脏黄帝内经
爱生气伤肝是真的吗
时尚是个谜,万物皆可“包”
黄帝内经
“包,治百病”
素材积累·词语
漫画
《黄帝内经》修辞格英译研究
从太阳气化的角度谈咳嗽的机理
《黄帝内经》“酒伤”理论析要
“百病生于气”与升降散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