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控制措施研究

2020-01-18程国云黄山市公路管理服务中心

环球市场 2020年12期
关键词:审计报告事项责任

程国云 黄山市公路管理服务中心

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在履行经济责任审计监督法定职责的过程中,因对特定审计事项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和评价意见而承担责任或损失的可能性。不同于常规的审计事项,事业单位领导干部职责权限和履行经济责任情况本身具备隐蔽性、不确定性、复杂性等特征,审计风险发生的概率相对较高。

一、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审计准备风险

准备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第一,审计计划下达之后,未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导致审计结果无法全面客观反映被审对象存在的问题;第二,审计工作正式实施之前,对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具体包含哪些主要内容掌握不够全面,导致不能准确把握审计重点;第三,审计组进驻前会提前三天下发审计通知书,但很多时候并没有同步以电话等形式告知被审计单位,时常会出现审计组进驻时,被审单位才收到审计通知书,甚至还没来得及告知被审单位的财务负责人,导致被审计单位资料准备不充分;此外,经济责任审计很多是事后审计,被审计人员已经离职或调转,审计人员如果不主动与离任的被审人员对接,势必影响审计效果。

(二)取证风险

取证风险主要指审计人员获取的审计证据不能全面披露经济事项内容或者数据的真实性,从而导致审计结果无法详细展示特定人员的经济责任[1]。在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由于被审对象身份的特殊性,取证过程中常会出现被审计领导干部个人经济行为与集体经济行为难以区分,如公路管理事业单位在项目资金的划拨与使用过程中,工程人员往往会因为领导口头打招呼而在计量支付或费用报销时未严格审核把关,导致经济责任难以界定,审计评价的合理性得不到保证。

(三)检查风险

检查风险主要指审计进程中,审计人员业务不熟,无法判断经济事项的合规合法,导致审计结果错判;审计过程中由于数据采集数量过少,许多隐性行为无法有效识别,审计结果全面性受到影响;审计过程中,检查行为仅停留在表面,未对其内部结构与数量关系进行深层核算,导致许多违规违纪行为在审计报告中得不到体现。

(四)审计报告出具风险

审计报告风险主要存在形式有:第一,审计报告未严格按照标准格式编写,导致其关键事项存在疏漏;第二,审计意见给出过于主观,对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界定不准确,对被审计人员的经济责任评价不客观;第三,未与审计对象进行充分沟通,对重要相关人物未实施访谈环节,导致无法真实披露经济责任;第四,出具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依据不充分,可操作性不强,报告自身的质量较低,达不到审计目的。

二、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分析及控制措施

(一)审计准备风险分析与控制

从上文论述中不难发现,审计准备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为审计人员未能严格按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开展工作,针对该项风险的主要控制措施有:

第一,加强审计人员的监管,保证其严格按照已有工作制度开展工作,保证审前调查的详细、全面、深入,为后续审计工作开展提供基础条件。

第二,充分发挥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即在审前工作中,给予审计人员较大的工作手段选取空间,使其能够调动一切有效资源,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收集种类全面且数量众多的基础资料。

第三,审前阶段同样需要注重审计资源的调配,使审计人员在准备阶段能够对该次审计行为的重点进行预判,提升审计工作开展的效率,保证关键审计事项不发生遗漏。

(二)取证风险分析与控制

取证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为,审计人员针对事业单位内部信息取证能力不足,无法快速锁定关键审计信息[2]。因此,其控制措施主要为审计人员取证能力的提升。

第一,完善审计工作指导方案,在其中明确针对事业单位的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要求、审计方法、审计组织等内容,并在前期调查阶段组织会议确定关键审计事项与审计重点,为审计取证工作开展提供更加全面的指导意见。

第二,明确审计分工,即在取证工作开展之前,通过较为严密的组织架构,明确各个人员主要负责的审计事项与证据采集范围,避免重复工作或者证据采集遗漏的现象发生,提升取证的效率与成果。同时,在责任分配进程中要结合审计人员的能力,即关键审计事项必须使用经验丰富、技能熟练的审计人员。

第三,审计人员取证工作要保证充分、恰当。即审计工作取证过程中要有明确的目标,将工作重心放在审计事项相关证据之上,对与审计事项无关或者关联性较小的证据要适当舍弃,尽可能将时间与精力消耗在审计关键工作中,避免无关事项过多消耗审计人员时间,提升取证工作的效率。

(三)检查风险的分析与控制

从上文分析中可以发现的是,检查风险与取证风险密切相关,因此,检查风险的控制措施与取证风险控制措施存在直接关联性。

第一,在对被审计人员检查与评价时,要明确目标,对与经济责任无关事项不要进行检查与评价。

第二,对于经济责任关键事项检查与评价要深入、全面,综合分析取证阶段获取的个人业绩、岗位责任等因素,明确过失与违规的界限,提升检查与评价工作的合理性。

第三,最终检查与评价结果的给出,要经审计小组综合讨论,而非完全个人主导,提升检查与评价成果的合理性。

(四)审计报告出具风险的分析与控制

由上文论述可知,审计报告出具风险的主要原因为未与被审对象以及相关责任人进行充分的沟通,因此,其风险控制的核心在于关注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的反馈意见。

审计人员在与审计对象交换意见时,对于异议事项要严格复核,对于存在严重问题的审计事项要立即开展复审工作,依法依规对领导干部履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确保审计报告的真实性与合理性。

三、结论

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是一项内容多样、流程复杂的工作。审计人员应当重视审前准备、明确取证内容、合理化检查与评价,全面提升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质量。

猜你喜欢

审计报告事项责任
如果要献血,需注意以下事项
长文式(军队)审计报告改进探索
宜昌“清单之外无事项”等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疫情期间,这些事项请注意!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青铜器收藏10大事项
提升审计报告质量的创新对话
中注协秘书长陈毓圭就新审计报告准则全面实施答记者问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印发新审计报告准则应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