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异化翻译观的特色文化用语英译研究
——以河源客家文化英译为例

2020-01-18向群飞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河源异化内涵

向群飞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学院,广东 河源 517000)

一、 研究背景

河源,别称“槎城”,为广东省地级市。河源是客家人聚居地,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客家古邑,万绿河源”的美誉。作为最早客家先民的涉足地,河源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主要包括客家饮食文化、民居建筑文化、客家风情文化等。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推动河源加快融入“一带一路”,是实现河源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路径。2017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外围湾区,河源要加快发展就需要主动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无论是融入“一带一路”,还是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都需要让世界更好更快地认识河源。基于此,对河源——这座地域特色鲜明的城市的地方特色文化用语展开英译研究有其现实的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近年来,中国文化外译理论与实践已经成为翻译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1]许多学者对地域特色文化进行了外译研究与实践,如张晓鹏、韩海鹏[2],阮红波、韦丽秋[3],田国立[4],李洋、霍雨佳[5],李英垣等[6]分别对河北民俗文化、广西民俗文化、燕赵文化、岭南文化等外译展开了研究,还有一些学者在研究中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理论,如刘建珠[7]、杨可伊[8]采用深度翻译理论(thick translation),分别对历史文化名胜和黔东南苗侗民族节日英译过程进行了研究,杨彩娜[8]通过原型—模型翻译理论来研究晋商文化的外译,汪宝荣[10]用译者姿态理论研究中华文化外译,沈琳琳[11]提出在传统服饰外译过程中要注重“文化平等对话”的文化自觉意识。这些研究呈现了我国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国家重大战略的推动作用。[12]

河源市是广东省乃至中国为数较少的纯客家族聚居地区之一,也是广东省仅次于梅州地区的第二大客家聚居区,历史久远,文化底蕴厚重,文化资源独特,拥有独树一帜的“客家古邑”文化。[13]许多学者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对客家文化英译文本进行了研究,如陈敏、万妮娜[14]从译文读者的接受性角度对赣南客家文化英译文本进行了翻译探究,提出要根据语境灵活处理语言文化差异和冲突。欧阳小燕[15]从贴近原语的角度对《客家人和客家文化》进行了翻译实践与研究,认为在地域文化类读本中,包括语法补偿、文化补偿和审美补偿等不同层面的补偿可同时发生。这些研究为特色文化翻译研究提供很好的借鉴思路。然而,对于特色文化的“特”的处理,这些研究并没有提出明确的处理思路。邢杰、甘露[16]通过关键词检索整理 6家主要中外媒体的中国特色文化词翻译,分析了常用的七种翻译策略,提出译者必须综合考量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以满足目标语读者的期望值。本文试图借鉴运用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的异化翻译观相关理论,对河源特色文化用语进行英译研究,探索异化倾向的特色文化用语翻译思路。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翻译理论发展过程中,翻译的文化转向越来越多得到关注,在巴斯奈特和勒弗菲尔的“文化转向”概念的开始,到霍恩比提出“翻译是跨文化活动”,再到勒弗菲尔明确提出“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开始探讨关注翻译过程中的各种宏观微观文化要素,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特别是,美籍意大利裔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17]在其著作《译者的隐形:翻译史论》(Translator’sInvisibility:AHistoryofTranslation)中提出异化翻译是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的一种翻译策略,是对外国语言和文化最大的尊重,是翻译的最高阶段或类型。河源特色文化用语是河源人特有的文化表达,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内涵,与其它地区文化相比,有着独特的表达形态,为最大效度地推介河源特色文化应倾向于在翻译中使用异化翻译策略。

三、异化翻译策略之一:紧扣源语,文化移植异化

虽然中外交流已经越来越通畅、越来越频繁,中国化的事物大多已经得到西方的接受,但是河源客家文化由于一直以来受历史和地理因素的影响,使得它不仅与西方文化大相径庭,和中国其它地方的地域文化相比,也颇有不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河源客家语言表达的文化在西方语言和环境中是空缺的,这就需要在处理翻译文本的时候,将原语表达中特有的文化表达移植到目标语之中,也即紧扣源语,文化移植异化。

河源客家风情文化多姿多彩,包括客家山歌、花朝戏、舞龙、舞狮、舞春牛、舞纸马、打功夫、杂技、花灯等,它们历史悠久、各具特色,其中紫金县的客家花朝戏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平县的忠信花灯被评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川县的杂技团是全国首个县级杂技团,和平县的采茶剧团有着汉剧和采茶剧相结合的戏韵。这些特色文化是河源特有的,与国内外其它地方的类似风情文化大相径庭,在处理这些文化特色表达翻译的时候,采用文化移植异化就可以有效处理。

以“客家花朝戏”的翻译为例,对比传统翻译和文化移植异化翻译:

传统翻译1 Flower play

传统翻译2 Hakka drama

文化移植异化翻译 Hakka Huachao drama

传统翻译1从字面出发,将“花朝戏”翻译为flower play,这是不明就里的死译,最终的结果,可以看作是一次误译,花朝戏肯定不是关于“花”的戏剧。

传统翻译2从原语文本的内在意义出发,实际将“花朝戏”译作了“客家戏剧”,表面看似乎没问题,细细思考,“花朝戏”不仅仅是普通的客家戏剧,它蕴含了太多河源紫金地方独特的东西。依据百度百科对“客家花朝戏”的解释,“花朝戏,为广东省客家传统戏曲剧种之一,紫金山区土生土长的地方民间戏曲。其源于紫金县乡村的“神朝”祭祀仪式,用客家语演唱,流行于广东省东部及东北部客家地区。其鲜明特点是民间音乐语言和民间文学语言的有机结合。唱腔朴素健朗,通俗易唱;唱词和道白常运用诙谐、隽永的双关语和歇后语,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表演载歌载舞,气氛热烈。为群众所喜闻乐见。2006年5月20日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①可以看出,与普通的戏剧或者歌剧相比,它有独特的艺术特性、地域特性、历史底蕴和文化特性, Hakka drama 只能看作是一次缺失文化内涵的翻译。

运用文化移植异化翻译,将“花朝”的音译“Huachao”移植到翻译文本中,从文本内涵看,事物属性、类型可以表达明了,这是一种戏剧——drama,但是它有它的地域性,主要盛行于客家地区——Hakka,而它的独特的艺术特性、历史底蕴和文化特性等其它文化信息就由Huachao drama进行诠释,让西方读者很快联想到Beijing Opera——“京剧”,结果是西方读者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独特的异域风情。这一翻译处理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也符合了“深度翻译”理论提出的翻译原则,即通过在翻译文本中添加注释信息,赋予翻译文本文化和语言环境,从而促使语言文字不能体现的内涵与译者的意图相融合。[18]

再如河源客家特色古建筑“客家围屋”的翻译。

传统翻译:walled village

文化移植异化翻译:Hakka Weilong House

传统翻译展现了河源客家围屋的部分内涵,但是文化缺失严重,会让读者自然以为客家围屋不过是由墙围起来的一堆房子而已,而客家围屋蕴含的建筑艺术特性则荡然无存。客家围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它反映了客家人团结互助、敬老尊贤、礼貌文明、知书达理的传统美德,是原始住宅风格的传承,也是古代阴阳思想的投射。②客家围屋的文化内涵是walled village体现不出来的,传统翻译译出来的只是冷冰冰的建筑而已。通过文化移植异化翻译,Hakka Weilong House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让西方读者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异域特色建筑,使其产生进一步探究客家围屋的独特性和文化性的内在动力,这无疑是促进中国特色地域文化传播的一大助力,也是让东方走向西方,让西方发现东方的一个有效途径。正如谢天振指出的:文化外译不是要去争话语权,而是要通过文化外译培育起国外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爱好,进而建立起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全面、正确的认识和了解。[19]

四、异化翻译策略之二:信息保留,文化补全异化

将一种文明或者文化传播到另一种文化中去,在文本信息或者文化内涵不对等时,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补充完整相应的文本信息和文化内涵信息,这种补全可以在翻译时呈现在文字本身,也可以加上备注进行解释说明,也即信息保留,文化补全异化。

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河源特色的美食,因为食材和味道的不同,未曾接触的西方人对这些美食是难以在生活体验上实现共鸣,因此可以说,这种食物,是河源特有的,与西方饮食区别很大,要想在交流中不产生障碍,就需要进行文化补全。

“艾粄”是传统的客家美食,“粄”为河源客家方言里各类糯米、粘米糕点的通称。“艾粄”用粘米粉、糯米粉、艾草等做成,取当季新鲜的艾叶做成新鲜绿汁液后,混入糯米团中蒸制而成。因加有艾草,有股浓郁的艾香味,有消食健胃,散寒除湿,消肿散结,平喘、镇咳、祛痰、护肝利胆的作用,人们一般在清明节期间食用。③

传统归化翻译译本:sweet green rice ball

文化补全异化翻译译本:Hakka mugwort rice ball(green and sweet)

在传统归化翻译中,只是呈现食物的基本信息,如:“艾粄”的味道、颜色、部分西方人明白的食材和形状,而忽略了这种特色美食最核心的部分,什么地方的人食用,有什么特别之处,在文化补全异化翻译译本中,进行了文化补全,食物发源地是Hakka,而食物的特色点在 mugwort。类似的翻译包括:北京烤鸭不能仅仅译为 Roasted Duck,应该补全译为Beijing Roasted Duck(heavy and greasy),否则跟在美国、欧洲烤的鸭子有什么区别昵?而西湖醋鱼若只翻译为 Sweet and Sour Fish,就只是一道普通的中国菜,显然不如补全翻译West Lake Sweet and Sour Fish 蕴含更多的内涵。文化补全异化翻译通过补全的手段使译文丰富了外围的语境因素,使得西方读者可以窥见中国特色文化的精华。[20]

五、异化翻译策略之三:内容求真,形象保留异化

在文化特色用语翻译过程中,如果原语表达与译入语表达在内涵或者接受度上有一定的相似或者可联系、可联想之处,两种不同特点的语言和文化经由翻译转化,通过相互间的转换、妥协、吸收、渗透,最终能够有机融合,达到最后能够既保留原语中的部分文化因素,又可以让译入语读者理解和接受,这种翻译处理方法即是内容求真,形象保留异化翻译。下面以河源特色自然景观“万绿湖”的翻译为例。

万绿湖是华南地区第一大湖,又名新丰江水库,是华南最大的生态旅游名胜,因四季皆绿,处处皆绿而得名。“湖”是东西方国家普遍存在的自然景观,但是每一个地方的“湖”景都一定各有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中文和英语相互妥协、渗透,保留“湖”的形象“lake”,也添加“湖”的特色“绿”—“Evergreen”或者“Wanlv”,最终可为中外都接受的翻译“Evergreen Lake ”或者 “Wanlv Lake”。

六、结语

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而翻译的难点恰恰有时并不在语言的差异,而是在文化的距离。[21]河源特色文化和英美文化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由于特殊的文化内涵,特色文化用语很难在译入语中找到恰当的对应词,或者没有理想的翻译方法。著名翻译家王佐良明确指出“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 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22]。如果译者的翻译丢失掉文化,那么翻译就会与原语言的内涵大相径庭,或者使得译语表达的意思与原语言所要表达的内涵差距太大,那么这些都不是合格的翻译。本文依据客家语言特色用语的特点,依托劳伦斯·韦努蒂的异化翻译观,尝试着提出几种河源特色文化用语英译的方法,期待在河源客家文化英译过程中,能够在最大限度地保留河源客家特色的同时,将客家文化推向世界。

注释:

①https://baike.baidu.com/item/花朝戏/3112067?fr=aladdin.

②https://baike.baidu.com/item/围龙屋/3798233?fr=aladdin.

③https://baike.baidu.com/item/艾粄.

猜你喜欢

河源异化内涵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山西岚河源省级湿地公园湿地恢复技术措施
活出精致内涵
粤赣古驿道河源段考古发掘现场及出土器物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SL流量计在特殊河段的应用——以河源水文站为例
挖掘习题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