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货币政策的发展与变迁

2020-01-18周福林中国人民银行枣庄市中心支行

环球市场 2020年12期
关键词:朝向市场化货币政策

周福林 中国人民银行枣庄市中心支行

自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经济发展整体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鲜明特征,这其中货币政策功不可没。

一、中国货币政策总体发展特征分析

从理论的角度看,中国货币政策呈现出从货币主义朝向新兴的新古典综合学派的方向逐步转变的特征。对于货币主义而言,其认为货币需求函数表现出稳定特征,对应的,货币供应量必然会成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而新兴的新古典综合学派则认为货币的需求函数不具备稳定特征,因此将利率视为货币政策体系中的中介目标。因此,中国的货币政策,从理论角度看,是从货币供应量朝向利率的控制调整的过程。并且除此以外,新兴的新古典综合学派还将长期价格稳定和短期产出稳定列入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领域之中,这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多目标状态不谋而合。

从实践的层面看,我国货币政策的发展呈现出更多的层次特征,需要从市场化、增长稳定性以及风险把控三个方面加强理解。在市场化方面,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是市场开放与完善的历程,同时也是我国货币政策不断完善的过程。而货币政策作为市场环境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唯有与市场保持同步,实现货币政策本身的市场化,才能成为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市场化的进程中,我国货币政策呈现出三个重要阶段,即调控机制市场化、汇率制度市场化以及利率市场化。虽然货币政策是与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共同进步的,但是相关的研究,一直到九十年代才开始逐渐蓬勃。截至1997 年,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是从直接转向间接的关键阶段,对应的政策工具,则是从信贷政策朝向公开市场的方向实现倾斜。在随后的1998-2007 年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工作重点,相关研究也层出不穷,“盯住一篮子货币”以及“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成为这个阶段政策的核心表达。从2008 年之后,利率的市场化趋势日渐突出,我国在相关领域的政策,也开始逐步放宽对于利率的管控,并且将存款和贷款的利率确定交由市场供求来确定。

在确保增长稳定性方面,作为我国货币政策和经济发展一直以来的追求目标,货币政策的关注点一直都保持在对于经济和货币的稳定和推进方面。1995 年《银行法》中也明确对货币政策的目标进行确定,即“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原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曾经明确我国货币政策的四个主要目标,即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以及国际收支平衡。从这些政策和学者研究中都可以看到,货币政策稳定增长的职能特征,在这一阶段十分显著。

最后,在风险把控方面,虽然我国自改革开放之后,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整体状态,但是非金融部门的杠杆率也在呈现出上升趋势。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人们对于金融危机相关问题的关注开始上升,包括诸如影子银行、宏观金融政策以及风险管控等问题,都得到了社会范围的关注。在这种背景的影响之下,对于货币政策的相关研究,也开始你朝向对于风险管控方面倾斜,具体而言,对于金融审慎监管和货币政策,都成为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重要工具和武器。

二、中国货币政策的阶段性发展特征分析

在中国货币政策发展历程的三个主要阶段中,还可以进一步明确出不同阶段的突出特征。

首先,在1997 年之前,货币数量论占据了货币政策体系的主要地位,从职能的层面看,这是一个承担了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框架改革的历史时期。相关理论研究,则是围绕货币数量论,和经济体制改革两个方面而展开,具体而言,货币政策的关注重点,可以说是放置在货币供给量以及市场操控的透明性方面,这是当时货币政策的目标和手段,同时也充当了那个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

1992 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得到确立,使得经济体制改革成为新一轮的研究重点,与之对应,商业银行作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框架下的一个重要元素,同样也在这个阶段得到了广泛关注。并且在分支机构的研究和发展方面,我国作为典型的银行主导型金融市场,银行必然会成分研究热点,随后的《银行法》的颁布等,同样是货币政策发展历程中重要的里程碑。而1998 年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框架,正式转变为间接调控,这种从直接向间接的转变,标志着间接货币政策调控框架的彻底确立,在这个框架之下,广义货币供应量成为中介目标,而币值稳定则成为单一最终目标。

其次,1998-2007 年阶段,是中国货币政策的重要改革阶段,是从货币数量论朝向新兴的新古典综合学派实现转变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新兴的新古典综合学派在理论领域开始变得活跃,其融合了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理论,并且涵盖了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增长和波动学说等诸多基础性理论。这个阶段的理论,更多倾向于将长期价格稳定和短期产出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作用目标,并且将理论和通胀率作为有效的中介目标进行对待。而在汇率方面,2005年中国所展开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成为重要的里程碑,对应的研究也因此而广泛展开。而在流动方面,20 世纪末中国发生的通胀紧缩,也带动了一系列关于货币政策的学术研究,诸多学者借由货币政策以及相关理论,对中国当时的经济状况展开更为深入的分析和判断,成为货币政策理论体系之下的有益元素。

最后,从2008 年至今,是中国宏观调控框架深入改革的重要阶段,不仅仅将新兴的新古典综合学派作为理论基础,更是引入了DSGE 模型来进行支持。从理论层面看,DSGE 模型的构建,在新兴的新古典综合学派之上,实现了微观与宏观的统一,也因此成为迄今为止研究中国货币政策的最为有效的模型之一。而从具体的货币政策层面看,利率市场化成为这一阶段的核心体现,并且在2017 年,利率走廊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这些都成为推动宏观调控由数量型朝向价格型的转变。而2014 年提出的新常态,以及2015 年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2019 年提出的深化政策,同样也从不同角度成为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因素。

三、结论

货币政策是与经济发展相伴而生的一个重要影响力来源,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样也要加强对于货币政策的研究,才能切实保证经济发展的果实。

猜你喜欢

朝向市场化货币政策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朝向马头的方向
朝向马头的方向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令人羡慕的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猪通胀”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乌龟快跑
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