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红色文化传承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现状及提升路径
——以安徽为例

2020-01-18王艳丽王洪刚蔡德武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红色育人思政

王艳丽,王洪刚,蔡德武

(1.阜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阜阳 236000;2.阜阳师范大学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安徽 阜阳 236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文化建设和文化自信提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对于国家和民族而言,文化是其灵魂,[1]社会的进步发展与文化的繁荣昌盛紧密相连。作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和构成部分,红色文化来源于革命战争年代,是经过岁月的洗礼沉淀下来的伟大文化遗产和宝贵精神财富。[2]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国制度优势所在,可以有效促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3]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文化,坚持文化人以文育人重要举措,聚主题、创形式、搭平台,引导广大师生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既是高校的重要职责之一,也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求。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性机遇与挑战。红色资源作为一种优质资源,是高校开展育人工作的重要抓手。深入挖掘地方红色资源,大力推动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度交叉融合,有助于充分发挥地方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亲和力,同时也是传承红色文化的现实需要。此外,进一步挖掘红色资源对于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助力革命老区打赢脱贫攻坚战也有着重大时代意义。

一、安徽红色文化资源概况

安徽省位于中国华东大地,紧靠长三角核心区域,地缘优势突出,人文荟萃,境内历史文化遗址众多且分布广泛,是“红色故土、改革之乡”,文化底蕴厚重,资源禀赋优越。[4]其红色文化资源是安徽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摸索锻造的具有安徽地域独特色彩的伟大历史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5]在这片江淮大地上,诞生过许多著名的革命领袖人物和科技文化先驱,如: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和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碧血丹心映战旗的陈延年与陈乔年、“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安徽青年思想导师高语罕、人民满意的好公仆沈浩等。这里曾留下过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以及刘伯承等一代英豪在革命战争年代艰苦奋斗的身影和足迹。[6]这里发生过许多在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和农民武装暴动,如“皖南事变”、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渡江战役、阜阳四九暴动、商南暴动等。同时,这片革命土地也孕育了许多极具安徽特色的革命精神,如金寨精神、铁军精神、小推车精神、大包干精神、王家坝精神、沈浩精神等。[6]此外,这片红土地还留存下了一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域风采的红色文化作品,包括报纸、期刊、文献、书籍、诗词、歌谣、楹联、快板、戏曲、民间故事等。

二、安徽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安徽省内的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历史、地域、政策三方面优势,将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工作切实可行。[4]当前,大部分高校都认识到了红色文化与高校育人之间的紧密联系,意识到了红色文化教育在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在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教育功能以及红色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路径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目前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仍需进一步改善和提升。

(一)区域红色文化育人体系不够完善

安徽省内红色文化资源虽禀赋厚重,但地域分布广泛,时间跨度久远,各地方高校对于红色资源的认知程度和开发利用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大部分高校虽已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但内容不够丰富,缺乏系统性。如研究红色文化的教师较少,育人队伍缺乏红色文化底蕴,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灵活运用红色资源;在课程设置方面,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程融合度不高,红色文化专题教育匮乏,相关选修课程少且无趣,在教材方面,多采用国家统一编写,辅助教材较少,更缺少包含地方特色的本土辅助教材;在教学方式方面,思政课堂大多仍延用传统方式,以教师讲述为主,“灌输式”教学现象仍然存在,主要内容为讲授理论知识,对于红色故事也只是简单描述,大学生易产生厌倦心理、抬头率不高,从而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难以保证;高校红色氛围不够浓厚,红色文化活动大多只是在特定的时间节点举行,未形成常态化环境育人模式;此外,“00后”大学生是互联网土著居民,网络红色资源平台有待进一步开发,若不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也无法满足新时代育人需求。总之,安徽红色文化育人系统尚不完善,红色育人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提升。

(二)红色文化资源精神内涵挖掘不够深入

目前,红色文化物质载体保护不当、精神内涵研究不深、资源开发不够,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层出不穷。大部分红色景点、历史遗址等罗列革命人物先进事迹、历史功绩现象严重,出现商业化和娱乐化倾向,资源开发运用不规范,彰显不出新形势下传统红色资源的现代育人作用。高校在运用红色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也存在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不够深入的问题,虽然部分高校逐渐开始注重教学实践环节,但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往往只是简单的参观一些历史景点、观看实物图片、瞻仰纪念革命的先辈等,虽起到了一定的展示性和视觉震撼的效果,却忽略了这些红色资源的教育内涵与时代意义。

(三)“00后”大学生个性化需求得不到满足

“00后”大学生诞生于互联网时代,由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成长经历,他们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人格特征。他们作为互联网的土著居民,信息来源的渠道宽泛,乐于接触新事物、新思想,可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注入大量的新鲜血液。但是由于阅历较浅,经验不足,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辨别能力,容易受多元文化的冲击。[7]弘扬与传承红色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坚定政治信仰、站稳人民立场、深化个人素养、坚定理想信念,屏蔽不良信息。[8]另一方面,“00后”大学生生长在一个自由、物质条件比较丰富的时代,见多识广,兴趣爱好广泛,个性化需求强,偏爱新潮的学习形式和贴近生活与实际的学习内容,否则容易产生逆反、厌烦情绪,进而影响相关教育质量。此外,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普遍对红色文化兴趣和认同度不高, 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是一个难题。

三、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的提升路径

(一)整合区域红色文化育人资源,推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德育体系

高校应对思政课专任教师和辅导员等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定期开展红色文化知识专题培训,从而提升育人队伍红色文化底蕴;高校应设立红色文化研究相关政策,激发师生研究兴趣,带动师生红色文化研究动力,打造地方红色文化专题研究的教师团队;建立高校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有效整合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皖”字红色文化特色品牌;组织编写具有本土红色文化内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助教材,开设红色文化专题教育,促进红色文化深度融入思政课程,推动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另外,积极占领网络宣传阵地,建立互联网红色文化资源共享平台,除全方位构建“三微一端”媒体矩阵外,同时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利用快手、抖音APP等受青年人欢迎的短视频平台,用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方式扎实做好红色文化宣传工作,强化红色思想引领。

(二)推动教学方式改革创新,提升思政课程育人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要使本土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活”起来,首先,需要重点梳理教学内容,思政课教师要精心挖掘安徽本土红色文化中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革命故事,找到本土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契合点。同时,应结合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将本土红色资源灵活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讲好红色故事,以点及面,由此及彼,带领学生深入了解革命遗迹,深刻领悟红色精神,从而认识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育人的实效。其次,不断革新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堂趣味性,寓教于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交叉运用案例式、讨论式、情感式、体验式等模式, 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使讲授内容入心入脑,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此外,建立红色文化教学效果信息反馈机制也很有必要,通过分析反馈的结果,进一步改进红色革命文化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三)建立地方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积极开展红色文化体验活动

安徽是“红色故土、改革之乡”,革命遗址众多。高校应充分利用好自身的地域和环境优势,串联好高校与政府、社会的关系,促进区域合作,推动资源共享,助力思政课教学实践常态化,创建红色教育实践项目,搭建校地企合作平台,如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本土红色文化实践教育精品路线,从而更好地释放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和教育效果。同时,高校应积极开展各种红色游学活动,给学生创造一个体验式的红色研学之旅,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并落到实处。引导青年学生到红色景区参观体验,带着问题游览,从中领悟红色精神、继承红色文化。鼓励大学生参与到红色文化基地的组织管理中去,负责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红色经典的讲解和宣传等,在深入学习红色文化的同时,让大学生真正成为传承红色文化的践行者,切实达到从“游中学”、在“学中做”、实现“做中传”的效果。

(四)营造浓重的校园红色文化氛围,形成常态化环境育人模式

首先,高校可以依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校园红色文化体验专区,如:文化走廊、文化墙等。

充分发掘红色文化与大学精神建设的契合点,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的精神建设中,使大学生切实感受到强烈的红色文化气息。其次,开设红色文化讲堂。邀请革命前辈、红二代、专家学者,以及社会道德模范走进校园进行宣讲,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以感同身受的方式领略红色精神的内涵。同时,在学生社团中成立红色文化话剧社,让青年学子在舞台表演中还原历史真相,身临其境,与革命伟人同频共振。还要在宿舍文化建设中厚植红色基因,以党员工作站为依托,建设团结友爱、奋发图强的集体。再次,要将红色文化与党团建设相结合,筑牢青年学生党性教育高地,自觉把人生理想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结合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四、结语

新形势下,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打造“大思政”工作格局的重要抓手。红色文化作为一种优质资源是大学生思政教育重要载体,有效整合本土红色资源,充分挖掘其蕴含的时代内涵和教育价值,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继承与弘扬红色文化,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仅是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一项有力措施,也是红色精神得以延续的现实需要。

猜你喜欢

红色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