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乳腺导管内癌(DCIS)早期诊断的超声检查方式探究

2020-01-18姜秀清高涛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年3期
关键词:乳腺检出率准确率

姜秀清 高涛

1 营口市大石桥陆合医院超声科 (辽宁 营口 115100)

2 营口市卫生健康事务中心科教科 (辽宁 营口 115000)

内容提要: 目的:分析超声检查在乳腺导管内癌(DCIS)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7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乳腺导管内癌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病理检查和超声检查,分析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比较有钙化病例和无钙化病例的超声诊断准确率。结果:超声诊出率为99%,其中肿块型的超声诊出率为81.58%,导管改变型的超声诊出率为83.97%。有钙化病例的超声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无钙化病例的准确率,P<0.05。结论:在乳腺导管内癌的早期诊断中应用超声检查诊出率较高,可准确判断乳腺导管内癌的超声分类。

乳腺导管内癌是一种恶性肿瘤疾病,主要是患者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存在增生异常情况而引发的一种恶性病变[1]。研究显示,乳腺导管内癌的发病率在乳腺癌中占据30%左右的比例,而且簇状密集的微钙化现象是乳腺导管内癌的一种典型钼靶特征,不过有6%~23%左右的乳腺导管内癌患者并没有钙化现象,因此很难在钼靶片中显示出来,因此采用钼靶检查乳腺导管内癌,存在一定局限性,漏诊概率较大[2]。应用超声检查诊断乳腺疾病,尤其是致密型乳腺疾病,效果显著,应用优势明显。基于此,本文分析超声检查在乳腺导管内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7年7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乳腺导管内癌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过病理检查均确诊为乳腺导管内癌,且均为单侧乳腺导管内癌;②患者或家属对本次研究目的、方法知情,且患者自愿参与,并签署研究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恶性肿瘤患者;②精神异常或交流障碍患者。患者年龄25~65岁,平均(45.34±10.23)岁;其中左乳57例,右乳43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检查,并经病理检查确诊为乳腺导管内癌;超声检查仪器为:Siemens Acuson Sequoia512型(产地:德国)、Toshiba aplio XG790型(产地:日本)、Esaote DU8型(产地:意大利)、GE Logiq E9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产地:美国)。仪器参数为:频率范围为7~12MHz。

具体操作如下:患者采取仰卧位,并往上举起双手;对患者的双侧乳房和腋窝部位进行仔细扫描;扫描结束后,若发现病灶体,则留取病灶体的断面图像,测量病灶体大小后,再次进行超声检查。

1.3 观察指标

分析研究对象超声诊断检查结果,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有钙化病例和无钙化病例的超声诊断准确率。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 22.0版本。计数数据均采用n、%表示,用χ2检验。若P<0.05,则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超声检查结果

经超声检查,同检出乳腺导管内癌患者99例,超声检出率为99%,漏诊率为1%(1/100)。其中不同类型癌症的超声检出率分别为:肿块型乳腺导管内癌38例,超声检出率为81.58%(31/38);导管改变型62例,超声检出率为83.87%(52/62)。

62例导管改变型乳腺导管内癌的超声检查结果中,导管扩张型37例,超声检出率为81.08%(30/37);导管扩展型19例,超声检出率为84.21%(16/19);导管扩张扩展型6例,超声检出率为100%(6/6)。

2.2 有钙化和无钙化的超声诊断准确率比较

经病理检查,有钙化病例69例,无钙化病例31例。有钙化病例的超声诊断准确率为94.20%(65/69),无钙化病例的超声诊断准确率为67.74%(21/31),有钙化病例的超声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无钙化病例的超声诊断准确率,P<0.05。

3.讨论

乳腺导管癌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癌,是一种非浸润性质癌症,主要是由于纤维细胞增生、淋巴细胞浸润、基底膜受损等因素所导致。临床中,乳腺导管癌患者在早期阶段并无明显不适,或者存在乳房疼痛等不适感;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患者的病情有可能进展为浸润性乳腺癌,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临床中应加强对乳腺导管内癌的早期诊断,从而为后续治疗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临床诊断中,多数乳腺导管内癌体积相对较小,没有明显的典型临床症状表现,因此多采用钼靶X射线或者乳管内镜进行诊断检查[3]。其中乳管内镜虽然可以直接发现病灶部位,有助于确定患者的手术部位,但是在检查的过程中容易导致局部乳腺组织出现感染症状或者引发乳管破裂,从而影响检查结果;而钼靶X射线的操作相对简单,但是对于某些病变情况(比如说重叠性病变、致密性病变等)无法做出精准诊断。

通过超声诊断检查,可有效准确判断乳腺导管内癌,但是不同类型的乳腺导管内癌,超声检查的结果也各有差异。其中肿块型病灶整体呈现为细叶形状,边界较为清晰但形态并不规则,存在中低度回声以及内部回声有明显不均匀的情况;而可见病灶周边见导管则呈现放射状,不存在高回声晕环,因此对周围组织不造成影响,但是后方回声没有衰减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后方回声无异常表现是乳腺导管内癌的一个典型图像表现,但是在粉刺型的乳腺导管内癌中却可发现存在回声衰减。同时,导管型乳腺导管内癌中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分别为多根导管扩张型病变和单根导管扩张型病变。其中单根导管扩张型病变的超声图像,可以明显看见乳晕下单根导管向乳头位置进行扩展,且在病灶内部存在斑块强回声以及点状回声;同时可见明显低回声灶,导管的管壁相对清晰,有微小钙化现象,而后方回声没有异常。至于多根导管扩张型病变,经超声诊断可发现片状低回声有明显改变现象,导管管壁相对模糊,而病灶内部存在斑状强回声,后方回声无异常。而囊实性扩张病变的超声图像中,可以发现囊内部存在湿性结节,且形态呈现不均匀状态,同时可见明显液性无回声区。导管扩张扩展型病变的超声图像中,可以发现导管呈现明显膨胀现象,且有实行填充的情况,病灶体的扩展方向为导管,病灶内部则可以见到密集点状强回声。

依据乳腺导管内癌的超声表现特点进行分类,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①单纯微钙化型;②导管扩张型;③混合回声肿物型;④实性低回声结节型;⑤腺体局限性增厚型或者结构紊乱型。但在临床应用中,以上几个分类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比如说囊括不全,定义不准确等。而钙化作为乳腺疾病的一种常见表现,在超声检查中,如果没有重视背景信息,显示出钙化的概率相对较低,尤其是在诊断乳腺导管内癌中。因此,在超声检查中,超声分类体系应该将病理学基础和超声表现特点相结合,定义上需要严谨清晰。这样超声的分类才可以对乳腺导管内癌的病理变化进行充分地反映,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

综上所述,在乳腺导管内癌的早期诊断中应用超声检查,其临床诊出率较高,可准确判断乳腺导管内癌的超声分类。

猜你喜欢

乳腺检出率准确率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基于高频超声引导的乳腺包块导丝定位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安宁市老年人高血压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乳腺结节状病变的MRI诊断
乳腺超声检查诊断乳腺肿瘤的特异度及准确率分析
不同序列磁共振成像诊断脊柱损伤的临床准确率比较探讨
长程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析
2015—2017 年宁夏各天气预报参考产品质量检验分析
颈椎病患者使用X线平片和CT影像诊断的临床准确率比照观察
体检查出乳腺增生或结节,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