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本土化”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与实践
——以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0-01-18胡昌龙干国胜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十堰本土化学院

胡昌龙,干国胜,周 荣

(1.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党委宣传部(文明办);2.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研究院;3.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湖北 十堰 442000)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与就业和民生关系最直接的教育类型,必须主动参与、积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两年多来,围绕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职教界有关机构和专家学者组织了相关课题研究,不少院校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其中,位于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湖北省十堰市的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于2018年率先提出了高职院校“本土化”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思路,并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高职院校“本土化”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与内涵

从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出台到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这十几年时间,党和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对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求和部署[1]。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既是国家的要求,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地方高职院校,只有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才能彰显作为、赢得支持、促进发展。

学院秉承“服务区域经济,助推产业升级”的办学理念,坚持立足十堰、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针对十堰市所辖五区四县一市(茅箭区、张湾区、郧阳区、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郧西县、房县、竹山县、竹溪县、丹江口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学院事业发展实际,于2018年5月提出了“五化同步”[2](即本土化、一体化、精准化、智慧化、国际化)发展战略,其中“五化同步”战略中核心的是“本土化”。实施“本土化”战略,根本目标是要使学院深度融入十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通过生源本土化、教师融入地方行动计划、“一专业一产业、一团队一品牌”工程(即一个专业(群)引领一个地方特色产业,一个团队支撑一个地方品牌产品)、校地合作建设产业学院等重大举措,不断强化学院服务十堰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绩效,在体现学院办学价值的同时实现校地高质量发展目标。基本措施是将生源和毕业生实习、就业的主体转移到十堰本地,满足十堰市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实施教师融入地方行动计划,逐步彰显学院科技、智力优势对十堰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以合作建设产业学院为基础,努力形成“一个专业(群)引领一个县域特色产业、一个团队支撑一个品牌优质产品”的办学格局。

当前,在助力精准扶贫的基础上,怎样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本土化”发展深化的重点。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高职院校“本土化”参与乡村振兴可以在服务县乡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党建引领、科技致富等方面发挥高职教育的优势作用,其关键在于为乡村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好、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

二、高职院校“本土化”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做法与成效

(一)建立校地战略合作关系

学院按照十堰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积极主动与各县市区联系对接、调研洽谈,就校地战略合作具体事项进行研究论证,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学院已与茅箭区、张湾区、郧阳区、丹江口市、郧西县、竹溪县、竹山县等县(市、区)政府签订了校地战略合作协议,并与房县、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达成了合作意向。

校地合作宗旨原则是为促进地方高校更好地服务县域经济和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本着“优势互补、共谋发展、互惠互利、实现共赢”的原则,建立全面、长期、深度的战略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拓宽合作领域,实施产教融合,深化合作层次,完善合作机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合作内容涉及联合培养人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开展产业对接、开展技能培训、开展技术服务等方面。校地合作还特别注重结合实际、突出特色,如:为助推竹山绿松石产业发展,校县联合组建成立了绿松石产业学院。

(二)联合开展人才培养

学院在省、市等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共建产业学院、3+2中高职分段培养等形式,有针对性地为县域经济和乡村振兴培养实用人才,努力解决各县(市、区)农村人才严重缺乏的困境。

为助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2015年,学院联合十堰市委组织部在全省率先实施了“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致力于培养留得住、用得上、能致富的新型农民大学生,为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计划实施五年来,累计培育“一村多”学员1 000余名,这些学员毕业后回到家乡就业创业,为十堰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新动力,涌现了鲍喜武、蒋家明、余盛林等一批创新创业典型人物。目前,已有200余人成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骨干、30余人考取乡镇公务员、200余人进入乡镇服务中心工作。在2018年村“两委”换届中,有400余人进入村“两委”班子,其中83人担任主职干部,进一步加强了村干部队伍建设,提升了农村产业发展水平,带领更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该计划被评为全省人才工作创新项目一等奖,自2018年起在全省推广实施。

为解决县乡特色产业发展所急需人才,学院通过与地方政府联合举办产业学院,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型产业人才。经省教育厅批准,2019年5月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竹山绿松石产业学院挂牌成立,同年9月,迎来了首批首饰设计与工艺专业140余名学员,其中,部分学员为竹山县绿松石行业往届高中学历(含职高、中专同等学力者)从业人员,具有绿松石雕刻、加工、销售等实际工作经历。学院已与郧西县政府达成联合举办“郧西天河旅游学院”协议,与其他县(市、区)联合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学院相关项目正在有序推进。特色产业学院是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载体,也是学校服务地方发展和乡村振兴,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重要平台。

此外,学院加大了与各县(市、区)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力度,扩大了3+2中高职分段培养招生专业和人数规模,努力提高专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针对性,教育引导更多的学生毕业后回归家乡、建功立业。

(三)联合开展项目建设

学院利用其专业、人才、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投身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行动计划。充分发挥艺术设计、环境保护、旅游文化、建筑工程等领域专业人才资源,深度参与山区全域旅游规划、生态环境保护、民宿改造美化靓化和“田园综合体”等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提供设计规划与实施服务。协助各县市区进一步挖掘地域文化、发展创意产业,开发旅游产品,将特色产业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增加生漆、茶叶、黄酒等特色产品的附加值,助农民增收致富。在学院专家团队的指导下,茅箭区建成80余个各具特色、将现代建筑技术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扶贫搬迁安置区,同时培育了艾枕、康家蜂蜜、赛武当黄酒、大川猕猴桃等40余个具有茅箭特色的旅游商品。在竹溪县龙王垭生态旅游区,校地共建亚洲第一个以生漆为主题的博物馆——竹溪县生漆博物馆。以博物馆为平台,打造具有生漆特色的手工艺品,擦亮竹溪“中国生漆之乡”的金字招牌,同时也为周边农民提供技术培训,使之掌握漆艺胎体制作技能,最后以订单和集中收购的方式,为艺术家们提供各种漆艺胎体。学院武当道茶艺术团将道教手印、道教音乐、武术、舞蹈与茶艺融为一体,创作出具有十堰特色的道茶艺术表演节目。艺术团在全国、全省各类大赛中频频获奖,受邀参演“第三届海峡两岸武当文化论坛”“中俄‘万里茶道’走进武当暨首届武当道茶博览会”“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魅力中国城”等大型活动,并远赴各地演出,吸引国内外茶文化学者前来考察交流学习。富有十堰特色的道茶艺术表演成为推介武当山旅游资源的有效手段。学院扎实做好精准扶贫对口帮扶丹江口市浪河镇黄龙村各项工作和教育扶贫工作任务。发挥学院“省级文明校园”的辐射带动作用,为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支持张湾区偏远深山秦家坪村开发深山野生茶树,把古老的制茶工艺与当地旅游资源相融合,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把平时弃之不采的大叶子茶充分利用、变废为宝。在台湾制茶大师和学院“湖北省茶艺技能大师”李晓梅的指导下,研发的茶叶在“武当道茶杯”名优茶评比活动中荣获金奖,目前已助推张湾5个村5 500亩茶园实现增收,助力3 000多名茶农脱贫致富。

三、高职院校“本土化”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问题与对策

两年多来,学院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上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也进行了大力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难题,主要存在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生源和就业“本土化”落实难、不能满足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多方面需要等问题。下一步,需要高度重视、积聚力量、形成合力。

(一)政府主导,形成多方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长效机制

随着精准扶贫的决战决胜,各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幕正拉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持续振兴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要任务。地方政府要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协调推进,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建立相关体制机制,出台相应政策措施,搭建合作平台,推动工作落实。如:教育部、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 打造“技能甘肃”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发挥教育扶贫作用,探索“地方政府+职业院校+企业+乡村”发展模式,提供全产业链技术培训服务及技术支持,政校企合作打造一批职业教育助推乡村振兴示范点。建立“体育+文化+旅游+康养+多种商业”跨界融合发展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孵化器,培养引领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和新型职业农民。落实好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及“雨露计划”等职教扶贫政策,建立职业教育助推脱贫攻坚长效机制[3]。

(二)多措并举,培养稳定一批致力于乡村振兴的本土人才

人才是制约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基础和难题,要采取多种措施切实加以解决。支持地方高职院校根据区域乡村振兴的需要开设相应专业,加大区域内中高职衔接,扩大五年一贯制、3+2中高职分段培养、单独招生、扩招等专业数量和招生规模,通过教育引导、政策引导、校企合作等多种途径,实现更多的本地中职毕业生升读本地高职院校、毕业后回家乡就业创业。特别有效的做法是由地方有关部门和地方高职院校联合开展“一村多名大学生”培养计划,政府出学费、定向培养,招生主要面向村“两委”班子成员、后备干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复员退伍军人;贫困村(主要是建档立卡贫困村)符合条件青年;农业科技人员、科技致富能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及技术骨干;家庭农场主、种养殖大户及创业农民及其他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

(三)提质培优,增强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

加大政策资金支持,支持农林职业院校设立“乡村振兴创新学院”,实施“农校对接”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孵化农业创新创业项目。构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实施陇原巧手、陇原月嫂、农业职业经理人等技术技能培训,培育高素质农民、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农业科技明白人等。通过“送教下乡”,开展农业政策、生态环境建设、乡村旅游等方面的技术技能培训,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职业院校自身要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质争优、增值赋能。要聚焦乡村振兴、文旅赋能和县乡特色产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建立契合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新需求的专业体系。要强化职业教育技能培训,送教下乡、送技上门,积极主动为老百姓提供技术指导和技能培训。要发挥职业院校的文化优势,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和工匠技艺的传承。总之,职业院校在服务乡村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上前景广阔、大有可为、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十堰本土化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湖北十堰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全部完成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童迷黑白秀
关于在湖北十堰举办观赏石鉴评培训班的通知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学院掠影
困惑·解疑·感悟——评《嘀哩嘀哩》兼及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实践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