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失范与规范:研究生学术写作困境与突破

2020-01-19陈兵兵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学术研究学术论文导师

陈兵兵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我国到2020年将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这就要求我国的教育要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新型人才为目的。而学术论文写作是研究者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途径,了解并掌握一定的学术写作规则是提高学术竞争力的必备技能[1]。学术论文不仅是一种知识生产或科学研究成果的简单理解, 也是学校院系、科研机构评判学者成就的重要依据, 学术论文的质量与数量也因此标志着学者的身份和地位[2]。因此,对于每一个从事学术研究的科研工作者而言,学术论文发表的数量与质量,便是衡量其是否具备科研素质的重要指标。而作为未来从事学术研究的专门人才,研究生首先要训练的就是如何进行学术论文写作,因为这也是衡量其是否具有学术研究能力,以及未来能否进入学术界的重要标准。因而在学术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学术写作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研究生学术写作缺乏规范性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率先提出“失范”一词, 在当时的法国,由于社会分工不同,致使出现社会分层现象,这无疑是对法国传统的社会团结发起挑战,社会因此不稳定,传统的社会秩序也无法得到有效维持。在涂尔干看来, 社会秩序遭受破坏导致社会失范,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社会所具有的整合功能难以为继,其根源就在于传统的道德规范遭到破坏[3]。默顿沿用涂尔干的“失范”概念, 并进行了重新界定,他认为失范是社会结构在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之间出现分裂时,而产生的一种反常的社会状态[4]。失范的结果不仅由无规范的社会结构构成, 还由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之间的结构分裂或者缺乏整合构成[5]。默顿认为, 和谐社会需要社会结构与文化结构之间达到平衡, 而失范是一种不协调的、反常的社会形态, 体现了文化目标所强调的价值理念与实现此价值的合法手段相背离[4]。高等院校作为社会结构与文化结构的有机载体,在指导研究生进行学术训练上,更应当追求二者之间的和谐。研究生参与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特别是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的高低。一般而言,在校研究生越能通过科学研究活动,参与到撰写并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的过程中,其培养质量也就越高[6]。因此,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对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那些具有学术写作兴趣和有一定基础的研究生更是能够得到高校教师的青睐。一些高校教师为了帮助研究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便亲自指导其写作与修改,以此来体现高校浓厚的学术氛围,这对于高校生源及其未来发展都是极其有利的。但是,高校研究生在进行学术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却不怎么注意学术写作规范。学术写作规范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这些规范都是学术共同体在长期的学术活动与研究中,由众多知名学者总结出来的经验和共识, 是学术写作规范的重要内容。学术规范的缺失,对于研究生而言,无疑会使其在学术写作的道路上步履维艰,同时也会对指导教师和学校的声誉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因此,对研究生学术失范的形成机理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生学术写作失范的形成机理

在学界中,学术规范是所有学者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所谓学术规范,其目的就在于通过规范的形式进行学术研究,从而产生新的研究发现,这就是在规范中求创新。而创新不论是高层次的原始创新, 还是集合创新、应用创新, 抑或是低层次的移植创新, 总是要有新意。若是没有产生新意,便无所谓的“学术”, 也就不符合基本的“学术规范”。当然,除了要有“新意”这个基本的规范之外, 还有学术研究方法规范、学术引文规范 (不抄袭) 等诸多学术规范[7]。

(一)学术创新意识匮乏

目前,国内高校非常重视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在科研方面,很多高校也正在加强对研究生的学术写作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研究生对于学术写作的基本形式都很了解,但是对于学术写作的创新性明显认识不足[8]。首先,大多数研究生在进行学术写作时,头脑中并未形成清晰的写作思路,因此在选题环节还未做完,便匆忙进行写作。这就导致研究生在学术写作过程中,所写出来的论文创新性不突出,或者只是对已有的研究进行简单重复。没有在深入探究前人的写作思路与方法的前提下,自身在提出研究问题环节便存在严重阻碍,最终将导致该论文缺乏新意。其次,目前很多高校研究生的培养体制遵循导师制,导师在研究生学术写作过程中具有关键性作用,但是由于很多导师自身科研任务重,无法抽出时间指导研究生。此外,其身边的研究生过多,无法抽出有限的时间对研究生的论文进行耐心指导,以至于在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研究生的写作创新性难以达到要求。最后,很多学校要求研究生要发表学术论文才能毕业,这对于研究生而言,无疑会加重他们的学业负担,为此,很多研究生为了能够按时毕业,只能匆匆将学术论文写完,然后进行投稿,而忽视了学术论文的创新性要求。此外,个人因素、导师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的交互影响,更是让众多研究生倍感压力,以至于在学术论文写作的进程中,只追求数量上的多寡,而无法兼顾创新性这一重要因素。在这样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引领下,更是导致了研究生群体缺乏创新意识,甚至出现学术失范。作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的主力军,学术道德关乎研究生培养质量,关乎研究成果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质量[9]。

(二)学术研究方法不当

学位论文最基本的要求是,对论文涉及的问题应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掌握比较丰富的资料, 熟悉历史和现状[10]。研究生学位论文与学术论文,在基本要求上大致相同。在进行学术论文写作时,对于某一个研究问题的阐释,需要运用恰当的研究方法将其进行论证,以此来体现学术论文的科学性与准确性。然而,很多研究生对于学术研究方法的学习与运用还比较欠缺。首先,很多研究生片面地认为,只要是研究方法都可以运用到任何一篇学术论文的写作中,因而利用各种渠道搜寻与学习相关研究方法。这种认识忽视了学术论文中学术研究的特殊性。这些研究方法,如分析与综合、比较分析、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统计分析、访谈法、逻辑推理等,不论是用来做实证研究还是质性分析,都只能针对不同的研究主题与研究问题,进行针对性的使用,而不能滥用。同时,每一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范式,比如人类学经常使用的是民族志和田野考察法两种研究方式,而经济学研究则主要采用计量分析进行研究。其次,很多研究生对于一些外来的研究方法缺乏深入研究,甚至直接照搬国外的相关研究方法与模型,导致学术论文写作中论证过程出现严重偏差。由于各国的历史、政治文化等存在差异性,面对不同背景下的研究对象,运用国外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所得出结论的科学性将会令人质疑。

(三)学术引文失范

就学术研究的历史而言,任何学术研究都是建立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的,离开了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吸收与转化,离开了对前人研究成果的传承与提升,研究者所追寻的所谓学术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11]。在进行学术研究时,适当地与前人进行学术对话,既能够提高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又能体现研究者具有较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因此,学术引文对于学术论文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脚注、尾注还是其他多种形式,都说明其与文章、书品之间的根本性差异。很多研究生却认为学术引文可有可无,就算不用引文,也能写出一篇很好的学术论文。这一想法是可取的,但是对于国内的研究,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论文而言,要想不用学术引文进行写作,可谓是难于上青天。虽然空白研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创新性,但这也是站在前人基础上的创新,而并非空穴来风。其次,很多研究生对于如何引用前人的研究,还存在认识不足。一些研究生认为引用前人文献,就是将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简单照搬,随意地去进行文献填补,从而进入文献陷阱中难以自拔。而另外一些研究生认为引用前人的研究成果,会对于论文重复率产生很大影响,于是便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改写或转述,而没有对其进行注释。这种该添加注释的地方,却不加注释,不该注释的地方,胡乱添加注释,目前也已成为学术写作中常见的非学术现象[12]。可见,研究生在这种学术趋势的影响下,在学术引文的过程中出现失范行为。研究生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在科学研究领域应当为国家、社会和人民做出相应的贡献。学术写作作为研究生的一项专业技能,更是应当受到重视。为此,必须对研究生学术写作进行科学引导,帮助其在学术写作困境中进行有效突破。

三、规范:研究生学术写作困境突破

学术规范是指学术共同体根据学术发展规律制定的有利于学术积累和创新的各种准则和要求,是学术活动中的经验总结和概括[13]。只有遵循学术规范的基本要求,才能有效提高研究生学术研究的科学性。针对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的形成机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研究生学术写作的规范性。

(一)增强学术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术研究同样离不开创新。学术批评是学术研究与学术写作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学术创新的必由之路[14]。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创新性是其重要的评价指标。而要在他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高创新意识,就需要研究者具有一定的学术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对于高等院校而言,在培养研究生学术写作中,可以引入其他高校的培养机制,通过高校之间的相互协作,共同指导研究生进行学术写作与研究,形成高等教育联盟体系。高校还可以通过国际间的合作,通过联盟方式,促进高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15]。其次,要经常积极主动地寻求导师的帮助,高校导师作为高层次的学术研究人员,对于学术创新肯定会有一番新的见解,在与导师的交流过程中,能够让研究生在头脑中形成更为清晰的图像,以此更好地对“创新性”一词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当然,还可以在看文章以及学术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与导师进行交流学习,通过这种互动与实践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对于研究生而言,在平时应该多阅读一些专家学者所写的论文,了解其思路,看看专家学者在文章中在研究思路方面是如何体现其创新性的。

(二)正确使用学术引文

学术引文贯穿学术论文的整个过程中,不论是知名学者、专家,还是普通的研究生,都应该严格遵守学术引文规范,避免出现学术道德问题,对研究者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研究生作为科研的主力军,高校教师应该向他们阐释学术引用的重要性,要让他们认识到学术引用是与其他学者建立研究网络,并把自己的研究根植于该学术网络,从而参与学术对话,发出自己声音的重要方式[1]。而研究生导师更应该身体力行,亲自对研究生给予指导。研究生导师要注意引导研究生在进行学术写作过程中,应正确认识学生的文本复制行为, 将其视为学术写作学习过程中的正常发展特征, 但仍需给予学生适当的教学干预[16]。研究生平时可以通过自主阅读学校图书馆中的期刊、杂志,查阅有关学术引文的相关文献、图书等资料。另外,在各大学术期刊的网站中,都附有论文投稿的相关说明事项,研究生可以从各大期刊网站上直接下载论文投稿须知,从内容上大致了解学术引文的一般要求。在实际的学术论文写作中,严格按照资料上所记载的学术引文的规范进行操作。同时,对于文献的注释与引用,以直接引用为主,间接引用为辅进行引用,以此来避免因学术引文不规范而导致学术不端、学术失德等方面的问题。

(三)学习学术研究方法

高校作为研究人员的聚集地,对于研究方法的学习,也应该得到高度重视。高校应该组织专家人员开设学术研究方法课程,帮助研究生更好地了解学术论文写作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同时,高校还应该邀请在某些研究方法上有突出贡献的教授,以讲座的形式向研究生传授相关知识。通过课程与讲座的形式可以让研究生对于研究方法的学习有深入的了解,在实际的学术论文写作中,研究生就能够采用质性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所研究的论文主体进行更加深入的阐释。学术研究要有开阔的视域、扎实的理论功底,这必须放宽眼界,学习与自己研究相关的理论与方法,才能使自己的栽种与耕耘之物茁壮生长[17]。作为学术型研究生,在校期间要多读些与研究方法相关的书籍或文献资料,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法,了解其出现的历史背景,以及主要研究的领域,以此开拓自身的视野。同时,在学习之余,还可以向导师请教,导师作为本专业的专家,对于学术前沿动态的相关内容更是了然于心,尤其是在探讨研究方法的热度上,更是有些心得体会。研究生可以向导师主动探讨关于研究方法方面的问题,甚至可以请求导师教授或者请熟悉这一领域研究方法的教师,教授一到两种实用且操作性简单的研究方法,以便在今后的学术写作中,能够活学活用,在学术研究方面能够有所突破。

四、结束语

学术写作失范对于研究生而言,是学术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学术写作规范作为一项浩大的工程,并非三言两语就能够论述得清楚明白的。这需要研究生在不断的学术写作训练中,进行磨炼与思考,在行动中多反思、借鉴与总结。唯有如此,才能向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方向迈进。

猜你喜欢

学术研究学术论文导师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学术论文征集启示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V eraW an g
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