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CT对肠梗阻的诊断作用分析及研究

2020-01-18沈阳七三九医院CT室辽宁沈阳110034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年12期
关键词:肠管肠梗阻符合率

沈阳七三九医院CT室 (辽宁 沈阳 110034)

内容提要: 目的:探讨增强CT对肠梗阻的诊断作用。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70例肠梗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把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有35例患者,对照组行常规X射线腹部平片检查,研究组行多层螺旋CT扫描,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结果:对照组肠梗阻部位诊断准确率是68.57%,研究组梗阻部位诊断准确率是94.29%,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肠梗阻病因诊断符合率是57.14%,研究组肠梗阻病因诊断符合率是88.57%,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增强CT对肠梗阻具有显著诊断作用,在诊断肠梗阻部位与病因上有显著优势。

肠梗阻是临床比较多见的一种急腹症,具有病情复杂、病情变化快等特点,如果没有给予及时针对性治疗,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有外科医师表示,在了解肠梗阻病因与梗阻部位等信息下及早实施手术治疗,可以有效减少患者发生死亡[1]。以往临床诊断肠梗阻的方法主要是依据超声或平片检查结果,并与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和病史予以初步诊断,诊断效果较不理想[2]。多层螺旋CT可以快速、准确判断患者有无肠梗阻、梗阻原因、梗阻部位以及梗阻程度等,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患者预后有着重要价值。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增强CT对肠梗阻的诊断作用,特选择本院70例肠梗阻患者进行研究,具体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70例肠梗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本次所选患者均通过手术病理学检查确诊。随机把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有35例患者。研究组35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龄18~80岁,平均(47.4±2.5)岁。对照组35例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19~78岁,平均(47.6±2.3)岁。全部患者均同意参与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查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X射线腹部平片检查,具体方法是:选择西门子DR数字化X射线摄影摄片机实施腹部平片检查,分别选择患者卧位与站立位摄片。研究组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具体方法是:选择Neusoft NeuViz 128层螺旋CT实施全腹扫描,扫描范围为膈顶上缘~耻骨联合下缘,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20kV、管电流350mA、层厚5mm、间隔5mm、螺距1.0;行全腹部CT平扫后即刻进行CT增强扫描,应用高压注射器于患者肘静脉注射碘海醇对比剂,注射剂量为60~80mL,注射速率为2.5mL/s,于对比剂注射完25s后进行动脉期扫描,50~60s后进行门脉期扫描,90~120s后进行延迟期扫描;将扫描原始数据传输至工作站处理,利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以及容积成像(VRT)等后处理技术进行图像重建。安排2名丰富阅片经验的高级职称的影像科医生观察扫描影像,判断患者肠梗阻部位、病因以及梗阻程度等。

1.3 评价指标

将患者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对肠梗阻的诊断效果,诊断指标主要是有无肠梗阻、肠梗阻部位、病因。肠梗阻诊断标准:小肠内径>2.5cm且结肠内径>6cm;梗阻部位为正常肠管和扩张肠管间的移行带;病因根据移行带和周围病变予以分析,主要有肠套叠、肿瘤、肠扭转以及肠粘连等。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统计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t检验;P<0.05为对比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 两种检查方法对肠梗阻的诊断效果

对照组患者病理诊断结果是:9例十二指肠,7例空、回肠,11例回肠部,8例结肠;研究组患者病理诊断结果是:8例十二指肠,8例空、回肠,9例回肠部,10例结肠。对照组35例患者的诊断结果是:24例有肠梗阻,11例患者无肠梗阻,其中7例十二指肠,5例空、回肠,7例回肠部,5例结肠,诊断准确率是68.57%。研究组35例患者的诊断结果是:33例有肠梗阻,2例患者无肠梗阻,其中8例十二指肠,8例空、回肠,9例回肠部,8例结肠,诊断准确率是94.29%。研究组诊断准确率要显著比对照组高,有统计学差异(χ2=7.652,P=0.006)。

2.2 两种检查方法对肠梗阻病因的诊断结果

对照组肠梗阻病因病理诊断结果是:11例腹外疝,7例肠粘连,5例肠套叠,11例肿瘤,1例其他;研究组肠梗阻病因病理诊断结果是:10例腹外疝,7例肠粘连,5例肠套叠,11例肿瘤,2例其他。对照组肠梗阻病因X射线诊断结果是:7例腹外疝,3例肠粘连,2例肠套叠,8例肿瘤,诊断符合率是57.14%(20/35);研究组肠梗阻病因病理诊断结果是:8例腹外疝,6例肠粘连,5例肠套叠,11例肿瘤,1例其他,诊断符合率是88.57%(31/35)。研究组对肠梗阻病因的诊断符合率要显著比对照组高,有统计学差异(χ2=8.741,P=0.003)。

3.讨论

肠梗阻属于外科常见病症,主要是肠内容物异常运行或运行障碍。传统X射线腹部平片诊断虽然有着费用低廉、简易快速等优点,但是在诊断肠梗阻的具体部位、原因、梗阻程度以及病变肠管的血供情况等方面效果不太理想,通常需要与CT检查进行结合诊断[3]。螺旋CT具有扫描迅速、重建层厚薄以及参考的信息量大等优点,具有高密度与高空间分辨率,获取的影像图能够避免体内各类组织互相重叠,能够对组织解剖结构予以清楚显示[4];CT薄层横断图像与多方位后处理图像相结合,能够对扩张肠管和空虚陷落肠管的移行带予以清楚显示,通过和常规走向与移行带近端肠管积液、积气以及扩张程度结合分析,能够有效判断肠梗阻程度[5,6]。此外,通过对梗阻部位的肠管和周围系膜结构的形态与强化程度的变化进行分析,能够准确诊断肠梗阻病因[7]。

此次研究发现,对照组肠梗阻部位诊断准确率是68.57%,肠梗阻病因诊断符合率是57.14%;研究组分别是94.29%、88.57%,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增强CT对肠梗阻具有显著诊断作用,在诊断肠梗阻部位与病因上有显著优势。

猜你喜欢

肠管肠梗阻符合率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超声引导下床旁鼻空肠管置入术在危重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研究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基于塞丁格技术的套管法在更换鼻肠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Beta-blocker therap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renal dysfunction and heart failure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一例肾移植术后并发麻痹性肠梗阻患者的护理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各级肠管回声增强的临床价值分析
CT、MRI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与眼眶神经鞘瘤影像学鉴别诊断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