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就业能力培养

2020-01-18田文海周晓梅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毕业生院校职业

谢 军,田文海,周晓梅

(1.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机关党总支,安徽 淮北 235000;2.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工作处,安徽 淮北 235000;3.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工艺美术系,安徽 淮北 235000)

招生与就业事关学校发展大计,尤其当前高考生源不断萎缩而本科院校不断扩招的情况下,留给高职院校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少。近年来,一些地方高职院校出现因生员严重不足面临关停的严峻情况。因此,高职院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要生存和发展,必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尤其要加强毕业生就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的培养。考生在选择高职院校的时候,重要的参考因素就是就业,也就是完成三年的专科学习,能否找到一份稳定而体面的工作,能否拿到一份让人羡慕的薪水。就业情况对于高职院校的招生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当前,不论是高职院校本身,还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就业率都非常重视。每年的毕业季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都要求及时把学生的就业信息录入到省教育厅或教育部的就业系统中,从而能及时了解大学生就业动态信息,便于直观掌握各项就业数据,进行纵向或横向对比,并根据各专业的就业情况,从宏观层面优化专业结构。

1 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1.1 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

和本科毕业生相比,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处于明显劣势。从就业市场需求来看,尤其是在大城市的大型招聘会,很多企业招聘岗位的最低要求是本科毕业,而有些企业还要求必须是985或211工程院校的本科毕业,这使得高职毕业生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有些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毕业前梦想到大城市,尤其是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去大显身手,成就一番事业,结果事与愿违。有些毕业生选择在家乡小城市就业,认为只要自己努力,应该可以成就一番事业。然而,当他们去找工作时才发现,即使是三线城市、四线城市,甚至是小县城,有些岗位竟然也能碰到本科生、硕士生、甚至是博士生和他们竞争,高职毕业生胜出的机率微乎其微。所以,现实情况是高职毕业生想要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非常不易。

1.2 专业不对口

高职院校通常实行2+1模式,在校学习两年,最后一年顶岗实习。早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有些学生已经开始转行。其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因为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学习兴趣发生了转移,有的是因为当时高考填写志愿时因专业服从被录取到当前并非自己所喜欢的专业,因此,通过其他途径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因此在就业时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当然,也有一些学生可能因为某个专业就业情况不好不得不转行做其他工作,也有可能是因为家庭或社会关系的原因而转行。

1.3 就业心理障碍

每年就业季一些毕业生往往在就业地域的选择,就业还是升学等问题上犹豫、彷徨,下不了决心,做不了决定,进而产生焦虑情绪,最后发展成为焦虑性神经症或焦虑症。如:有个学生毕业时想去深圳发展见识世面,但又担心离家太远想家时回家不易,也担心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不足以在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立足,最后取舍不定出现焦虑、寝食难安、学习障碍等症状。也会有个别学生对于在找工作是听从父母安排还是按自己意愿去大展宏图而犹豫彷徨,也有学生因为和男(女)朋友在就业选择上达不成一致而不知所措。这些现象给学生带来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不良影响,如果不能及时疏导与排解,也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2 影响就业原因

2.1 缺乏对自己正确认知与定位

许多高职毕业生缺乏自我认知,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没有客观的认识。从高考录取的情况看,高职院校的录取通常都是在本科录取之后进行,也就是说能够达到本科线的学生很少选择高职,而高职院校所录取的学生基本上是经过一年或几年的高中复读很难考上本科院校不得已所做出的选择。高职院校录取门槛较低,尤其是近几年分类招生考试的实施,对考生的分数要求更低,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在基础知识的储备上,高职学生起点就低。进入大学之后,本来就没有养成良好生活、学习习惯,学习更加不努力,就业时与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差距更大。

2.2 专业知识掌握不足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在进校时普遍存在基础知识储备不足,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些困难,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得不通过多次补考才能勉强毕业。对于这样的毕业生来说,专业知识不足,就业找工作时就容易缺乏自信。

2.3 缺乏生涯规划

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就业、创业课,但是真正受过专业教育、班科出身的专业课老师并不多,能够做生涯规划或职业规划指导的老师严重不足,因此毕业生很少做过详细认真的生涯规划或职业规划,这也是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2.4 社会支持系统不足

高职院校师资和人才储备、专业生涯规划师和职业规划指导师数量不足,心理咨询师数量也通常达不到要求,当毕业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遇到困惑时不能及时得到心理疏导,缺乏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这也增加了就业难度。

3 就业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

3.1 找准定位,合理设置课程,做到“教、学、做”合一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提升就业能力过程中其他教学方式无法替代的。课程设置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工作岗位职业能力为基础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始终保持专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用人单位对工作需求的高度契合。在实施和组织课堂教学时,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不同教学阶段安排与之对应的实践教学,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加强。应充分考虑学生知识增长的客观规律,在强调应有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加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大实操性、演示性教学的比重,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实习实训和工作现场观摩的机会。强化工学结合,根据专业特点的不同与企业合作,聘请相关专业技师走进课堂进行实用性教学。定期举办各类实用性技能大赛,以赛促技、以赛促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3.2 以就业为导向,实行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效对接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专业设置以市场为导向,培养的人才可以从事某一类工作或某一种专门职业。要将劣势向优势转化,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必须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做到一人多能、跨专业考核,奠定今后的就业基础,提升就业能力。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全面推行,有助于高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必须按照要求反复练习、认真操作,达到熟能生巧,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职业资格认证,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在获得职业资格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提升了就业的竞争力。

3.3 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提升创业技能和自主创业能力

创业教育是以开发和提升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开创性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创业教育应是高职院校必开课程,只有加强创业教育,才能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帮助他们抓住创业机会和条件,对毕业生自主创业起到助力作用。在创业过程中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还能为社会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和机会。所以,应当支持具备相应条件和能力的毕业生自主创业,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要使创业意识取得实效,必须做到创业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和在校期间的创业知识教育有效结合。从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入手,将活动课程和创业实践紧密结合,以此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并通过营造创业文化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为此,一是加强专业课程和其他相关课程的紧密结合,在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与创业所需的相关课程;二是适当增加选修课,让学生从选修课中寻找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三是从社会需要的实际出发不断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其从被动的知识积累走向发现和创造知识,引导学生勇于冒险、开拓进取和敢于创新。

3.4 做好毕业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助其端正就业心态

刚步入社会的青年学生,受自身身心特点和生活阅历的影响,在就业过程中心态往往不够稳定,自我定位时常不够准确,对物质回报的期望值过高,现实与理想往往产生不对等,极易造成心理落差,这就对他们的职业思维产生了极大干扰。学校应加强毕业生的心理引导,帮助学生端正择业心态,懂得职业生涯中除物质回报以外还要获取其它正面有价值的东西,使毕业生脚踏实地地投入到就业岗位中去。

猜你喜欢

毕业生院校职业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伤心的毕业生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