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路径研究

2020-01-19曾荣侠

关键词:心理品质心理学个体

曾荣侠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的重要讲话以及给北京大学学生的回信中,殷切鼓励广大青年要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胸怀梦想、锐意进取、艰苦奋斗。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积极的社会心态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社会心理认知领域的集中体现,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示出人们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的生活态度。培育未来的社会栋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渗透积极的理念,注重激发大学生的发展潜能,培养其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类发展潜能和美德等积极品质,可以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视角,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意义

(一)培育积极心理品质,为大学生身心发展注入积极能量

积极心理学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意味着消极因素的减少,还意味着积极因素的增加。人的心理资源包括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哪种心理资源会占优势,主要看个体在不断地为哪种资源注入能量,为其创造发展环境。如果个体倾向于用积极的解释风格分析生活事件,就会感受到较多的快乐、满足,会体验到较多的幸福感,并采取积极的行动应对生活挫折,其积极心理资源也会不断增强。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切实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就可以不断增强大学生知情意等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积极能量,增加其积极情绪体验,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注入正能量。

(二)培育积极心理品质,有效推动大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以及积极的组织系统。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不仅需要构建良好的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还需要大学生不断自我成长。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系统包括帮助大学生建立完善的认知体系,不断增强积极的情绪体验,提升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毅性,鼓励大学生采取积极的行为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能有效推动大学生认知、情绪、意志和行为协调发展。

(三)培育积极心理品质,有效整合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资源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离不开积极的环境因素。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有效整合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调动各个教育渠道中的积极因素,为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营造积极的氛围。学校要创设优雅舒适的校园环境,为学生提供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课堂教学,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课外生活,要创办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社团,举办各类有意义的文化活动,充实大学生业余生活,从而让学生在积极心理氛围中孕育生成积极心理品质。

二、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

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必须弄清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笔者认为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包括乐于学习、心境良好、交往主动、善于自控、积极进取五个方面。

(一)乐于学习

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首先就是智慧,即获得知识并运用知识。乐于学习是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极其重要的要素。大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智力发展的高峰期,是学习知识、不断充电的最佳时期,应朝气蓬勃、放眼世界、胸怀天下,积极探求知识、不断积累人生智慧。因此,要充分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大学生要善于内化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运用适宜的学习方法,完善知识体系,丰富知识结构。再次,要善于运用知识,不断创新,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提升实践能力。

(二)心境良好

心境也称心情,是一种微弱的、平静的、持久的情绪状态,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情绪体验。积极心理学认为,学会积累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培育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大学生要善于感知与识别自己与他人的情绪,学会适度表达情绪;善于调控和管理自我情绪,合理宣泄不良情绪。积累积极情绪体验,更多地体验正性情绪,保持快乐、愉悦、开心的情绪状态,就会体验更多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三)交往主动

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促进个体幸福感的提升,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善于主动交往,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必要内容。大学生应充分认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增强人际交往的意识。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充分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品格特点、志趣爱好,充分认识周围的学习、生活及人际环境,学会更好地适应环境。另外,大学生要培养人际交往的重要品格及交往能力,如主动热情、真诚守信、敢于担当、勤勉踏实、有责任心等,妥善处理人际关系。

(四)善于自控

个体善于自控,能够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是一种良好的意志品质,具有重要的社会生活意义。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需要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大学生要善于自控,包括善于规划大学生活、制定合理目标、严格执行计划、及时修订目标以及不断实现预期目标。首先,大学生应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合理利用自己的身心资源,健康有度、积极有为地做有意义的事情。其次,大学生要善于自我控制,排除障碍和干扰去实现目标。在确立明确的目标后,要勇于坚持、敢于追求、善于自我调控,妥善应对挫折,坚持到底。

(五)积极进取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价值取向是激发个体的力量与潜能,充分实现自我价值。这就要求大学生应具备积极进取的品格,不断追求卓越,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相统一,并脚踏实地去实现理想与抱负。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责任重大、使命艰巨。因此,大学生要满怀信心、热情执着,坚定理想与信念,不断努力进取,用积极的心态、辛勤的努力,不断提升并完善自己,成为一个能积极适应环境、勇于开拓创新、不断改造环境的人。

三、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具体路径

(一)建立健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外部支持系统

第一,建设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构建全员参与式教育网络。积极心理学认为,影响个体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因素很多,既包括个体先天遗传因素、后天学习经验,又包括个体主观感受和外部环境。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要综合运用多种育人因素和良好的校园环境,并将诸多育人因素形成合力。首先,高校教育管理者需要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优良的外界环境对大学生身心健康能起到有益的熏陶作用。大学生身处其中,感觉轻松愉悦,自然乐于学习和生活。其次,高校教育者应注重从自身做起,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影响力。“亲其师,信其道”,大学教师的言传身教有助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再次,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育主体应充分开展各具特色的教育活动。例如,教师应结合学科知识,开展专业领域的学习竞赛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成功体验,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勤于钻研、努力追求、奋发向上的积极品质。宿舍管理人员应当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鼓励学生爱清洁、讲文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这样,不管是外部环境的积极构建,还是教育管理人员的积极引导,都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第二,坚持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打造全覆盖式课程体系。国内积极心理学研究者孟万金和官群教授总结国内外研究结果,针对我国文化背景,制定了更加符合我国大学生实际的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分为6个维度,即认知、人际、情感、公正、节制、超越,具体包括热情、感受爱、创造力等20个特质。[1]为促进大学生更快、更有效地形成乐于学习、心境良好、交往主动、善于自控、积极进取等积极心理品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有针对性地开设不同的教育课程,打造全覆盖式积极心理品质培育课程体系。有学者认为,大学不同年级应有不同的心理品质培育的重点。一年级重点培养思维力和创造力,二年级重点培养爱的能力、感受爱的能力、思维力与领导力,三年级重点培养信念、希望和团队精神,四年级重点培养真诚、交往智慧和领导力。同时,不同的年级阶段应发展不同的控制性品质,以防该阶段的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一年级的重点为自制力、交往智慧、希望与信念,二年级为谦虚、坚持、勇敢和自制力,三年级为审慎、风趣幽默,四年级为宽容、希望信念、心灵感受。[2]不同年级开设重点不同的课程,应当是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方法。

第三,坚持德智体美相结合,形成多方合力的融合教育模式。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经历的影响更为关键。高校教育教学及学生学习生活中,各种教育影响既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也发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因此,各种教育手段应互相渗透,融为合力。首先,应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与德育相结合。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积极心理品质中诸如正直、诚实、正义、职业道德、爱的能力等都与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密不可分。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与德育相结合,相互渗透开展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其次,应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与智育相结合。在学习活动中,大学生通过个人辛勤付出,敢于迎接挑战,勇于竞争,积累自信心,提高自制力,这些特质也是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内容。另外,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还要与体育、美育相结合。大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艺术鉴赏,可以有效改善审美情趣、生活态度,锻炼其意志力,从而促进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

(二)丰富充实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内在心理资源

第一,帮助大学生构建积极的认知体系。认知是心理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对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秉持积极的解释风格,学会积极地认识自我、他人与社会,会带来更多的积极体验,更好地与周围环境相处,有利于增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学生对自我的个性品质、能力素质、身体健康、仪表外貌等生理、心理特点的评价与其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大学生心理疾病,尤其是抑郁的发生,与其自我认同程度、自我接纳程度和自我调节能力均有较高的负相关。[3]215首先,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与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缺陷与不足,充分认识自己,接纳现实自我,正确对待自己,不断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其次,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他人。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学会宽容接纳他人,正确认识和评价他人,学会与他人公平竞争、合作共赢,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他人,妥善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再次,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周围环境,以感恩的心态对待生活,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用积极的乐观主义去解释生活事件,以获得更多的积极体验,提高大学生的获得感、意义感与满足感。

第二,帮助大学生丰富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个体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决定性路径。情绪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如果合乎个体需要,就会产生积极的体验;如果不符合,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因此,要帮助大学生丰富积极的情绪体验。首先,引导大学生形成合理的需要。大学生要端正态度、形成合理的预期,不追求过高的期望,这样就会更充分地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形成良好的心境。其次,培养大学生乐观的心态,对过去学会放下,不耿耿于怀,对现在满意满足,对未来充满希望。大学生要善于关注事物的积极面,善于发现自身的积极能量,充分体验幸福感等积极情绪,培育积极稳定的心态。再次,大学生要善于积累成就感、价值感等积极体验;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小“确幸”,善于体验小幸福,善于收获小成功,善于积累并传播正能量,增强主观幸福感等积极情绪体验。

第三,帮助大学生不断提升实践能力。大学生不仅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还必须具备切实的、不断提升的实践能力,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其自信心,促进其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首先,大学生应具备较强的自主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其次,大学生要善于自我规划。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代大学生有梦想有追求,但自我控制力较弱,又易受他人暗示与影响。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规划,做好长、中、短期规划,并不断检验、及时修正规划。再次,提高大学生的执行力。执行力是计划实施过程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也是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大学生要做到知行合一,切实将计划付诸实施,并在实践中提升自己,体验成长与幸福,向人生目标不断迈进。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心理学个体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高校冬季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