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健康服务助力国民幸福指数提升研究

2020-01-18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国民幸福感心理健康

黄 铭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 文法与教育学院,安徽 合肥230003)

幸福是人类生活状况的最高境界,追求幸福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党的初心使命之一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幸福指数作为衡量幸福程度的一个主观指标数值,既是反映个体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也是体现社会和谐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来,各级政府施政方向从“唯GDP是从”转向注重国民的“幸福指数”,从偏重经济发展速度到关切国民享受发展成果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中国”的价值取向已然呈现。然而,关于幸福概念的界定、幸福感的内涵以及幸福指数如何测量等,目前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答案。众所周知,幸福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是精神世界的富庶。当今中国,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国民幸福指数提升;相反,其对国民幸福提升的作用正在逐步减弱[1]。而心理健康对幸福感的影响却越来越显著,通过心理健康服务提升国民幸福指数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一、心理健康对幸福指数的意义

作为一种主观感受,幸福感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作为衡量幸福感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幸福指数不仅是反映个体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同时也是体现社会和谐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心理健康对幸福指数虽然并非决定因素,却能发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一)心理健康水平与幸福指数呈正相关

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其主观幸福感越强,幸福指数越高。因此,保持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幸福指数提升的重要前提。唐莉等在对大学新生的幸福感研究中发现,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不同,他们的总体幸福感也存在明显差异,主观幸福感通常会随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而增强。他们的研究还得出结论,抑郁因子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预测变量[2]。学者通过对幼儿教师[3]、在岗农民工[4]、高中学生[5]、老人[6]、贫困大学生[7]以及残疾人等不同群体的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结论。

(二)心理健康往往比身体健康更重要

就幸福指数而言,心理健康所占权重通常超过身体健康。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莱亚德认为,抑郁对幸福感的影响程度要远远大于咽痛和糖尿病等身体疾病[8]。而陈咏媛等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听力障碍中学生与正常中学生的总体幸福感并不存在显著差异[9]。邓敏通过对CGSS2015年度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心理健康水平对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远高于身体健康水平所带来的影响[10]。兰继军等在研究中发现,残疾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而且,相比残疾人的生理缺陷,他们对待残疾的态度对幸福感的影响更大,利导思维、正向认知对残疾人的幸福感会产生极大推动作用[11]。中国的张海迪身体高位截瘫、美国作家海伦·凯勒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他们虽然生理上存在缺陷,但性格开朗、积极乐观,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经受住各种艰难挫折的考验,和常人一样为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自己生活得幸福快乐,幸福指数依然很高。

(三)心理健康服务能够显著提高人的幸福感

这一结论在国内外大量实证研究中被证实。吴霞丽针对大学新生的研究发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对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12];王江洋针对高年级孤儿小学生进行积极心理教育干预[13]、Machado Leonardo等通过对医学院学生进行基于积极心理学技术的情绪训练[14]以及Claudia Trudel-Fitzgerald等对4 266人进行积极心理学干预[15],结果均显示,积极心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抑郁,提升幸福感。一项对51个积极心理干预措施与4 266名个体进行干预的元分析,也证明了幸福感显著增加[16]。

二、心理健康在幸福感测量指标体系里的表现

虽然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但从事社会学、心理学等研究领域的学者认为,幸福感是可以被测量的。刘蕾等对国内外幸福感测量工具进行文献检索、评估,并对其所测维度进行内容分析,发现涉及人际范畴的积极关系、涉及身体和情感范畴的身心状况和涉及认知范畴的生活满意等指标在现有各类测量工具中出现频次最多,说明这三项指标对幸福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17]。这一结果和苗元江[18]、邢占军[19]的观点和研究结论基本吻合。笔者仔细考量,在这三项指标体系里,心理健康因素都居于基础地位,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一)积极人际关系是以心理健康为前提的

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且乐于与他人交往,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20](P1395)。心理不健康,人际关系不和谐,难以适应社会环境;缺乏良好人际关系、社会适应能力差的人常常会感到压抑、紧张、孤独和寂寞,其幸福感自然会大大降低。哈佛大学开展一项名为“格兰特幸福公式”的研究[21],通过对724名男性进行70多年的追踪调查研究,最终得出结论,相较于财富、名声、成功等,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平和的心态以及爱的力量,能够让我们更健康、更幸福。因此,积极关系是需要以心理健康为前提条件的,个体需要具有正常的社会交往能力,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尊重别人和被别人尊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对外在环境变化能够主动进行调适,达到自我心理和谐及与外界环境的和谐。

(二)良好身心状况指标中心理健康是重要组成部分

测量身心状况里的“心”,实际就是指心理健康状况,需要个体具有良好的心态,即理性平和、积极乐观的心态,情绪反应适度。情绪稳定、无长期焦虑,少心理冲突是心理健康 的重要 标志[20](P1395),更是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常生活中,个体心理主要是通过抑郁、人际关系差、焦虑等因子对幸福感发生消极影响,特别是抑郁因子在其中起着核心作用。抑郁又被称作“情感低落”“病理性抑郁心境”[22](P940),它是情感障碍的一种,抑郁分值高,获得性或反应性降低,会导致情绪低落、对事物丧失兴趣、不愿和人社交、感受不到快乐,会导致幸福感明显降低。而情绪平静、感觉喜乐和心中有爱的人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与希望,幸福感会明显提升。日本医学博士春山茂雄从生理学的角度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心情愉悦时,大脑会分泌“脑内吗啡”,这是一种对身体极为有益的化学物质,它们有类似于吗啡的效果,却不会产生吗啡的副作用;它们能促进免疫细胞增长,从而达到防御疾病、提升幸福感的功效[23](P15)。

(三)生活满意度是以心理健康为基础的

只有心理健康才会对生活环境有适当的认识,才会在此认识的基础上产生一定的生活满意度。众所周知,生存状况和生活质量固然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为基础,但是,正确认知则更直接影响生活满意度。而没有心理健康就没有正确认知,没有正确认知就没有生活满意度。生活中常常碰到一类人不懂得珍惜已经拥有的一切,“身在福中不知福”。但仔细追究起来,首先是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对自我和外界环境做出不当或者错误的判断和评价,如先入为主、偏见、误解等,从而导致生活满意度降低,幸福指数失真。因此,在生活满意度的测量指标里,心理健康居于基础地位。

三、通过心理健康服务提升幸福指数的现实途径

心理健康与幸福指数密切相关,幸福指数指标体系里心理健康因素占据重要地位。因此,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等一系列心理健康服务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进一步提升国民幸福指数就变得完全有可能,而且十分有必要。根据目前我国由心理问题引发幸福感降低的状况,笔者认为,至少应该在以下三方面做出努力。

(一)系统谋划,注重实施全民健“心”工程

在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同时,要倡导实施全民健“心”工程,提供优质的心理资源和服务,切实优化国民心理素质,维护和提高国民心理健康水平,为提升幸福指数奠定良好社会心理基础和必要的专业技术服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层面要求“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在一次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亲善友爱的社会心态。”201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发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了促进国民心理健康的行动措施。由此看来,心理健康服务已经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各级地方政府、社会各行业各部门以及各社会成员,都应该高度重视起来,积极参与到行动中去。从政府和社会层面,要加快推进心理健康服务的制度化建设进程;建立健全心理治疗机构和社区康复机构;要建立完善社会心理支持、心理预警机制,促进心理援助、心理干预规范化、专业化运行;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以及精神科治疗等工作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化解不良情绪,平衡社会心态,提高幸福指数;从个人和家庭层面,要培养心理健康习惯,自觉加强心理素质训练、优秀意志品质培育与心理健康维护。

(二)统筹推进,注重与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

要把心理健康服务与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提高国民心理免疫力和精神正能量,为幸福指数提升奠定社会思想基础。一般来说,心理问题的出现,追根求源,往往都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出现了问题,科学先进的世界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正确的价值观能为心理健康发展导航;而错误的“三观”常常严重影响个体对主客观世界的正确认知、评价和自身的行为方式、方向,由此产生的各种情绪困扰极易导致心理问题出现。因此,结合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心理问题。一方面,通过组织民众参与丰富生动的道德实践活动,磨练意志,砥砺品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加强道德教化和舆论引导,培养民众正向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和健康水平,提升幸福指数。

(三)重心下移,注重发挥基层单位的基础作用

城乡、社区是社会组织的最基层单位。有研究表明,近些年来,基层单位对心理健康服务有着较为强烈的需求[24]。心理健康服务必须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政府要主动转变观念,切实增强服务职能,注重加强与城乡、社区等基层组织的良性互动,大力倡导扶持基层单位组建以居民、志愿者为主力的心理健康队伍,经常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基础知识普及活动,为群众提供及时的心理援助。此外,通过重视加强城乡、社区医院建设,设立心理门诊、开通心理热线,配齐配强具有医学背景的心理咨询师,负责心理疾病的预防、早期诊断以及心理危机干预、心理疾病康复等项工作;同时,建立基层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发挥心理健康服务宣传引导作用,不断提升心理健康知识知晓度,为国民良好心理素养养成、幸福指数提升奠定坚实的社会组织基础。

“如果我们要问‘人类主要关心的是什么’,我们应该能听到一种答案:‘幸福’。”[25]持续提升幸福感是每个国民的迫切需要,更是党和政府的责任和使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国民需求逐步趋向多元化、多样化,层次越来越高、内容越来越复杂,这也决定了提高国民幸福指数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巨的工程。当下的中国,国民对心理健康问题认知率仍较低[26],对心理健康与公众幸福感、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重视不够,因此,在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提升国民幸福指数,就显得尤为迫切,而且不失为一个切实可行的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国民幸福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一直难忘
高地
"国民健康监测"专栏导读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