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之治”语境下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的构建

2020-01-18张波勇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中国之治领导体系

张波勇

(衡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为推动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历史课题和战略任务,开启了“中国之治”的新境界。在此背景下,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有了新的内涵和新的要求。构建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是落实“把建章立制贯穿全过程各方面”的重要举措,是党的政治建设持续稳定推进的逻辑使然,也是确保我国国家治理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要求。

一、构建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是我国国家治理的题中之义

治理是现代国家的一个普遍特征和共性问题,任何一个现代国家要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宁,都离不开治理的现代化。但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样态、价值取向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因而采取的治理模式也不相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和国家的一切事业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方向下展开。这是一条根本的政治原则,国家治理只能服从并服务于这一政治原则。

(一)党的政治建设确保我国国家治理的正确方向

旗帜代表着方向,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要确保我国国家治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在我国国家治理中,中国共产党是最重要的主体之一,扮演着发起者、组织者和领导者的多重角色,只有党的方向正确,国家治理的方向才能正确。保证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果,也就成为党的政治建设的主要任务。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就是要在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中全面加强政治信仰、政治领导、政治能力、政治生态等方面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永不动摇,永远巩固。在政治信仰方面,就是要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牢记初心和使命,不断筑牢党执政的思想基础;在政治领导方面,就是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和改进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勇于担当并切实履行好治国理政的重任;在政治能力方面,就是要增强各级各类组织(包括党的组织、国家机关、群团组织、国有企事业单位等)和全体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在政治生态方面,就是要全面从严管党治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二)构建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是党的政治建设持续稳定推进的逻辑使然

一般意义上讲,制度建设是加强和推进工作的重要路径。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它决定着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果,是一项“根本性建设”,在党的建设中必须“摆在首位”。党的政治建设是一项根本性的、长期性的系统工程,不能朝令夕改,不能零敲碎打,更不能忽视弱化,要将其常态化、规范化和系统化,也就要求构建系统完备的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尽管党的政治建设着重强调的是政治原则、政治道路、政治立场、政治意识等抽象问题,但是如果缺少具体制度、纪律、规矩的支撑和定型作用,政治建设的效果必然会差强人意。”[1]制度具有长期性、全局性、根本性、稳定性的特点。只有上升到制度层面,党的政治建设才会有科学明晰的规范,才能为党员干部规定行为界限,提供行动指南,党的政治建设才会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所以说,构建制度体系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有力保证。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把建章立制贯穿全过程各方面,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形成系统完备、有效管用的政治规范体系,真正实现党的政治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2]25有了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党的政治建设就会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做到善作善成,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国家治理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集中体现。党的政治建设为我国国家治理提供方向性的政治保证,理应将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纳入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之中,这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内在逻辑,体现了我国国家治理的特色和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把“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提出,意味着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统领作用,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决议提出了要建立和完善基于政治信仰方面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基于政治领导方面的“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基于政治能力方面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基于政治生态方面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等六大具体措施,这与党的政治建设的具体要求是高度契合的,也为构建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提供了具体框架和明确指向。有学者专门指出,“党的政治建设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统一于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3]。

二、围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构建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把握政治方向、政治道路、政治定力的根本保证,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问题。”[4]围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应从以下几方面构建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

(一)着眼于坚定政治信仰,构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各项制度

政治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灵魂深处的一种坚守,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质,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逻辑起点。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就是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体现在当代中国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落实在具体实践中就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在全党范围内部署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目的是教育广大党员坚守和践行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永葆党员本色。党的初心和使命既指向本源,又指向未来,体现了党员政治信仰形成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是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条主线。首先要建立党员干部理论学习教育制度。只有理论上清醒了,政治信仰才能足够坚定。要把党章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规定内容,通过反反复复学、扎扎实实学,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真正做到思想上深刻理解、情感上高度认同、实践上高度自觉。其次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不是一句口号,要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就是新时代党员干部践行初心和使命的行动指南,党中央也明确要求:“要把党的政治建设融入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的制定和落实全过程,做到党的政治建设与各项业务工作特别是中心工作紧密结合、相互促进。”[2]4因此,每个党员干部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认真履职,担当作为,就是贯彻落实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体现,就是守初心、担使命的鲜活实践。三是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各项制度。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的必然要求。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中国共产党要不断巩固执政基础,就必须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必须始终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一方面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解决好人民群众面临的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并把它作为我党全部工作的重心和永久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要认真落实党的群众路线,保证人民群众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民智民力,形成国家治理的磅礴力量。

(二) 着眼于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构建落实“两个维护”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各项制度

党的领导主要包括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其中政治领导是首要的,是管方向的。政治领导出了问题,往往会偏离方向,甚至会出现颠覆性的错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5]也就意味着,要保证党和国家的事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就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特别是党的政治领导。一是健全落实“两个维护”的制度。中国共产党在我国这样一个独特的大国执政,没有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不可想象的,也是根本行不通的。因此,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关键,而且,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关键是要维护习近平同志在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两个维护”就成为我党的一条重要政治规矩,要以制度形式保证“两个维护”的落实。二是健全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重大工作和重大情况向党委报告,也是党的一项重要规矩,有利于集思广益,把工作做得更好。要严格执行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制度,建立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落实机制,保证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优化决策机制和执行机制,形成治理的优势,提高治理效能。三是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目标和要求,在领导制度、领导方法和领导方式上不断加强和改进,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认真践行群众路线,不断加强依法执政,确保人民群众在党的英明领导下有效治理国家。

(三)着眼于提高政治能力,构建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制度

党的全面领导关键在全面。党能不能领导一切,善不善于领导一切,考验着党的政治能力。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大作用,面临着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这一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党的全面领导只能加强,不能有丝毫的削弱,要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不留盲区,不留空白,从而实现党和国家的事业有序高效运行。一是健全严密的党的组织体系。要完善从中央到地方再到支部的组织体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到每一个领域。政治性是党组织的根本属性,要以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为重点,不断加强各级各类党组织的建设,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有序开展工作,形成党的组织体系的整体合力。二是建立党领导经济社会各方面重要工作的制度。经济社会各方面重要工作既包括人大、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机构的工作,也包括政协、各民主党派、国有企业、高等院校以及有关社会组织的工作,他们共同构成党和国家运行的基础。要实现党对他们的坚强领导,关键要在他们的组织法或者章程中,建立起党对这些组织实施领导的制度,切实保证他们能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主动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三是完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党和国家所有机构都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履职的全过程,做到思想统一、行动统一、步调一致。

(四)着眼于净化政治生态,构建全面从严治党制度

良好的政治生态意味着人心顺、正气足,是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的有力保障。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良好的社会环境有赖于党内良好政治生态的引领和示范,这需要靠全面从严治党才能实现。一是坚持依规治党。依规治党是依法执政的具体体现,是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要建立完善以党章为核心、为统领的党内制度法规体系,将党的纪律规矩要求用制度的形式固化下来,以党内治理的现代化带动和促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二是坚持和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选好用好干部是党的一项重要组织工作,能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党管干部这一重要的组织原则落实到选人用人工作中,就是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严把选人用人的政治关,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识别和评价机制,强化对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等方面的考察考核,真正把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配备到合适的岗位上。三是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党内政治生活是党员自我革命、自我净化、自我完善的重要载体,要自觉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和战斗性,以提高质量为着力点,使党内政治生活既严肃又活泼、既团结又紧张,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武器,达到党自身“强身健体”的功效。四是要完善和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度。各级党组织,上到党中央,下到党支部都要肩负起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各级纪委要担负起监督责任,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不懈地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一体化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实现管党有方、治党有力、建党有效。

三、立足治理效能,提高执行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的能力和水平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制度有了而不去执行,就会成为“纸老虎”“稻草人”,形同虚设,毫无用处,甚至会形成破窗效应,最终影响制度本身的公信力。提高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的执行力不仅是保证党的政治建设效果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必然要求。

(一)坚持抓“关键少数”与管“绝大多数”相结合

国家治理的主体是人,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离不开人的现代化。在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中,要统筹抓好党员干部中的“关键少数”和“绝大多数”这两大群体。“关键少数”是党的各项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同时还是示范引领者,要自觉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制度意识,把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通过发挥以上率下的示范作用和层层压紧压实责任的推动力,带动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绝大多数”也不能游离于制度之外,不能作制度执行的反对派和旁观者。要加强对“绝大多数”的思想教育,经常性组织学习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制度,增强纪律和规矩意识。对于违反党内法规制度的行为,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严肃问责,坚持“老虎”和“苍蝇”一起打,发挥制度的震慑作用,增强“绝大多数”执行制度的自觉。要加强对制度执行优秀典型的表彰力度,坚持正面教育,激励 “绝大多数”向先进看齐,激发内生动力。

(二) 坚持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相结合

把握好重点与整体的关系,是推进工作取得实效的科学方法。整体是全局性的,重点是局部性的,整体是包含重点的整体,重点是整体中的重点,两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坚持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就是要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同时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内容丰富,包含有政治信仰、政治领导、政治能力、政治生态、政治监督等方面的内容,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事关根本、全局和长远,要坚持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确保在党的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建立符合党的政治建设要求的制度体系,不断扎紧扎密“制度的笼子”。同时,在党的政治建设中,它所包含的多方面内容并不是平行并列关系,其中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首要任务、关键环节,因此要把“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作为构建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的重点,以此来统领和带动其他关于政治信仰教育、政治能力建设、政治生态净化等方面的制度,这样才能保证制度体系的完备统一、执行有效。

(三) 坚持广泛监督与严肃问责相结合

监督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保障。要完善党和国家的监督体系,全面加强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同级之间的相互监督以及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充分发挥党内监督、国家机关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协同联动作用,形成强大的监督网络,使监督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使问题无处遁形。发现问题除了要解决问题,还要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这就要发挥问责的震慑作用。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要敢于问责,对于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不执行、执行不力、执行有偏差等问题要彻底追查,既追究主体责任、监督责任,也追究领导责任、组织责任,做到问责一个、警醒一片。要终身追责,干部的任期是有期限的,但责任追究是无期限的,通过终身追责,避免党员干部的短期行为和随意决策,增强党员干部始终执行制度体系的责任意识。

猜你喜欢

中国之治领导体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中国之治”彰显全球魅力
张维为:“中国之治”凸显制度优势
比较视野下的“中国之治”
2016重要领导变更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