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态心电图在心房颤动患者诊治中的临床分析

2020-01-18大连市旅顺口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辽宁大连116041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年3期
关键词:窦房结时限导联

大连市旅顺口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辽宁 大连 116041)

内容提要: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心房颤动患者诊治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46例心房颤动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4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P波离散度(Pd)、P波最小时限(Pmin)、P波最大时限(Pmax)。结果:观察组的Pd、Pmax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min明显低于对照组,均有P<0.05。结论:在心房颤动患者诊治中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查,测定其Pd、Pmin、Pmax对房颤的病情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类型,发病率约为0.4%~1.0%,且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近些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房颤的发生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房颤一般不会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但房颤可造成心脏同步机械活动消失,心室反应不规则,从而影响人体的正常血液动力学,大大增加了冠状动脉疾病、脑卒中、心力衰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部分房颤患者无明显临床表现,但疾病发作或临床症状出现时,往往已经造成心血管器质性病变,对患者的预后及生命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及时诊断房颤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改善患者的预后尤为关键。动态心电图可用于连续记录受检者日常生活状态下的心电信号,可随时捕捉受检者睡眠、运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工作劳累等状态下的心脏反应,可弥补常规心电图无法发现一过性心律失常和突发性心律失常的缺陷,可用于心电异常发作频率和发作机制的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动态心电图在心房颤动患者诊治中的临床疗效,以期为心房颤动患者的诊断提供实践指导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46例心房颤动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44例无房颤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龄45~75岁,平均(65.46±5.78)岁;合并疾病:合并糖尿病3例,合并风湿性心脏病3例,合并慢性支气管炎3例,合并高血压14例,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6例。对照组中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龄45~75岁,平均(65.21±5.66)岁;合并疾病:合并糖尿病4例,合并风湿性心脏病4例,合并慢性支气管炎2例,合并高血压12例,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4例。观察组及对照组的性别、年龄、合并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表示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

1.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患者取平卧位,暴露胸部,使用75%酒精棉球涂擦电极接触部位的皮肤表面,同时采用小砂片轻磨皮肤以清洁皮肤,降低皮肤的电阻,选择优质专用电极片粘贴在选定的导联位置上,将导联线与电极连接后使用胶布进行加固,避免导联线牵拉或出汗过多所致的电极脱落或伪差。确认导线连接好后,开启记录器进行1~2min的记录检测,逐一观察导联的心电信号是否出现伪差或基线漂移,确认心电信号良好后开启动态心电图连续记录。取观察组患者在心房颤动发作前3个连续窦性心动周期,取健康对照组研究对象3个连续完整P波形态的心动周期,测量两组研究对象每个心动周期的Pmin和Pmax,计算Pd值,Pd=Pmax-Pmin。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P波离散度(Pd)、P波最小时限(Pmin)、P波最大时限(Pmax)。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有数据处理及数据统计均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及健康对照组的Pd分别为(48.35±6.31)ms、(36.88±5.62)ms;Pmin分 别 为(70.68±7.63)ms、(79.34±6.15)ms;Pmax分别为(123.38±8.42)ms、(112.16±6.93)ms;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当前大多学者认为房颤的发生是某些房颤基质及某一局部电兴奋异常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局部电兴奋异常可表现为心电图的异常,因此,及时监测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尤为重要。对心房颤动患者采取动态心电图监测,可明确心房颤动的类型、心房颤动的起源部位,同时还能了解心房组织的病变程度,通过动态心电图监测还能根据患者心电图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电生理学研究证实,窦房结是心脏在心动周期首先有心电活动表现的部位,正常情况下,窦房结发出的电信号传至整个右心房,其中一部分信号可通过房间束传导到左心房,另一部分的信号可沿前、中、后结间束传导到房室结[1]。若窦房结以外的部位出现异常,可造成电激动传导异常,导致心脏节律及心脏速率改变,表现为心律失常[2]。临床中常采用12导联体系记录心电图,通过分析不同的导联,可准确定位心脏的病变部位,还能精确分析心律失常的起病部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动态心电图已由最初的单导联监测发展为双导联、三导联、12导联同步记录。正常情况下,心率主要由窦房结的自主节律控制,一般心率控制在60次/min左右,剧烈运动时可达到180~200次/min。而房颤时,心房细胞可产生400~600次/min的动作电位信号,当产生的电脉冲全部传入心室后,可使心室长时间处于不应期,造成心脏无法收缩,甚至可能导致患者的死亡。房颤发生时,心脏各部位的动作电位均为紊乱的状态,且心室、房室结、窦房结的动作电位频率显著低于心房频率[3]。房颤的心电图信号主要表现为P波消失,RR间期绝对不规则,并表现为一系列的快速、连续、不规则的心房激动波。需要注意的是房颤极易合并房扑、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房扑主要表现为宽大、快速、连续的心房波,心房波主要表现为间隔相同、大小及形态基本一致的锯齿状波。有研究报道,区分房颤及其他非房颤房性心律失常主要依靠对P波的识别,P波不存在为房颤,P波存在为非房颤[4]。

本研究中监测了房颤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研究对象的Pd、Pmin、Pmax,Pd即P波离散度,指的是在同一心动周期中不同导联的最大P波时限与最小P波时限的差,通过P波离散度可判断患者有无阵发性心房颤动,还能判断心房内部及心房间不同部位非均质的电传导情况[5]。Bachmann束传导异常是诱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一个重要原因,而Bachmann束传导异常可导致最小P波时限缩短,最大P波时限延长,因此测量P波时限可有效评估患者有无阵发性心房颤动。

综上所述,在心房颤动患者诊治中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测定其Pd、Pmin、Pmax对房颤的病情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窦房结时限导联
回旋支闭塞引起孤立Ⅰ、aVL导联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2例并文献复习
基于ETAP软件的反时限定值分析
HCN4表达变化对兔窦房结缺血再灌注时电生理功能的影响
电磁效应对心肌细胞搏动行为的影响
平行时空
心电图aVR导联ST段改变对急性心肌梗死的预测价值分析
窦房结功能障碍和房性心律失常:一枚硬币的两面?
多类运动想象脑—机接口导联选择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冠脉造影与心电图相关性研究
延长心电图描记时间在诊断儿童游走心律中的价值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