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目化教学法在“动画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2020-01-18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动画设计节奏动画

张 翮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学生处,安徽 合肥 235100)

动画角色表演课程在动画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是动漫设计专业中承上启下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动画师在精湛的绘画能力基础之上,如果不能很好的通过表演来设计角色的动作和表情,动画角色的塑造将会僵硬而没有生命力,动画角色表演是作为动画师必备的专业技能之一。所以,本门课程的学习是能否设计出优秀的动画角色及动作,提高影片的整体质量和艺术感染力的关键。充分体验和进行角色的动作、表情及语言的表演,是设计出优秀的动画角色的关键所在。

动画表演课程教学中,采用了项目化教学的方式。项目教学法把学生作为教学中心,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活动是互动式的。通过学习小组表演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综合运用影视表演知识,引导学生们主动学习。课堂上通过大量角色表演项目的实施,使学生表演能力得到提升,从而提高学生制作动画影片的水平,提升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1]项目化教学方式改变学生以往独立学习的局面,在动画角色表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互助、评价反馈等环节,培养学生们的团结协作能力。教学过程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职业能力和素质。

1 深入分析角色,塑造表演特征

动画表演大多借鉴喜剧影视、音乐歌舞中的表演,吸取舞蹈、杂技、哑剧等技巧来塑造形象、传达情绪、情感从而表现故事情节,其特点是善于运用灵活生动的形体动作,构思奇妙、节奏明快、动作夸张优美。这种动画表演符合人物心理的逻辑发展,具有一定得可信性或真实感。这些艺术夸张都是基于对现实生活细致的观察和精心提炼。

在本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要深入分析动画角色的性格特点,在充分熟悉文字分镜头的基础之上,对不同角色的生活环境、习惯动作、性格特征、处事方式等加以分析和设定,通过多视角的角色特征分析才可以设计出生动的角色及动作。动画角色表演可以说是运动的艺术造型语言,将抽象的文字台本阐述转化成具象的动画角色造型及角色动作特点。要求创作者具备极强的绘画表现能力与动作分解能力,同时还要具备深入分析的角色性格的能力。

动画表演艺术有着独特的审美形式和表现方法,是对现实生活中的动作进行的艺术提炼和加工,角色的肢体语言展示、表情、语调,都要选用最有艺术感染力的动画语言和熟练地表演技巧来实现。在动画影片中,角色表演的主体不再是真人演员,而是通过表演体验之后绘制完成的动画角色。动画角色的表演和真人演员一样,同样需要把角色的性格或人物特性通过表演表现出来。在影视动画中,这个过程则是通过动画导演的指挥和动画师绘制的动画角色实现的,而绘制过程必须是建立在动画角色表演基础之上的。

2 把握表演节奏,体现艺术形象

画片表演节奏的时间把握通常略快于普通影视剧作品。演员需要分析与认识角色,用专业技巧塑造人物形象和情感。影视演员需要掌握和磨练自身的外部表现以及各种技能,用以表达人物思想情感、内部心理活动,将人的艺术形象体现到银屏上。[2]在任何影视艺术中,机械的表演是没有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的。动画角色表演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们对不同类型和情境下的动画节奏有不同的设计安排。首先,要充分掌控好影片的节奏时间,让受众有足够的时间预感到事件的发生;然后再表现角色的动作本身所传达的信息;最后要表达出受众对角色动作的反应。整个表演过程中要充分了解角色动作的目的和运动规律,以及情境规定下节奏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受众的观影心理是如何反应的,这些在表演过程中都需要事先考虑和设计。动画角色表演不是简单对生活的复制,而是经过动画师艺术加工的二次创作。所以,优秀的动画表演节奏会引起观众的兴趣和关注,反之将影响受众对整体剧情的认知和解读。

动画艺术的核心是动画角色的运动,离开了的合理设计和表达就不可能制作出吸引人的动画。从动画的本质和核心来看,动画是运动的艺术。通过应用千变万化的动作来表述一切事物。节奏是形式美中最为活跃的构成要素,因其具有动感也是最为吸引人们注意的要素。在观看动画影片时,受众会随着画面的节奏和角色运动的节奏,体验趣味性和运动的感情,获得视觉审美经验。美国许多动画影片中的节奏都显得那么流畅而自然得让人目不暇接。因此,无论是动画角色的动作节奏还是影片的时间节奏设计,在动画角色表演过程中都十分重要,同时也是体现角色表演水平和叙事方式的重要手段。

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物体运动以及人物动作,都是充满节奏感的,要准确地掌握动作的节奏,绝不能脱离动作的构思和每一个关键动作。同时,动作节奏是为体现剧情,塑造人物服务的,所以在表演中处理动作节奏时,不能脱离每个镜头的剧情和人物在特定情景下的特定动作,也不能脱离具体角色的性格和身份。

3 注重角色情绪,做好动作设定

动作设计包含角色的性格定位、动作特征等,是指对动画中角色的运动状态进行设计。创作者必须根据不同角色的运动过程进行最具特征的格式设定,使每一角色的性格特征体现的淋漓尽致,力争达到最完美状态,获得最佳效果。动画创作人员不需要在真实搭建的舞台上或荧幕上表现自己,但是他们绘制的角色需要符合观众的审美趣味。这就要求动画创作者要了解如何通过表演调动和影响观众情绪。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要先试着体验角色,然后将这些生活体验和情绪感受表演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根据所学的影视表演相关知识对角色的情绪和内心活动等进行整体的把控。[3]这就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通过体验生活来感受角色的情绪和内心活动,然后再经过提炼和艺术加工之后将这种情感体验带入到创作中,直接进行角色动作及表情设定的参考。

动画在创作上,较其他艺术自由得多,但是在动画表演的过程中,这种自由不应该是无限的,它也与其他一切事物一样,要以遵循客观现实为基础,以科学为依据,它尤其表现在动画表演的过程中。例如,角色在运动时,由于空气的阻力、地心引力、地面摩擦力以及惯性、弹性等反作用力影响,人的动作形态就会发生变化。动画片就是根据科学和力学的原理,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加速度与减速度等物理现象具体运用到动画片的动作设计中去,并加以充分发挥。对自然现象科学观念加以理解与应用,来显示动画艺术特有的魅力。

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表演艺术更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艺术加工,只有把自身生活体验的情感融入到角色表演创作之中,才能通过表演的形式塑造出鲜活的角色形象,从而与观众产生情感上和审美接受的共鸣。

4加强艺术修养,提高表演能力

动画创作者必须深刻领会角色的性格特征,只有这样创造出来的角色才会有些有肉,感人至深,真实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再好的美术设定,模型或特效,没有虚拟角色的表演,也无法演绎出动人的故事。动画中角色形象的塑造成功与否决定着影片的主题表现,同时它也是动画影片创作的中心环节。

优秀的动画表演应该具备三个层次:运动规律的层次、一般表演的层次、风格表演的层次。风格的表演,就是要求表演者创造出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表演方式,这就需要表演者能够从影片整体的动画造型风格、时代背景、技术等出发,建立起具有独特韵味的动画表演语言。但是,当前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运动规律的绘制和表演的基础知识,很难进入到风格表演的层次。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不仅仅要掌握绘制运动规律和基本的角色表演能力,还应该要求学生们不断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进行相关艺术学科如:电影、文学、舞蹈、戏剧等专业知识的学习,从而全面提升动画角色表演技能。

动画表演是行动的艺术,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在一定的任务下,在一定的规定情境里,有效地组织有逻辑的、有顺序的舞台行动,养成动作想象的习惯,逐步扩张到对不同情境下的态度变化,运用形体动作适应假定任务和假定情境。动画片《大闹天宫》,孙悟空的肢体语言千变万化,这是舞台演员无法达到的效果。观众明知有这么多的假定性,却仍然被动画片千变万化的内容,精彩的情节,生动的形象,逼真的动作所感动。

中国传统美学有“随意赋形”一说,就是将诗人的审美情感投射到具体的物象与情景上,从而,通过描写具体的物象与情景,表达自己的“意”。此时的物象与情景,就成为了意境。正因为高度的假定性,动画片的创作者可以“随意附形”,即根据自己的想象,根据角色、事物的情绪,随意设计造型。艺术的假定性给观众一个巨大的想象的空间。[4]换句话说,因为动作的假定性,观众在观赏的过程中,可以自由调动自身的审美心理储备,依据观众自身的个性进行千变万化的填充与附会。从而把一个简单的角色造型,进行了个性化地千奇百态地再生。动画的中心是角色的表演,角色塑造是动画中很关键的任务。动画创作者根据对角色的理解,对角色进行再创造,赋予这个角色以自己的理解,从而为观众再现了一个全新的角色。

总之,动画是运用其独有的表现力将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动作表现出来,一直将社会生活中的平凡故事叙述得有声有色、引人入胜、趣味盎然。表演能力是一个优秀动画师必备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因此,一名优秀的动画师必定是非常优秀的幕后演员。动画角色表演课程通过项目化表演的带动,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更有角色的代入感和表现欲望,动画角色表演过程更多时候是需要对手戏和群体表演才能完成的,学生们在通过表演中的合作完成角色的塑造和情境的再现,从而加强了团队合作意识,使后续的角色分镜头绘制环节更有据可依,影片的角色动作和表情的设计更加真实和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猜你喜欢

动画设计节奏动画
Clifford hits the big screen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我的动画梦
轻快漫舞
二维动画场景色彩研究与应用
中专“Flash动画设计”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广西动画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