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水平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

2020-01-17吕全国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院校高职服务

吕全国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科研处,湖北 孝感 432000)

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及高等职业教育不断成长壮大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各界对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要求和期待越来越高,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

一、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水平的紧迫性

(一)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是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从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开始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来,党和政府不断强化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这从我国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中可以看出。教育部等七部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号),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均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等文件则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要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为区域发展和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服务等具体的服务方向和内容。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是国家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要求提高的两个标志性文件。教高[2006]14号文件将“社会服务领先”作为入选国家示范院校的条件之一;教职成[2019]5号文件(“双高计划”)则将“提升服务发展水平”作为建设一批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双高计划”,不仅提高了服务的要求,而且拓展了服务的内容范围。例如,在人才培养服务方面,要求培养适应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中国产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在职业培训方面,要求注重高技能人才培训,而不仅局限于一般的劳动力培训;在科技服务方面,要求注重新技术、新产品开发,而不仅局限于技术咨询、技术推广等一般性技术服务;在服务面向方面,既注重服务中小企业、社区教育和区域经济,又强调服务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

(二)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是行业企业对高职院校的新期盼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标志的“四新经济”异军突起,对行业企业人力资源产生了巨大冲击,迫切要求高校在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提供援助。尤其是地方中小企业,由于资金有限不能大量引进高端人才和组建技术研发中心,企业在转型升级、流程再造、工艺设计、专利消化、管理咨询等环节都需要得到地方高职院校的支持与指导[1]。企业在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全面升级,既给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又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以前稳定的产业结构格局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主要内容是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而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社会服务的内容将转向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的管理思想的推广运用,产业间、行业间、岗位间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及科技开发、科技创新、新技术推广项目运作等,这些都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三)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迫切需要

近20多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数量激增,办学规模空前扩大,院校间竞争日趋激烈,目前已进入了“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的新阶段。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生源减少,不少学校陷入了办学经费短缺、办学资源不足的困境,急需政府及行业企业加大经费和资源支持力度。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通过面向地方及行业企业培养和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开展咨询、技术、文化等服务,积极与地方政府及行业企业互动,一般都能够得到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一定的经费和资源支持。但随着职业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形成,各级政府及行业企业充分发挥市场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对高职院校很大一部分经费投入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实现的,高职院校要想得到这部分经费支持,必须通过公平竞争获得政府和企业的服务项目。而高职院校要想在项目竞争中获胜,就必须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可见,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是高职院校筹集办学经费和聚集办学资源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持续健康地发展,除了要有充足的经费和资源保障外,还必须在内涵建设上持续深化。从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评选以及“示范校”“优质校”“双高计划”的标准和要求来看,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不仅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其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二、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水平的制约因素

国家“示范校”建设工程实施以来,高职院校普遍强化了社会服务工作,很多学校把社会服务纳入学校的总体规划,积极挖掘社会服务潜力,不断丰富社会服务的内容与形式,形成了人才培养服务、职业培训服务、科技服务、志愿服务、对口交流服务等多种服务模式。但总体来看,目前社会服务工作仍然是高职院校的一个短板,并呈现整体服务水平偏低的状况。一些高职院校开办的专业与地方主导产业关联度不高,服务地方产业的成效不明显;职业培训偏重于单一的技能培训和层次较低的职工岗位培训,复合能力培训与技术创新型培训较少,且培训项目“散、弱、小”,没有形成优势品牌[3];科研成果转化率和经济效益较低,参与企业的产品设计、技术攻关等深层次的社会服务比较少,社会服务的科技含量总体较低;志愿服务主要是参加一些简单的、临时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形成常态化的服务机制;同类院校交流合作的层次和水平较低,局限于师资交流、短期培训等[4]。

(一)社会服务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首先是管理体制及制度不健全。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没有设立专门的社会服务管理机构,其社会服务主要依托二级学院或某些职能部门,各部门间职责分工不够明确,从而影响了其社会服务工作的开展;还有一些高职院校没有出台专门的社会服务管理制度,导致其社会服务无章可循[5]。其次是评价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完善。很多高职院校对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缺少较为完善的评价考核标准和有效的激励措施,从而影响了教师社会服务的积极性;教师的评价考核体系主要是教学与科研方面的指标,很少有社会服务方面的量化指标;在职称评定标准中,教学与科研都有刚性要求和明确标准,而对社会服务的要求较低且弹性较大,导致教师的时间和精力都被安排在教学科研活动上,从而阻碍了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6]。

(二)高水平社会服务人才匮乏

高职院校办学历史不长,且相当一部分是由中专升格而来的,师资队伍建设比较薄弱,人才储备十分有限。教师队伍中高水平领军型人才缺乏,科技创新团队较少,开展社会服务基本上处于单打独斗的局面,难以承担重大科技服务项目;教师的科技研发能力较弱,其科研成果主要是教改及课改成果,应用技术成果较少;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经验欠缺,相当一部分专业教师来自于高校毕业的学生,真正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教师较少,不能有效解决生产中的管理问题和技术问题;不少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滞后于行业的发展,不能有效进行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性培训[7]。

(三)社会服务平台欠缺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有效实施不仅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支撑、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及体制机制保障,而且需要相应的实践平台。一个完整的社会服务系统一般包括社会服务管理平台、科技与决策咨询平台、信息资源平台、技术研发与应用平台、人才培养与职业培训平台、文化与志愿服务平台、对口交流服务平台。社会服务管理平台主要负责学校社会服务工作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组织实施与日常管理。科技与决策咨询平台主要负责为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提供决策咨询、管理咨询、战略规划、技术指导等服务。技术研发与应用平台主要负责与企业联合开展科技攻关、技术与产品开发、技术应用等科技服务活动。人才培养与职业培训平台主要负责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适销对路”人才和开展各种类型职业培训。文化与志愿服务平台主要负责面向社区开展社会调查、科技下乡、政策宣传、环境保护、帮贫救困、文艺汇演等服务活动。对口交流服务平台主要负责同类院校间交流与合作,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各自办学综合实力。信息资源平台主要负责与政府、行业企业及社区构建互动网站,收集和发布各方有关社会服务的信息[8]。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这些基地在人才培养、职业培训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已成为高职院校重要的人才培养与职业培训平台。但由于财力有限及政校行企有效合作机制尚未形成,其他社会服务平台建设不足。

三、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水平的路径

(一)建立健全社会服务的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管理机制。高职院校应设立专门的社会服务管理机构,从整体上规划、协调和整合服务资源,管理服务项目,避免多头管理问题;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对社会服务工作实施精细化管理,对每个服务项目进行全过程的指导与规范管理[9]。二是建立激励机制。高职院校要制定社会服务激励措施,出台社会服务项目认定与成果奖励办法,将社会服务纳入教师正常业务管理和考核范畴,并作为职称评聘和业务晋升的重要指标[4]。 三是建立评价机制。建立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社会服务评价体系,对教师的社会服务工作进行年度考核与评价,实行分类评价和分层评价相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

(二)加强社会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社会服务人才队伍是提升社会服务水平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要把社会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职业技能水平和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抓手,纳入教师队伍建设总体规划,按照“引进”与“培养”并举、专职与兼职结合的建设思路,建设高水平的社会服务人才队伍。可通过公开招聘等形式引进一批行业企业领军人才、技术技能大师作为专职或兼职社会服务专家,由他们负责社会服务团队建设,以及社会服务实体和平台的市场化运作。同时,采取“双方联动、双岗交替、双向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积极开发教师的社会服务潜力,鼓励教师到校企合作企业及相应的社会服务平台兼职社会服务工作,与相关行业企业联合开展应用技术研究,着力培养教师改进企业产品工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能力,合作打造一支教学力、培训力、研发力、服务力兼备的社会服务人才队伍。

(三)加强社会服务平台建设

由于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建有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平台,因此应重点加强以下平台建设。一是加强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建设。高职院校要设置专门的社会服务管理机构,如设立社会服务中心,成立由校领导与相关职能部门、教学单位负责人组成的社会服务领导小组,对学校社会服务工作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有组织、有规模、有效率地开展相应的社会服务活动。二是加强科技与政策咨询平台建设。汇聚多领域的专家学者、技术能手,组建政策研究中心、科技咨询服务公司等研究咨询机构,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咨询建议和技术指导。三是加强信息资源平台建设。建立社会服务信息库和网站,将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的社会服务需求与供给信息收集起来,并在社会服务网站上发布,便于各方联系沟通及开展项目合作。四是加强技术研发与应用平台建设。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建设兼具产品研发、工艺开发、技术推广、大师培育功能的技术研发创新中心,服务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10]。

(四)提高社会服务的层次

在人才培养服务方面,高职院校必须切实树立“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指导思想,打造面向区域行业及产业的高水平专业群,依据产业发展的动态变化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一批产业急需、技艺高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升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在科技服务方面,提高社会服务的科技含量,加强对高新技术的研究,提高自我创新的能力,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参与企业的产品设计、技术攻关等深层次的社会服务,促进企业技术革新。在社会培训服务方面,积极开发与承接复合能力培训项目与技术创新型培训项目,围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开展高质量培训,打造培训品牌。在志愿服务方面,建立起常态化的工作机制,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在对口交流服务方面,与国外同类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不断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水平。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服务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