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底线思维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中的运用探析

2020-01-18王野飞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底线防控思维

王野飞

(安徽中医药大学 医药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230012)

当今社会是典型的风险社会,诸多领域存在风险隐患,各类矛盾冲突不断爆发。我国经济社会要保持平稳可持续高质量地发展,一个相对安全稳定的局面是基本前提。习近平强调,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1]。因此,必须正确理解把握并在重大风险防控工作中运用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一、底线思维概述

(一)概念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底线思维能力,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能力。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结果,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提高底线思维能力,就是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宁可把形势想的复杂一点,把挑战看的更严重一些,做好应付最坏局面的准备[2](P288)。底线思维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个重要战略策略,也是一门很紧要的领导艺术[3](P334)。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强化忧患意识,善于运用底线思维去处理问题。

底线思维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内容。第一,居安思危。强化忧患意识,勤思多想,看问题、干工作必须做最坏的打算,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第二,有备无患、遇事不慌。提前做好应付最坏局面的充足准备,一旦遇到重大事情,因为准备充分,就不会惊慌失措。第三,牢牢把握主动权。心里有底,就能沉着应对;超前布局,就能掌握战略主动,不会疲于被动应付。第四,努力争取最好结果。底线是边界,是红线,要坚守不破。但底线不是目标,守住底线是前提,在此基础上,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底线思维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饱含未雨绸缪的危机意识。它的生成有着厚重的文化渊源、鲜明的时代背景和深刻的理论基础。

(二)文化渊源

1.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饱含忧患意识。商周时期的“敬天保民”思想,是我国最早的风险文化表现,体现了对未来不确定性所带来风险的焦虑[4]。《周易》中的“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意思是思考将来可能出现的祸害,提前做好预防。孔子对“礼崩乐坏”表现出担心和忧虑。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达到生死存亡、国家兴衰的高度。刘邦在所作《大风歌》中流露出对统治国家深深的忧虑。李世民深沉的忧患意识是开启“贞观之治”的思想根基。中华民族志士仁人所倡导并践行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等都充满着忧国忧民的思想意识。

超前思维和责任意识也蕴藏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中庸》的“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强调了超前思维的重要性。《贞观政要》记载的“备豫不虞,为国常道”的劝谏,既体现了超前思维,也包含着责任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是中华民族志士仁人强烈责任意识的生动展现。

底线思维是对事物发展潜在可能性的一种超前认识,本身是一种预见、预判的战略思维[5]。要求从坏处准备,有备无患,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超前思维和责任担当。

2.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强烈的担当意识、积极的进取品格和顽强的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执政文化。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难之际,自成立之时就饱含忧国忧民的危机意识,以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己任,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在建党之初即面临被扼杀在摇篮里的危险,正是因为敢于直面困难,勇于斗争,积极进取,中国共产党才能够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底线思维要求立足底线,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是高度自觉的忧患意识和担当使命、积极进取、顽强斗争的精神品格在思想理念上的具体体现。

底线思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和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的继承发展。

(三)时代背景

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和各种风险挑战。德国著名学者贝克指出,生态、金融、军事、恐怖分子、生化和信息等方面的各种风险在当今世界里以一种压倒性的方式存在着;中国“压缩的现代化”(compressed modernization)既加强了风险的生产,又没有给风险的制度化预期和管理留下时间[6]。

1.国际环境。总体来看,和平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合作共赢依然是世界潮流。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深入发展,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等日益严重。国际地缘政治风险升级,地区冲突不断。一些国家难以适应我国的快速崛起。美国政府千方百计阻碍我国发展,采取对华遏制战略并不断升级。我国面对的阻力日益增大、承受的压力不断增强、面临的风险持续增多。

2.国内情况。改革进入深水区,开放迈向新征程,发展呈现新常态。我国社会正处于深刻转型的特殊时期。一些长期面临的矛盾、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又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不确定性风险明显增多。呈现出国际风险与国内风险同在、显性风险与隐性风险共存、一般风险与重大风险交织的状态。各种风险源、风险点相互影响,错综复杂。

3.党的建设。新时代,党面对的矛盾和问题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有了更高要求。党面临着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也面临着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与消极腐败危险。这些考验和危险长期存在、非常复杂。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缺失,部分人毫无底线地追求各种利益。党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国际国内形势严峻复杂,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时代是思想之母,底线思维正是在如此复杂多变的历史时期形成和发展的。

(四)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底线思维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底线思维强调的立足最坏情况争取最好结果,就是要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事物施加积极影响,促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变化。对立统一规律指出,事物都是在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中不断发展变化的,必须基于此来辩证看待事物发展和世界变化。底线思维要求把握事物的最好与最坏两种情况,从事物发展规律中预见最坏结局,积极防范,努力争取最好结果。质量互变规律认为,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形态,量变积累到一定时候,超过了限度,事物就会发生质的改变。底线思维强调要坚守这个界限,同时也指出了高线,明确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守住底线的前提下,积极主动作为,力争高线。要求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强调从“坏处”的外在联系探寻争取“最好”的内在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接受实践的检验。底线思维是基于我国现实国情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生成的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并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底线思维的重要目的是要求党员干部尤其是“关键少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牢守人民这一根本底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

二、底线思维对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的方法论指导

重大风险具有系统性、整体性、颠覆性破坏能力及影响,是威胁到最核心、最重大、最关键利益的风险[7]。重大风险的防范化解工作,就是力求将风险消除于未然,将危机化解于无形。需要思想上高度重视,认真准备,冷静从容地开展工作。底线思维是科学方法论,强调思想上做好准备,遇事就不会慌,在工作实践中就能牢牢把握主动权。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习近平指出,“各种风险我们都要防控,但重点要防控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性风险,这是我一直强调底线思维的根本含义。”[3](P334)可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底线思维的重要功能。底线思维能够在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供指导。

首先,底线思维能够促使风险防控主体增强忧患意识,真正认识到“预”的重要性,明晰防与不防的两种不同结果,形成强烈的防范意愿,真心诚意去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做好充分准备,在“防”上面多下功夫,从而达到“化”的目的。

其次,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中,坚持底线思维,就善于发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弄清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之间的矛盾关系,把握矛盾转化的规律,积极主动作为,促进不利因素向有利因素转变,防止有利因素转化为不利因素。做到把握分寸、掌握好度,守住底线,防止事物发生质的变化。运用底线思维,细致观察事物,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强化隐患排查,及时发现和识别风险并进行分析研判,就会使风险防控计划方案更加缜密、更为可行。提前预料可能的最坏结果,若真的出现时,因已有心理准备,就能大大提高人们的承受能力,从而降低风险对社会的冲击,有助于维护安全稳定的社会状态。

三、底线思维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中的运用原则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本质要求是增强危机意识,敏锐察觉隐患,准确判断并化解风险。底线思维是防范风险、化解危机最根本的方法论。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中坚持和运用底线思维,就是要增强谨慎之心,坚守底线,使底线思维在重大风险防控矛盾双方的斗争与统一中具体化和实效化。

(一)坚持精准宣传,促进实践运用与正确理解相一致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总是在一定的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底线思维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思想行动指南。实践运用性是其基本属性和重要功能。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中运用底线思维必须坚持实践运用和正确理解的一致性。正确理解、全面把握底线思维之基本要义,是运用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前提和基础。但是,不论是理论学习还是工作实践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底线思维的误解误用甚至乱用的现象,原因在于对底线思维的理解不准确、不全面。有人认为守底线就是不犯错误、不捅娄子,进而信奉宁可不做事也不能惹事、出事;有人以为守底线就是看好摊子、守住地盘,不要冒风险、找麻烦;还有人把守底线看作是只扫自家门前雪、种好自己一亩三分地,虽然“世界那么大”,但是和我没关系;等等[8]。底线思维成了他们不作为、乱作为的借口和理由。因此,必须准确全面地宣传底线思维,使从事重大风险防控工作的领导干部、普通职员真正理解把握底线思维,有效运用底线思维。

(二)坚持思想引领,实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

思想价值引领是完善制度和优化顶层设计的根基,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引领方向、凝聚共识、动员力量、优化协同的重要功能[9]。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根本任务是及早发现隐患并科学识别,充分准备,有效化解风险危机。这就需要坚持底线思维的思想引领,实现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实现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合目的性就是要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有效地控制风险,减轻其对社会安全稳定的冲击和对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影响。实现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合规律性就是要根据隐患、风险、危机内在的本质必然联系进行风险防控,使其符合实际,取得积极成效。要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就需要掌握并运用适宜的方法论,科学进行风险的定性定量分析,研判风险可能造成的危害,研究风险控制模型及对策,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的危害。因此,必须坚持以底线思维为引领,将其深深融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顶层设计、制度完善、具体工作等方面,按照客观规律科学合理地进行风险管控,实现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有机统一。

(三)坚持人民至上,达成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融合

价值理性是以人为中心的理性,以人为目的,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工具理性注重的是实用性,针对确定的目标,核算成本收益,寻找最优之手段。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时,一方面要重视方法策略的合规性与合理性,从实践出发,按照风险危机演变规律,努力找寻防控重大风险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路径;另一方面则需要这种方法体系能够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取向,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具体利益和根本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合理匹配多维价值。运用底线思维防控重大风险,必须牢牢守住底线,有效防范化解会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风险危机。这就规定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主体选取和运用的工作方式方法,既能够有效防控风险,又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符合社会共同利益,达成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统一。

四、运用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基本路径

坚持党的领导是最根本的政治底线,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坚强保障。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持续完善党的领导,加强党在重大风险防控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指挥组织广大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在此前提下,运用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必须遵循以下基本路径。

(一)强化主体忧患意识,增强风险防控自觉

主体强烈的忧患意识有利于及时发现隐患,有效防控风险,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基础和保证。在重大风险防控工作中,领导干部尤其是“关键少数”必须牢固树立防微杜渐的危机意识,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思想自觉。

各级党委(组)、政府必须着力强化风险意识,促使领导干部、各个部门时刻绷紧重大风险防控这根弦,保持敏感度,提升洞察力,增强预见性,构筑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思想防线。组织开展领导干部底线思维的培训学习,强化他们的大局观念,促使其充分认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中坚持底线思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增强他们的法治意识,督促他们坚守依法履职的底线,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要整合多种资源,运用QQ、微信、抖音等,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教模式。利用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把底线思维的宣传贯穿到日常工作生活中。注重联系实际,分析解读一些典型案例,使领导干部真正学懂弄通底线思维。将底线思维能力、风险意识、重大风险防控等纳入领导干部考核体系,作为他们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合理设计考核标准,把体现底线思维、运用底线思维的要素设置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指标。对风险防控进行绩效考核,实行重大风险防控一票否决。以考核机制为引导,倒逼领导干部增强危机意识、风险防控意识,促进底线思维在重大风险防控中的运用。

(二)运用多种方法策略,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承认并强调中介之于主体认识和改造客体的重要作用。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实践中应该充分运用多种方法策略,利用各种资源,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当今社会的风险,其隐蔽性、复杂性、关联性、危害性等远超传统社会,更加难以把握。传统的风险管理方法已经难以适应时代需要,必须利用各种资源,运用适宜的方法技术,排查隐患、堵塞漏洞、研判趋势、制定方案、强化监管。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强防控重点领域的重大风险,认真排查、找寻风险点,设定临界线,动态监测,科学研判,全面防控。研究制定应对重大风险的预案,设计重大风险情景模拟,以情景构建为基础,加强重大突发危机事件的模拟演练,以检验管理水平和防控能力。在此基础上补短板、堵漏洞、强管理,完善防控预案,提高重大风险应急处置能力,为有效化解不期而至的重大风险做好充分准备。

(三)构建风险治理体系,完善风险防控机制

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构建风险治理体系,完善风险防控机制,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供根本保障。

“政府与第三方的合作治理是高招、是上策、是体现人类智慧的最佳选择。”[10]要构建党委(组)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制度保障的全方位、一体化的风险治理体系。政府要主导设立跨部门的风险防控组织机构,推动社会组织、企业、社区、居民等协同参与风险防控。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大量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主动捐款,无偿提供口罩、防护服、呼吸机、消毒液等防疫物质。无数志愿者参与其中,成立志愿者服务队,协助医务工作者进行体温测量、维护秩序、人员登记等。这大大减轻了政府及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压力,提高了疫情防控成效。

运用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需要制度规范和政策保障,通过制度化措施将底线思维融入到具有强制力的政策制度中,这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有力保证。例如,将隐患排查、风险监测、危机预警、决策应对、监督管理等风险防控的具体方法措施明确细化,在相关制度中予以严格规定,要求在实践中常态化遵守执行。习近平指出,要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健全风险研判机制、决策风险评估机制、风险防控协同机制、风险防控责任机制。在重大风险防控中,要开展动态监测,提高实时预警能力,充分利用专业机构、专业人员进行科学研判,力争把风险化解在源头。多主体参与决策风险评估,既要评估风险等级,也要评估决策方案对风险链的影响。推动多个主体和多方力量参与风险防控,协调各方利益,建设风险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施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的风险信息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流。建立健全职责清晰、失责必究的重大风险防控责任制度,为切实运用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供强力保障。

猜你喜欢

底线防控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坚决守住廉洁底线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真相与底线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