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实践观解读

2020-01-18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唯心主义唯物主义

邓 锐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恩格斯翻阅马克思的旧笔记时发现的,总字数只有1400多,分为十一条提纲条目,每一条纲目内容都具有高度概括性,因此弥足珍贵。在1886年恩格斯发表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也指出了费尔巴哈不具有彻底性的唯物主义。实践的观点构成了《提纲》的核心议题,《提纲》第一次从根本上分析和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哲学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局限性,着重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新的世界观构建就是以实践为核心。因此,实践观点的提出具有重大意义。

一、马克思对康德、黑格尔实践观的超越

(一)康德实践观及缺陷

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他注重的是人的理性,却忽视人的感性,主张的是带有理性主义的实践观。康德把实践分为以下两种实践:第一,自然必然性的实践;第二,意志自由的实践。他更加注重后面这种实践,他认为前面这种实践活动是实践的主体获得理论知识的活动,是存在于主体主观层面的思维活动,后者可以说是一种道德实践,它是道德法则的实施过程,实践行为要按照自律原则实施才能符合真正的道德价值。康德的道德实践始终是在主体主观的范围内绕圈子,虽然突出了人的主体作用,康德的实践观仍是唯心主义层面上,没有把具有理性的主体和物质客体联系起来。和以前的哲学相比较,康德对事物的认识优越之处在于认识客体,坚持从主体出发,而非从客体本身出发。联系康德哲学,从中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渊源,马克思是在康德的理性实践观基础上实现了超越,解构了康德的理性实践观,改造成人的对象性活动。

(二)黑格尔唯心主义实践观点及缺陷

黑格尔实践观是在唯心主义立场上构建的,黑格尔所要探讨的实践,是思辨层面的、唯心的。在此之前,康德将人的实践活动归划为存在于现象界和本体界两类实践活动,割裂了实践理性和理论理性,没能把主客观联系起来。黑格尔重构了康德理性实践观遗留下来的主客观分离的问题,在黑格尔这里,可以通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来实现主客观存在的统一,构建主客观的联系。绝对精神是黑格尔哲学的核心话术,他认为世界上没有哪一样东西不是绝对精神的外在表现,他所认为的实践就是通过绝对精神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改造客观世界,但黑格尔的实践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活动,黑格尔把一切归结为抽象的思维,并将现实世界看作是绝对观念的结晶,目的是为了达到绝对精神、自我意识所构建的要求,但他忽视了只有通过现实人的实践才能推动社会改革与发展。

二、马克思实践观的再理解

(一)感性的、实践的活动是人真正的活动

马克思在第一条中不仅实现了对旧唯物主义的超越,还实现了对唯心主义的超越,提出了旧唯物主义缺点的同时也指出了唯心主义问题,批判费尔巴哈对人真正的活动的错误理解,引出自己对实践观的见解,阐述人真正的活动是需要实践的活动。

1.对旧唯物主义局限的揭示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观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1]503这里“从前的唯物主义”指的是马克思之前的唯物主义,“对象、现实、感性”则是关于世界的另一种说辞表达,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原因是在旧的唯物主义看来,人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仅仅是纯粹的物质世界,因此对现实世界的理解仅从客观实物本身出发,只看到作为人的主体与客体事物之间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忽视了作为主体的人与客观事物之间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没把人当作是实践的主体去理解世界。

2. 对唯心主义局限的揭示

“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发展了,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1]503这体现出对唯物主义的非能动性进行了否定,同时也对唯心主义的非现实性、非感性进行了否定。在马克思看来,要形成对现实世界正确的认识,无论从以下哪个角度出发都无法把握:第一,试图用纯粹的具体物质来把握现实世界;第二,试图用纯粹的思维来把握现实世界。因此,无论从旧唯物主义亦是从唯心主义出发终究难两全,难以认识到现实世界。

3.费尔巴哈对唯心主义的突破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维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1]503这句话体现了费尔巴哈试图将黑格尔置于纯理性中的实践拉回现实世界中,他所做的比旧唯物主义更前进了一步,但仅从客观方面来把握现实世界不现实,他没有认识到真理需要实践的检验,没能认识到实践的意义,因此只能对实践做出片面的理解。

4.对“人真正的活动”的正确理解

马克思指出了费尔巴哈在实践观认识上的缺失,纠正费尔巴哈错误观点——认为人真正活动的活动是理论活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自己的实践观点,阐述了“什么是人真正的活动”从文本中解读可知,人真正的活动是有能动性和现实性的对象性活动,联系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最高价值目标,全人类解放宏伟目标的实现也离不开实践,人真正的活动并不是停留在思维层面,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感性活动。

(二)马克思实践观在认识论层面的阐述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1]504在费尔巴哈的认识论中,他认为检验思维真理性的标准是感性的、直观的东西,然而没能认识到通过感性直观获得的,在人的主观头脑中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一定是可靠的,不一定是对客观事物本质性的认识,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作为一种主观映像的反映,认识有正确的认识和错误的认识之分,对对象的认识,如果只从主观出发或是从客观出发都不一定能获得准确的认识,因为主观是思维层面的;同时,客观事物也无法直接给予对其的认识是否正确的回应。

因此,马克思把实践带入了认识论中,能真正解决追求真理路上遇到的困境——人的主观与客观事物的“符合”——实现了对真理认识的飞跃。马克思认为实践是沟通思维和客观事物之间的桥梁,需要通过实践才能证明思维是否具有达到真理高度的要求,是否正确反映事物,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检验认识是否达到真理的高度,而离开了实践,通过经验等主观思维去讨论真理性问题相当于在主观思维中走迷宫、绕圈子,是没有意义的。马克思认识到实践是认识的本质,通过实践不断检验认识,使得实践将认识最终升华成为真理,由此划清了与唯心主义者的主观真理、唯物主义者的客观真理的界限,批判这两者都忽略了实践检验真理意义的缺陷。

(三)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批判

《提纲》第四条指出:“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1]505这表明了费尔巴哈认为世界二重化为虚幻的宗教、想象和现实的世界。首先厘清“异化”为何意,异化就是主体产生出来的力量反过来支配着主体,成为主体的对立面,费尔巴哈把神和宗教一类的东西当作是人自我异化的产物,认为上帝是人根据自己的观念来创造的,但人类最终受到的是由人自我异化出来的上帝的支配,因此,人类所生活的现实世界受到了宗教世界的统治。马克思认为宗教、神等虚幻的东西,只要联系它产生的社会实践状况认真地分析,就可以揭晓这些神和宗教等虚幻东西都是只有一副神秘的躯壳,在社会实践中能合理地解决这些神秘的东西。马克思认为宗教起初是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宗教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为了满足人的某些需要才产生的,成为受到生活苦难折磨的人们的精神寄托,使得苦难人民受到宗教的支配,失去了自我。费尔巴哈把宗教从天上拉回到现实中,这是他做得比较好的一方面,但他的缺点是没有对宗教的本质做深入的阐释,没有探寻出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正是被压迫人民苦难的根源,没能理解人才是创造宗教的主体,而宗教创造了人的说法是一种谬论,因此,也没有打算消灭宗教。

(四)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诱入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这包含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在一定意义上,社会生活与社会存在指的是同一层意思,这里所要表达是社会存在在本质上也是实践的,社会意识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取决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也具有能动性,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可以通过实践使意识层面的东西作用于客体,实现人的目的。在另一层面上,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源存在于社会实践中,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第一,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然而实践又是人生存的方式,因此,实践理所当然包含着所有的社会关系,社会生活中没有哪一样关系不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包括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本身关系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实践;第二,人类生活的基本领域的形成离不开实践,自然的改造、社会的改造以及人自身的改造都是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完成的;第三,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改造世界,才能把构想化为现实,社会才能够向前发展。

(五)哲学家的任务——改造世界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506这揭示了传统旧哲学只注重探讨认识世界的活动,因此是带有局限性的,以往的哲学家们试图通过纯粹思维领域的方面去把握现实世界,把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当作最终目的,没有意识到这样是不能真正认识到现实世界的。马克思哲学目的是改造世界而非仅停留在认识世界的层面上。要想不止步于认识世界的层面,需要怎么做才能改造世界呢?无论是在世界观亦是在方法论上,只有付出实践才能推动事物不断向前发展,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理论的产生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对世界的认识不是终极目标,认识只是为了世界能更好地发生改变。马克思更看重的是实践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对现实世界的改造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新的哲学形态终结了以往旧哲学中把理论与实践割裂开来的谬论。当然,这里也突出了实践的革命性,无产阶级及全人类解放的实现,需要以实践观为基础理论的指导,但是无论理论水平多么高,如果没有付出实践,是无法有任何现实性的改变,只有变革现存世界,才能有新的突破,开创新的世界,拥抱新未来。

三、实践观创立的意义

(一)对哲学的价值意义

以实践为主要议题《提纲》的出现,对唯物史观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马克思哲学基本思想形成的标志,《提纲》被称为新世界观形成的萌芽,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对唯心主义的不足之处进行揭示,继而在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实践为核心的唯物史观,为唯物主义注入新鲜血液。实践观的创立,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入,创造了哲学的另一翻风貌。实践观的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科学的指导理论,使得马克思哲学带有革命、批判性意义,成为无产阶级解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的方法论基石。

(二)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归根结底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实践性。”[3]习近平秉承马克思实践观,结合中国社会实际,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最终凝练成了一系列科学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并把实践作为检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方向标。习近平“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一直告诫着我们,实干精神必不可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四个全面”战略目标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各项工作部署的落实,宏伟蓝图变为现实,需要立足中国现实,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实践,才能推动中国长足发展。

猜你喜欢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唯心主义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实践唯物主义对传统唯物主义的终结与超越
早期斯拉夫派宗教哲学家对德国唯心主义的阐释与批判
对旧唯物主义之“旧”与新唯物主义之“新”的再思考
实践唯物主义不是方法
浅谈哲学的基本问题
实践:马克思的新哲学观
“星座”的哲学探究
浅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意义
对唯心主义要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