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野考古发掘中文物保护技术要点分析

2020-01-18徐威夏邑县博物馆

环球市场 2020年12期
关键词:考古田野文物

徐威 夏邑县博物馆

一、田野考古的概况

田野考古学由来已久,古时候的考古主要集中在地面部分,按照绘制的地图,对地面上的遗迹和遗物进行考察。在不熟悉地形和具体位置的情况下,需要根据实际的调查结果进行地图的绘制,作为考古的一部分进行记录和备档。随着时间的推移,发掘成为考古的一项重要内容,调查的对象逐渐增多,调查的范围不断扩大,在发掘的过程中,通过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发掘技术取得了不断完善,为后期的发掘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技术的进步下,各种自然科学技术被采用的越来越多,在对文物进行发掘的时候,可以对文物的特点了解得更加全面,同时文物保护技术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发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取得了非常明显的进步,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发掘实践进行结合,获得更多遗迹、遗物的线索。在综合各种条件的基础上,不断克服田野发掘工作中的障碍,使用物理探测、化学探测、遥感等科学技术,对地下有了更深的了解,促进考古发掘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二、田野考古发掘中文物保护技术

(一)防护技术

在发掘文物的过程中,对文物进行保护需要以预防为主,使文物的完整性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在此基础上,对文物的种类及性能进行分析,对于不可移动的文物,需要进行防潮、防漏、防火、防雷、防震等保护措施,同时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技术,使文物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持自身的原有样子。对于发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文物的种类,也可以采取防虫害和防鸟害等方式,将工程技术与化学技术相结合。对于土层中的文物,在地质演变的过程中,土壤中的化学物质会对一些文物造成一定的污染,使文物在保存过程中出现腐蚀或变质现象,对文物的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探测土质的基础上,找到污染源,对污染物进行清除,在国家规定标准范围内,降低和土壤污染程度的同时,对新的污染源进行控制,使文物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对于一些可以移动的文物,需要在发掘之后,对博物馆的空气质量和整体环境进行检测,采取防潮、防震、防霉等防护措施,使不同地层内的不同程度在博物馆能够得到针对性的防护,避免与空气产生一定的物化反映,影响文物的使用寿命,比如,青铜器的防腐化、丝绸纸张的防霉化、人物雕像的防老化等,可以采取此种措施进行防护。

(二)修复技术

对于一些发掘的文物,在防护措施起不到明显效果时,需要进行科学修复,使文物能够得到更加完整有效的保护。在修复的过程中,需要按照能小修不大修、能局部拆落不全部拆落的原则,在减少文物破坏的基础上,使文物的原始构件和整体性能能够得到维持和保留,尽量还原文物的原始面貌,增强文物的经济效益和文化价值。在发掘中,如果文物中带有瓦兽件、木雕、砖雕、石雕等艺术构件,需要保持谨慎的态度,尽量不更或者少更换,减少修补的面积和大小范围。在修复可移动文物的时候,可以将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进行完美结合,针对文物的破损程度和表面的材质种类,灵活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方式,使文物的防护能够更具科学性和严密性。比如,在铜器出现锈蚀现象的时候,可以在利用机械的基础上,采用电解质方法进行去除,使锈蚀部分的光滑性和整洁性能够得到增强;在竹木漆器出现脱水现象的时候,可以采用自然干燥法或者高分子材料渗透聚合法,使化学物质能够散发出一定的水分,增加器具的水分;对于一些丝网绢帛,在进行杀菌的时候,可以采用熏蒸法,使其能够干净整洁;当陶瓷器出现断裂现象时,可以用虫胶或环氧树脂等高分子材料粘接。在文物修复的过程中,需要对文物的历史价值和整体性能进行考量,包括文物的颜色、大小、形状、规格、种类等,使新材料新工艺在使用时,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在保护文物的同时,延长文物的使用寿命。

(三)考古发掘现场出土文物的提取

田野考古发掘工作中,岀土遗址复杂性较强,在地下埋藏环境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下,文物的保存状况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在田野考古发掘的时候,对于遗物遗址,必须提前了解保护的步骤,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操作,应坚持文物性能最大化的原则,自觉遵守文化保护现场以及国家相关部分规定的各项规范,自觉践行相关的细则,保证文物提取工作的科学顺利进行。对现场的实际情况全面了解之后,开始文物提取工作,由于是现场提取,文物的体积和重量不同,因此,需要采取机械加人工的方式。在文物边角部分施加一定的作用力,详细鉴别出文物的质地和强度等,应注意尽量不破坏文物,保持其完整性,保证文物提取的安全性与规范性。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出土文物腐蚀严重,应在加固后进行处理。

(四)现场出土文物的保护技术

1.湿度控制

湿度的控制主要以含水率为依据,应对文物的性质进行全面了解。如果含水率在95%以上,可以采取清水浸泡的方式,反之,如果含水率小于95%,可以结合周围的环境情况,采取相应的密封措施,对文物进行有效密封,避免与外界直接接触,降低外界环境对文物的损害。同时,可以使用硅胶干燥剂,喷洒到文物表面,防止出现腐蚀现象,提高文物的干燥程度。

2.密封处理

文物岀土后,由于地下环境与地上环境的差异性,在养护作用下,会发生相应的化学变化,破坏文物的原有状态。因此,在文物出土钱,可以采取密封处理的方式,避免文物与大气直接接触,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3.虫害的早期防治

出土文物和遗址含有丰富的有机营养物质,对昆虫和微生物的生长非常有利,因此,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害虫的防治工作,减轻和降低文物的破损程度,增强文物的安全性。一般情况下,使用熏蒸剂效果比较显著,扩散性和挥发性极其强大,杀虫效果极佳。

4.氮气保护

利用氮气能够抑制遗物的风化,在田野考古发掘现场,袖珍型的空气制氮设备具有极强的适应性。文物刚出土之后,将空气与水进行必要的隔绝,同时进行必要的氮气保护,避免对出土文物造成破坏,最大限度保持其原有性能。

三、结束语

在信息时代下,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新的进步,各项先进技术应用的愈加广泛,有必要引起重视。基于考古工作的实际,需要仔细分析影响文物完整性的因素,充分掌握文物保护技巧,需要用到更加先进的技术,采取合适的方式,保证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的顺利实施。在应用的过程中,充分掌握文物保护技巧,提高文物发掘和保护的能力,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与文化效益。

猜你喜欢

考古田野文物
希望的田野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文物的栖息之地
三星堆考古解谜
在希望的田野上担当作为
“考古”测一测
文物的逝去
在希望的田野上
文物失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