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

2020-01-18苑园园吴荣荣邓健康张铁蕊

衡水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融合专业教育

苑园园,吴荣荣,王 岩,邓健康,张铁蕊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

苑园园a,吴荣荣a,王 岩a,邓健康a,张铁蕊b

(衡水学院 a. 生命科学学院;b. 美术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过程中存在理念理解不到位、融合制度不健全、环境建设氛围不足、资源条件有待建设等诸多问题。因此,高校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二者融合的重要性;构建“专业+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加强“基础+特色”相结合的教材建设、实施“传统+多元”的教学方法;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动态管理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立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共享创客空间、创新创业网络实践平台;实施多元考核主体、专业理论知识与创新能力并重的过程性评价,最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思维、内容、主体、空间、过程五方面的全面融合。

高校;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教育;双创教育;专业教育;融合

教育部明确指出,高校要开展面向全体学生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是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最近几年,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积极响应,并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但是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系统化且与专业教育严重脱节[1]。因此,如何使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学过程对接专业教育,实现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逐渐成为高校教育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本文旨在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1 融合的必要性

1.1 是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应时而生。高校要想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并有所突破,必须在专业教育建立的基础平台之上,以专业教育为着力点,实现二者有机融合。一、创新创业教育最终是培养能发现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没有一定专业知识和能力基础,就无法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二、在学科知识大融合的背景下,任何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与提高都是建立在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延伸与渗透基础之上的,创新创业教育也一样。三、高校主要通过专业教育进行人才培养,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专业基础,才能为今后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奠定基础。总之,创新创业教育不可能脱离专业教育而独立存在,必须依靠专业教育,在专业教育中培育并形成新的增长点。

1.2 是引导专业教育革新的内在需要

目前,高校的专业教育过专,加上标准化的教学,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想象力,所以我们需要创造力和个性化教育。而创新创业教育通过与专业教育结合的方式,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可为其注入新的活力。一、有利于转变专业教育单调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与创新能力;二、有利于调动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强化专业学习动机;三、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领悟,进一步强化专业教育;四、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很好地促进了专业教育的发展。所以,创新创业教育丰富、拓展了专业教育的内容,实现二者的融合是高校引导专业教育革新的内在需要。

1.3 是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当前高校教育改革对高素质人才培养质量的认识走向了两个极端:一、极端理论化,注重学科知识传授,忽视实践能力培育;二、极端职业化,注重应用知识传授,忽视综合素质提升。很明显,这两个极端都非常片面。高校必须摒弃前两种教育理念,既要培养学生学术能力,也要注重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因此,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育全过程,实现二者融合是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2 融合障碍

2.1 对融合发展的理念理解不到位

目前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将创新创业教育当作就业教育,把学生往自主创业或职业经理人方向培养,极富功利色彩,实施起来也只是简单开设几门创业课程,教师指导学生参与一些创业类大赛,受众面狭小,更多的是注重了有创业意愿的部分学生的创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全体学生内心创业意识和精神的唤醒。这与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部学生、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衔接的目标不相符。二是把创新创业教育看作专业教育的第二课堂,认为二者融合后,原有的教学体系会被破坏。有的高校甚至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2.2 融合发展的制度不健全

因为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分管部门不同,分别归教务处和招生就业处、学生处管理,造成二者被人为割裂开来,创新创业教育最终没有被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成为专业第一课堂的实践教学内容,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高校缺乏健全的创新创业教育制度,如创新创业学分转换制。

2.3 融合发展的环境建设氛围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环境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大学生发挥影响。当前高校没有营造出创新创业的环境氛围,更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放在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高校只是通过举办一些创新创业知识讲座和创新科技竞赛活动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而且大都脱离了专业教育,学生不感兴趣,加上创新创业教育只是受益于少数精英学生,违背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创建初衷。因此,高校没有对创新创业教育及其政策进行宣传、没有解释如何结合自身专业实行创新创业教育,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氛围营造与舆论导向上的缺失,必然严重影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2.4 融合发展的资源条件有待建设

2.4.1 课程设计存在脱节

一、缺乏课程体系建设。只是在保留原有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设了几门创新创业的相关课程,这些课程与专业教育缺乏必然联系;二、没有形成教学体系。课程只追求学生创业技巧的培训,而忽略了创新意识和精神层面的教育,没有形成从意识培养、知识普及到实践体验的连续性课程体系。三、课程设置模式不固定。由于教学内容不确定,教学方法较为随意,且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的数量还比较少,导致与规范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相脱离。

2.4.2 专业化特色教材缺失

由于缺乏供学生阅读的实用型本土化创新创业教材,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也只能以听讲为主,助长了教学的随意性,高校很难在短时间内结合专业特色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形成体现专业特点的多元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妨碍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2.4.3 师资力量严重缺乏

从师资方面看,一、专业教师虽然具有牢固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创新思维和创业经验的匮乏,使他们无法胜任该项教学工作;二、担任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多由行政管理人员担任,由于不是科班出身,未经过系统专业学习和培训,导致实际教学效果不佳;三、受工作量认定和教师资格证等方面影响,使部分高校在外聘兼职教师问题上存在壁垒,部分企业家不能长时间待在高校教授创新创业课程。

2.4.4 实践平台建设滞后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性很强。虽然有的高校也在大力宣传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并组织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但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不到位,多数采取以大学生创业中心为载体,载体单一,效果不明显,导致学生的创业实践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因此,如何将现有的实训实践基地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是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

3 融合模式

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始得较早,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研究相对成熟,可为我们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主要有三种模式[2]:一、主要由商学院或经济管理学院,以对外开放相关课程的方式,招揽全校不同院系不同专业学生参与创新创业;二、每一个项目由各二级学院的创业教育中心独立分配、运营管理,使创新创业教育延伸到每一个专业领域中。三、上述两种模式的结合,在实际中被应用最多。我国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启动较晚。因此,在分析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示范基础之上,高校应该立足校情,结合自身探索新的融合模式。

3.1 专业内融合模式

该模式是按照各专业特点,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增设相关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具体有三种方式:一、课程内容的渗透,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创新创业的相关知识糅合到专业课程中去。二、在专业教育中设置单独的创新创业课程,即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创新创业基础性课程,当然课程内容要依据专业特色进行个性化开发,不能照搬商学院教育内容。三、在专业教育中设置创新创业方向。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专业,结合自身兴趣、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在专业内进行创新创业学习与实践。

3.2 跨专业融合模式

该模式涉及范围更大,要求冲破固有壁垒,实现不同教学资源的整合,帮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学以致用,并将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发挥不同专业的能力,最终促进多专业融合、跨专业互动。按照融合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两种:一、校内跨专业融合。传统的教育模式、文理分科、学术视野狭窄等弊端,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及其实践活动的开展,因而需要各二级学院单独拟定人才培养方案,师生通过原专业与跨专业的联合教学,打破专业领域限制,促进学生知识综合化、技术复合化,进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融合。二、校际跨专业融合。依托高校平台互联、专业交叉优势,与兄弟院校建立校际协同教育联盟,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培养学生沟通交流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

3.3 社会化合作融合模式

这种模式是学校构建与企业、社会团体、政府等新型组织形式,通过产教深度融合,以实际的创新创业项目作为引导,以创新反哺日常化教学,让学生在实战中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将理论概念转化为实践本领。按照实践中的合作融合途径,该模式大致有三种形式:一、社会机构主导型[3]。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企业将行业市场需求或实际发展和生产中存在问题反馈给高校,提出对其业务创新的实际需要,借助高校丰富的智力资源及科研设备,共同参与创新创业,实现产教融合共赢。二、高校主导型。学校成立专门的创业学院或创新创业研究中心,通过制定有利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措施和激励机制,鼓励师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实现专业教育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三、学生主导型。学生自行组织创新创业团队进行自主创业实践,学校或社会组织提供项目运作、资金管理、跟踪评估等制度支撑,并在成果转移转化、市场资源配置方面提供服务支持,最终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4 融合路径探析

4.1 思维融合路径:转变教育理念,夯实思想基础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任何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都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教育理念基础之上。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将创新创业的理念和方法通过教育教学过程传递给全部学生,并结合所学专业,激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就业创业做好准备。因此,高校必须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契机,充分认识到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重要性,把创新创业教育逐步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4.2 内容融合路径:完善课程体系,实现教学融合

4.2.1 构建“专业+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首先,高校可以从创新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三个视角,建立分阶段、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对于大一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应侧重于创新创业知识的普及和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可从专业视角,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动态、前沿和趋势,最终通过通识课程实现对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期,主要是大二大三学生,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部分专业知识,应侧重于提升创新创业技能。重点为有明确创业意向的学生提前讲授创业流程和在模拟项目的策划实施中运用到的技巧;后期,到了大四,学生进入实习实训阶段,应把重点放在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通过为大学生搭建创业孵化园、创新试验园等创新创业平台,以接近模拟实战的形式,实现对个别学生的拓展性教育。

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通识性创新创业课程很多,但具有行业特征和专业特色的代表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尚在摸索中。因此,高校应借助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不断探索完善,积极创设校本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其次,突破学科领域,对跨专业课程进行多元化搭配。同时,整理现有专业课程,发掘潜存于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元素,通过翻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实现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再次,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资源的信息化建设,运用互联网技术构建数字化、智慧型学习情景,建立一批优质的在线开放课程,如慕课、微课、网络精品课等,增强教与学的实时互动与协作。同时推行师生学分积累、认证与转换制度,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有效实践。

4.2.2 加强“基础+特色”相结合的教材建设

一方面,结合我国国情,并参考国外优秀教材,编写和遴选基础教材。另一方面,为突出专业导向、质量导向和特色导向,鼓励教师结合本校实际和学科情况编写具有地方特色和专业特色的校本教材或学习指导书,并通过典型案例、精彩讲义的解读,形成案例汇编。

4.2.3 实施“传统+多元”的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要改变传统的灌注式教学,采取启发式、研讨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避免只重视创业理论知识传授,更需要综合运用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践教学中,综合运用仿真教学法、模拟实战法等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感受体验。

4.3 主体融合路径:优化师资队伍,形成强大后盾

一、在遵循总原则的情况下,优先选聘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人员。换句话说,学历水平与实践能力及创新思维兼备,哪怕学历水平不高,但是拥有较高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人员也可被聘用。二、建立严格规范的选拔机制,有计划地派遣优秀教师进行全面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使其用创新创业思维来武装头脑,并结合本专业特点,培养选拔创新创业专业领头人。三、建立开放沟通渠道和对话机制,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动态管理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一方面,建立教师定期培训工程计划,安排教师到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轮岗锻炼,积累创业实战经验,有效提升教师实践教学竞争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校友资源,聘请既有创业经验又有学术背景的优秀企业家担任创新创业课程兼职导师或客座教授,以案例解读、短期讲学、创业竞赛等方式,为学生创业提供必要指导。四、把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纳入教师工作考核体系,实行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统一,并将考察结果与教师职称评聘及绩效工资挂钩,以此激发教师革新与学习的动力。五、加大投入经费,建设各类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长效性机制建立和常态化工作开展为基础,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方法讨论、课程体系研究、考核方式改革等活动。

4.4 空间融合路径:加强实践平台建设,实现渠道融合

一、高校在创新科技竞赛、创业项目申报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同时出台政策给予一定奖励和支持。二、高校通过拓宽渠道,整合社会资源,争取地方或行业支持,与政府、企业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鼓励跨专业学生组成创新创业团队,开展虚拟或真实项目实战实训。三、建立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共享创客空间,如以产品为目标的生产体验中心、以管理运营为手段的创业孵化基地和以文化创意为主题的创客工作坊[4],通过教师设计活动或创客发起活动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复杂综合问题,激发创新思维,完成知识体系的重构和岗位技能的强化。四、依托互联网+构建创新创业网络实践平台,如在线体验营、在线项目路演、未来空间站,克服时空束缚,使学生在线进行创业实践活动[5]。

4.5 过程融合路径:革新评价机制,完善考核标准

一、考核主体的多元化。传统考核是以教师为主的单一考核方式,可尝试转变为以教师、同学、学生本人共同组成的多元考核主体。同时聘请行业专家,运用行业标准对项目或作品进行审核,提高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科学性。二、评价方式的动态化。由结果性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这样对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监测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起到帮助和促进作用。三、评价内容的合理化。由重专业理论知识向专业理论知识、创新能力并重转变,注重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例如在评价指标中增加能够充分体现创新创业能力的内容,使评价方式变得更灵活。

综上所述,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是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取得实质性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高校应依托专业教育,结合专业优势,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从转变教育理念、完善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加强实践平台建设、革新评价机制等方面入手,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与广度的融合。

[1] 吴勇,刘立芬,侯伟强,等.走出面向全体学生的双创教育新路子[N].中国教育报,2017-04-26(12).

[2] 刘玉威,毛江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分析[J].北京教育,2017(2):68-71.

[3] 黄兆信,曾尔雷,施永川.美国创业教育中的合作:理念、模式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0(4):105-109.

[4] 王苒.创客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案例探究[J].时代教育,2017(6):70-71.

[5] 曾明星,黄伟.“互联网+”背景下创客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探索[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3):70-73.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Path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UAN Yuanyuana, WU Rongronga, WANG Yana, DENG Jiankanga, ZHANG Tieruib

(a.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b. School of Arts, Hengshui University, Hengshui, Hebei 053000,China)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integr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ch as inadequ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imperfect integration system, insufficient atmosphere of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and resource conditions remaining to be built. Theref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change their educational ideas and fully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their integration; they should construct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specialty +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combining "foundation + characteristics", and implement the teaching method of "tradition + diversity"; they should establish a professional and part-time, dynamic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eachers through "invite-in and go-out";they should establish various forms of college-student maker space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network practice platform; they should carry out the process evaluation of multiple assessment subjects, innovation ability balanced with professional theoretical knowledge. Finally, the comprehensive integr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thinking, content, subject, space and process will be realiz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10.3969/j.issn.1673-2065.2020.04.022

苑园园(1985-),女,河北衡水人,讲师;

吴荣荣(1976-),女,河北衡水人,副教授,理学博士。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1903030)

G647

A

1673-2065(2020)04-0105-05

2019-09-11

(责任编校:李建明 英文校对:李玉玲)

猜你喜欢

融合专业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