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论语》在英国的传播和译介

2020-01-19韩福乐

关键词:汉学儒家思想论语

韩福乐 刘 岩

一、引言

提及中华文化,人们,尤其海外人士都会想到我国影响深远的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代表,是人类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仁、义、礼、智、信、忠、恕、孝”这些儒家思想无一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儒家思想领域中,具有至高地位的孔子在世界上享誉盛名。

孔子是我国古代极负盛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去世后,孔子的亲传弟子、再传弟子将孔子生前的言行语录及其思想加以整理和编纂,《论语》得以面世。《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道德、教育等多个方面的思想主张,也是儒家学派的核心著作。北宋时期,政治家赵普给予《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的赞誉,可见我国古代社会对《论语》的推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论语》的极大影响力。如今,《论语》不同语言的译本已多达几十种,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就总印数而言,《论语》在当今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圣经》。《论语》英译本数量有五十多部,其影响力遍布全球,尤其是在英国。[1]371988年,汉尼斯·阿尔文在巴黎召开的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 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2]由此可见,《论语》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鉴于此,本文试通过阐述《论语》在英国的传播与译介情况来深入了解《论语》一书,并思考与探究有效传播中华文化的途径。

二、《论语》在英国译介与传播的四个时期

(一)17世纪

中国与西方的思想交流,是从17世纪欧洲传教士进入中国开始的。这些传教士翻译了许多中国经典著作,其中就包括《论语》。汉学最早在法国兴起,《论语》于1687年在巴黎出版,并在随后有过数次再版。[3]43但这个版本不是译著,而是《论语》的梗概,因此并未引起太大反响。此时《论语》对欧洲的影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二)18世纪

《论语》对当时正值文化转型时期的法国带来了巨大影响。18世纪的法国正需要与之不同的文化对其进行补给。因此,许多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开始从中国的社会学思想中汲取养分,并为欧洲启蒙运动以及法国大革命的文化思想奠定基础。但遗憾的是,《论语》在法国的传播,并没给英国造成很大的影响。但是,汉学开始在英国有了一些名气。

(三)19世纪

19世纪的英国开始迎来了汉学研究的新时期,对汉学的研究不再局限于道听途说,而是涌现出了诸如马礼逊、理雅各、萨默斯等英国最早的一批汉学家。

马礼逊是伦敦语言学院首位汉语教师,其最主要的成就是在英国推行汉学。19世纪,他成为中英文化交流最重要的引导者。马礼逊首次创办对华教会学校,并在中国推出中英双语报纸,我国第一部中英字典也是经由他编纂和出版的。马礼逊尽一己之力促进中英文化交流。1823年12月,马礼逊回国,其书箱装载的是他整整16年期间在中国收集的汉文典籍。1837年4月,他将带回国的所有典籍全部捐赠给伦敦大学,这些书中就有《论语》。马礼逊以这些书为基础,创办了首个中文图书馆、设立汉学教职,极大地推动了英国汉学的发展,将英国汉学的研究提升到了学术的专业高度。理雅各是首位系统研究和翻译我国古代经典著作的学者。19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二十余年的时间,他翻译了《四书》《五经》等典籍,共计28卷。在上述英国汉学家的带领下,《论语》一书也由此传播开来,英国人对《论语》中所呈现的儒家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

(四)20世纪

在理雅各之后,《论语》的魅力不断吸引着其他国家汉学家的目光,英国也不乏试图重译《论语》的学者,他们多以各自的方式进一步阐述《论语》的核心思想理念。

在19世纪之前的两个阶段,《论语》的译本都或多或少地传入西方国家,在西方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文化传播。但是,在英国反响都不大。19世纪之后,在领略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后,英国掀起了一股学习汉学的高潮。

三、有效传播中华思想文化的思考

《论语》在欧洲的传播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质疑和反对之声也不时响起,汉学热也随之逐渐冷却。[4]面对如此现状,如何有效地传播中华优秀思想文化成为一项十分紧迫而必要的战略任务。

(一)全球化时代传播中华思想文化的必要性

儒家思想经典《论语》是华夏轴心时代最重要的文化典籍, 其内容博大精深,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深远影响。中英文化交流的发展历程中, 无论是最初关注中国文化的欧洲传教士, 还是致力于中英文化传播的英国汉学家, 学习汉学,学习儒家思想一直是他们学习与研究的核心方向。儒家思想在中英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一国实力是否强盛不再仅由经济决定,文化也已经成为影响一国综合实力甚至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强国不能只有经济强盛,也要注重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这是一个国家开拓强国之路的必要前提。当然,经济实力与文化实力是两个相辅相成的因素,国家文化实力强盛的首要保证便是其综合国力的提升。加强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关键是要习得语言文字。语言是介质,只有在掌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才能讲好自己民族的思想文化和故事,将我们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呈现在世界各国人民面前。

(二)传播中华思想文化的途径

正如《论语》译本的不断推出,使其得以在英国被知晓一般,我们唯有以海外人士能理解的方式去展现中华思想文化,才能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它。延续中华民族骨子里的文化基因,确保中华思想文化健康发展,需要依靠有效的传承与弘扬,运用独特方式呈现中华思想文化的魅力。只有通过提升人们对中华思想文化的接受度,思想精神才能得以传播和延续。在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要注重时代精神的弘扬,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近年来,我国通过加大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的建设力度来传播中华思想文化,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模式和途径。

弘扬中华思想文化切忌丧失初心,要努力让中华优秀思想文化扎根本土、辐射外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播中华优秀思想文化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旅途,需要我们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将中华优秀思想文化更好地发扬光大,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从而积极推进全球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5]

(三)传播中华思想文化应注意的问题

《论语》在英国的传播及发扬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的。《论语》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思想方面,但又不纯然是思想方面,其简洁含蓄的语言,形象化的描写,明快疏朗的文风,都影响了后世文学。[6]正因其在思想文化交流领域的影响无比巨大,对我国文学领域的影响也深远绵长,对英国亦是如此。《论语》在英国的传播和译介情况为现时代有效传播中华思想文化提供了借鉴与指导。译介,作为传播思想和优秀文化作品的基础途径,值得世人尊重与倡导。[7]

猜你喜欢

汉学儒家思想论语
如何读懂《论语》?
杨联陞《汉学书评》出版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国际汉学》增刊征稿启事
《国际汉学》:从辑刊到CSSCI期刊
刘元堂:颜鲁公是一位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论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法律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