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叶制假售假行为的打击与防范

2020-01-18晏璐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与犯罪学学院

环球市场 2020年12期
关键词:伪劣制假售假

晏璐明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与犯罪学学院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标志,中国人对茶的喜爱有着深厚的历史情感积淀。茶叶产业有着巨大的经济利润,尤其是在的制假售假方面成本低、利润大,加上相关监管不到位,此类犯罪层出不穷。研究茶叶制假售假类犯罪的现状、类型和成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打击和防范此类犯罪,对于维护茶产业的良好声誉,保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重大意义。

一、茶叶制假售假犯罪的侦查

(一)茶叶制假售假犯罪的特点

制假售假犯罪有区别于其他犯罪的特点。第一,制假售假犯罪有充分的预谋和物资准备。作案人员会准备原料、场地、机械设备,还要策划销售渠道、运输方式等;第二,制假售假的作案人员具有一定的行业范围。制假售假犯罪多是结伙或集团作案,参与人数多,往往是与某一商品行业有密切关系,甚至是行业中的从业人员,了解该商品掺杂、掺假手段和销售渠道;第三,作案地点隐蔽。作案人为掩人耳目往往会选择将制假地点选择较为偏僻的地区,如农村、城乡结合部或是城市中复杂地区,这些地区管理薄弱,查处难度大;第四,有区域性特点。作案人制假售假与当地制作工艺、市场需求以及经济发展有关,如有地区制茶发达,形成品牌产业,那么有人就有可能在此地区生产、销售伪劣茶叶;第五,组织化、集团化突出。制假售假涉及多个环节,并非几个人就能完成,因此形成团伙作案,各负其责,产、供、销一条龙;第六,网络售假行为规模日趋扩大。电商平台的发展,给售假犯罪带来极大便利,也使得售假渠道更为隐蔽,网络所反映的销售者的姓名、地址等都可能是假的,因此给工商、公安部门的执法检查带来很大难度[1]。

(二)茶叶制假售假犯罪的案情分析

在茶叶的制假售假案件中可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分析判断伪劣茶叶的产地。侦查人员可根据查获的伪劣茶叶的规格、制作工艺分析其产地,如龙井茶产自于浙江、碧螺春产自江苏、铁观音产自安溪等等;还可根据销售渠道、转运路线、进货来源分析其产地。第二,分析判断制假售假的渠道和范围。侦查人员可根据其在某一地区“露面”为中心,分析其销售渠道和范围;可以根据伪劣茶叶使用范围特点分析,如伪劣茶叶是高端商业用茶,还是礼品用茶,还是普通大众日常消费的茶。第三,根据伪劣茶叶的生产制作条件和生产规模。伪劣茶叶也需要用茶叶作为原材料,侦查人员可分析原材料的来源,假茶叶的制作工艺以及查获的伪劣茶叶的数量等来判断作案所需材料、设备、技术人员水平以及生产场地的大小和规模,可以利用这些信息进行串并案。

(三)茶叶制假售假犯罪的侦查途径和方法

选择侦查途径,是指根据所掌握的案件情况,从犯罪行为暴露比较明显、易于突破的案件线索中,选择能及时发现犯罪嫌疑人、获取证据、证实犯罪的途径。但这四种侦查途径只是在侦查实践中常用的有效的侦查途径,并非穷尽一切途径,随着案件的深入推进,会有更多的侦查线索暴露于侦查人员视野。值得一提的是与信息有关的侦查途径,随着网络交易的迅猛发展,电商平台成为售假重灾区,不法分子通过网络销售伪劣茶叶,许多犯罪信息和证据留存于网络空间,这些信息即是犯罪线索,又可以固定为犯罪证据。因此在犯罪信息化背景下,利用信息化侦查手段侦查犯罪行为十分必要,针对网络售假行为,有学者提出利用先进技术,如当前的大数据技术来发现和打击网络售假。同时,电商平台应协助公安、工商等执法部门做好市场监管,利用技术优势搜集涉嫌售假的数据线索,如某一商户遭受众多差评的数据,再如以关键词“假货”为检索条件,检索哪些商户受到了含有“假货”字眼的差评,然后进行针对性调查。线下的制假售假行为可以通过控制实体市场,查控假货追溯源头,突击检查等侦查制假售假犯罪。

二、茶产业制假售假的防范对策

(一)健全法律法规

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尤其是在食药品方面更加注重民生安全,我国出台多部法律法规来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等9 部门关于印发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方案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和“十三五”国家药品安全规划的通知》等等众多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这些法律法规的施行,大大压缩了食品药品领域的犯罪空间,在保障国计民生方面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但是由于食品药品领域仍然存在一些监管漏洞,并且对于食品药品的犯罪利润巨大,因此在此领域的犯罪依然层出不穷,给人民群众带来巨大的经济和健康损失。究其原因,有学者指出当前对制假售假犯罪的处罚太轻,主要有法律规定原则性强,可操作性差,还有经济处罚太轻,以罚代刑现象严重,地方保护主义以及消费者维权艰难等[2]。因此,有学者呼吁对制假售假犯罪应重罚金刑,如宗连贵案,对制假售假者处以严苛的财产刑,使其权衡收益与成本,不仅不敢,而且不愿制假售假。针对网络售假行为,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虽然我国已出台《电子商务法》来调整网络商务市场,但仍应加强与之配套、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

(二)加强市场监管

有学者指出我国市场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主观原因在于政府管制职能的错位与缺失,包括政府职能部门的交叉重叠,对产品质量管制缺乏制度化和程序化的过程,因此要建立相对集中的产品质量管制的权威性机构,提高其权威性和独立性,使其制度化和程序化[3]。公安、工商等部门应加强对市场的监管,企业要配合政府监管,提供必要的数据、技术支持,从源头上控制假冒伪劣商品,市场中出现伪劣商品要及时查处,打早打小。针对网络售假严重,有学者指出应发挥第三方平台的核心作用,第三方平台掌握着电商经营者和网络用户的信息[4],因此第三方平台要切实履行对经营者身份信息核验、信息检控、交易信息保存等,从源头堵截假货流入市场;同时完善商品质量担保机制,组建专业打假队,及时发现售假信息;建立网络信用评价体系以及执法部门联动打假机制。

(三)树立行业自律

诚信是企业得以生存发展的必要前提,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良好的企业道德是经济市场得以健康发展的保障。制假售假之风盛行,根源在于企业诚信的缺失。诚信道德教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应提上首要议程,在个人层面要注重道德价值养成;企业层面要培育社会责任,开展道德诚信教育,形成重诚信的企业文化;社会层面要加强公众参与、政府责任、完善制度以及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对于茶产业来说,其既是我国的一种经济产业,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茶叶行业要充分发扬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更要形成一种讲诚信、重道德的企业氛围。

(四)社会综合共治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华民族每一项伟大的成就都依靠于人民的力量。制假售假是一类社会问题,从人民群众中产生,自然也依赖于人民群众的力量进行治理。社会综合共治应以政府为主导,政府部门如工商、公安等执法部门为主要力量,企业积极配合,公众积极参与,形成社会共治长效机制。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方便人民群众参与,如消费者维权艰难,政府应发挥主要协助作用解决消费者投诉难、维权难的问题;建立预警机制,相关部门及时介入,及早查处;注重情报信息平台建设,广辟线索来源;注重证据收集,及时起诉定罪量刑。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共同作用,实现社会对于制假售假现象的综合共治。

猜你喜欢

伪劣制假售假
矛盾
粤东区域性手工包装制假活动高质量治理模式探析
浅谈涉烟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认定和适用
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有必要吗?
“伪劣”一词引发的思考
论我国关于制假重刑的研究综述
不为赚中国的钱拍“伪劣”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