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休闲农业研究综述

2020-01-16李月星周扶摇

关键词:农业产业学者旅游

李月星,周扶摇,孙 芳

(1.河北北方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2.澳洲国立大学 商业与经济学院 经济研究学院,澳大利亚 堪培拉 2600)

近年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总产值稳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产技术得到增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然而,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中国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依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与农业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依然突出;二是农产品市场深度融合与农业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日益凸显;三是农业、农村经济增速放缓与农民增收渠道变窄的问题依然存在。在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休闲农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与日俱增,鼓励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和推动三产融合模式就显得至关重要。休闲农业的发展,既可以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又可以通过获利增加农业投资,从而达到良性循环。因此,针对休闲农业进行研究具有实践指导意义,而休闲农业可将第一、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中其他现代服务业融合起来,充分发挥休闲农业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和关联带动效应,创造带动区域经济及关联产业发展的综合经济价值。休闲农业的发展对于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和城乡融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拟从休闲农业的概念界定、相关政策、发展类型和模式以及休闲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梳理。

一、休闲农业概念界定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产业发展形式,最先兴起于意大利和奥地利,随后迅速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休闲农业的概念有不同理解。该文将从国外和国内学者对于休闲农业不同的概念界定进行分析。

(一)国外学者对于休闲农业概念界定

休闲农业最初是作为一种现象出现在国外,从那时起国外学者开始探索休闲农业的概念。尽管国外学者对休闲农业有不同的表述,但各种概念都强调了休闲农业的以下功能:一是经济功能,休闲农业的发展能够提高农民收入,其外在驱动力是为获取经济效益;二是社会功能,休闲农业能够造福大众和娱乐人民,缩小城乡差距[1];三是文化功能,休闲农业集娱乐、教育、休闲、度假和体验农业劳动于一体[2],能够促进民俗文化的发展;四是旅游功能,农民以所有者的身份积极与小型旅游企业合作,进行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以及农庄旅游活动,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旅游服务[2]。

国外学者对休闲农业概念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角度广泛,涉及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涵盖的范围比较全面,相关研究也比较成熟。国外的休闲农业与国内相比发展更加成熟,其对休闲农业的概念界定值得国内学者进行仔细研究和探索学习。

(二)国内学者对于休闲农业概念的界定

20世纪末,国内学者普遍认为观光休闲农业是把农业和旅游业结合在一起,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一种形式,它利用田园风光、农业生产活动和乡村自然资源吸引游客来观看、品尝、体验、购物和度假。此后学者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提出休闲农业是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农业+旅游”形式。

国内学术界虽尚未形成对休闲农业的统一定义,但休闲农业界定研究的落脚点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将休闲农业界定为一种新型农业。从科技、网络、园艺和生产等多方面阐述了休闲农业应当是具备采摘、旅游、种植、教育和娱乐等功能的全新农业产业。除此之外,也有学者认为休闲农业以当代农业稳定发展为基石,借助庞大的资源力量以及天然的自然景观,以传统文化为载体,最终保证农民增收,提升农村发展水平,并带动三大产业的发展[3]。持此类观点的还有钟植一[4]和高忠锐[5]。第二类将休闲农业界定为一种旅游产品。此类观点认为休闲农业应是将现代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相结合,体现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一体”的休闲农业旅游经营方式。相关学者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休闲农业特色旅游,认为休闲农业是将旅游休闲与乡村生态、农业生产、农户生活、农耕文化及农村民俗等三农要素有机融合的特色农业旅游经营活动[6]。

学者们从旅游业和农业的角度出发,对休闲农业进行不同的定义,这也充分体现了休闲农业的两重性。

二、休闲农业政策研究

国家政策是休闲农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开始追求绿色与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诞生了大量的休闲农业产业。为了经济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国务院和相关部委积极鼓励发展休闲农业,并出台了一系列休闲农业发展支持政策。该文将从休闲农业的用地政策、土地流转政策和金融支持政策3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休闲农业用地政策相关研究

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土地使用权问题,包括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土地性质等内容。然而,由于中国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或集体,并执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理制度,导致休闲农业发展早期就面临用地种类少和用地不足等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国务院到中央部委出台的国家级文件明确指出对农业用地放宽政策,休闲农业用地种类增加[7],包括农民自有住宅、闲置宅基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此后,为支持休闲农业的发展,鼓励绿色健康的旅游业[8]和农业发展,2015年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及国家旅游局《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提出,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可利用一定的废弃土地及未利用的土地。这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增强了可行性,为休闲农业用地奠定了基础。此外,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用于指导休闲农业产业和园区创建、休闲农业用地规范和用地变更等多项法令法规和实施细则,用以指导休闲农业园区和农场的建设。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 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提出,在符合国家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通过乡村整治和土地整理等方式实现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剩余可优先用于发展农村产业项目,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行性。此外,国家规定鼓励集中兴建公用设施,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建设也节省了一定的成本。

(二)休闲农业土地流转政策相关研究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发展水平也相应得到提高。为了产业比重发展均衡,鼓励第一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完善土地流转与确权制度[9],中国提出一系列土地流转政策,在法律政策层面支持土地流转。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农业多元发展,在合理有序的条件下,鼓励农业创新性发展。2016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 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指出,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采取承包的方式对一些荒地、山地和未利用地进行开发。而且休闲农业土地运用来源逐渐多元化,可采取转让、出租、抵押以及入股等方式,土地流转政策逐渐放松,为休闲农业土地流转奠定了发展基础,为扩大休闲农业提供了政策支持[10]。

(三)休闲农业金融支持政策相关研究

休闲农业的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增长以及产业结构平衡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不仅为当地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了当地的GDP,实现了经济发展,还为生态健康奠定了基础。因此,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各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并颁布了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以鼓励各地区发展休闲农业产业。2016年,农业部办公厅、中国农业银行办公室发出《关于金融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的通知》,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贷款政策支持,为农民工提供一系列关于农业产业发展的项目,为地方以农业为主体的一些符合发展标准的项目[11]和有可塑性的项目提供贷款支持,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创新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机制的指导意见》,指明政府要充分发挥投资的引导和杠杆作用,通过直接投资、投资补贴、注资、金融贴息、奖励补贴、先建后补和提供建筑材料等多种方式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地方政府和社会设立投资基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机制,以农村基础设施为重点,促进地方融资平台和市场化融资的转型和改革。除国家政策支持外,部分地区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出台一系列专项金融政策,鼓励当地休闲农业的发展。

三、休闲农业的类型和发展模式相关研究

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文化及经济存在差异,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休闲农业发展类型和发展模式,是休闲农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各地区在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实践中缺乏科学的技术指导和理论支撑,单纯依靠实践积累经验,对发展类型和发展模式不明确,导致园区规模小且经济效益低,一定程度上阻碍和抑制了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对休闲农业的类型和发展模式进行系统研究尤为重要。

(一)关于休闲农业的类型研究

许多学者依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得出不同的休闲农业类型,分类的依据也涵盖资源类型、区位因素、结构、参与主体和组织管理等多个方面。

整体而言,学者们更倾向于以资源类型为依据对休闲农业进行分类,目前主要有4种划分:一是划分为传统型、休闲型、科技型和奇特型观光农业;二是划分为田园农业型、风俗民情型、农家乐型、村落乡镇型和高新技术引领型休闲农业;三是分为农业生产型、农民生活型与农村生态型;四是分为自然景观型、人文景观型、科技景观型和生态景观型。除了以资源类型为依据进行分类外,学者们也根据其它标准对休闲农业进行了分类。首先,根据区位不同将休闲农业分为景区周边、城市郊区、基地带动、风情村寨和资源带动5种类型;依据结构不同又划分为休闲种植业型、休闲林业型、休闲牧业型、休闲副业型及生态农业型。其次,基于农户和社区的参与程度,进一步将休闲农业分为公司与农户联合模式、公司与社区农户合作模式、股份制模式、农户之间合作模式以及个体经营模式等;依据开发主体不同将休闲农业分为农户主导、政府主导和企业主导的发展模式。此外,也有学者从组织管理角度进行分类,将休闲农业分为农家乐型、休闲村庄型、农业园区型和风俗民俗村等。可以看出,学者们对于休闲农业类型的研究相对成熟,其分类方法与涉及范围也比较全面。

(二)关于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

学者们在研究中国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时,基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模式,这些发展模式有交叉重叠。目前,国内对于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主要基于开发主体、功能展示、游客体验和区位因素等角度。

21世纪初,国内学者将休闲农业产业归纳为7种模式:田园农业型、民俗风情型、农家乐型、村落乡镇旅游型、休闲度假型、科普教育和回归自然旅游型。此后,学者们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得出了5种不同的结论:一是根据开发主体将休闲农业模式归纳为连片开发模式、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合作、农家乐模式、乡镇旅游模式、产业联合带动、科普教育模式、休闲园区和民俗风情模式等;二是依据产业多功能性将其化分为休闲娱乐型、参与体验型、农业公园型、科普教育型和民俗文化型等5种模式;三是依据功能展示将休闲农业模式分为6种发展模式,即农业展示型、农业参与型、旅游观光型、民俗文化型、生活体验型和休闲度假型;四是根据区位不同,分为农家乐、农业科技园、市民农园、休闲观光农园以及农业公园等不同模式;五是根据游客体验,将休闲农业模式分为田园旅游型、科普教育型、农家乐、民俗风情型、休闲度假型和村落乡镇型等模式。

随着对休闲农业模式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也有学者依据发展历程将休闲农业划分为自发式模式、自主式模式和开发式模式[12]。中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农家乐、乡村旅游及乡村度假3个主要阶段[13]。休闲农业不同于传统的农业模式,而是建立一种集生产、销售、观光、科普和度假为一体的全新休闲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模式,这对于中国农村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休闲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中国发展休闲农业要形成一定的规模,还需要大力开发和不断尝试探索。总体上看,中国休闲农业效益并不理想,仍存在一些制约休闲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规划不足。部分地区在发展休闲农业产业时没有专业人员制定规划,导致原有生态和人文环境被破坏,产业的发展自然受到限制。好的规划不仅要考虑休闲农业生态、旅游市场和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14],还应规划好旅游基础设施、劳动力、社会支撑系统[15]和了解当地的农业发展规划及农村土地制度等。

二是休闲农业人才缺失且流失率高。中国休闲农业发展历程较短,缺少专业性的休闲农业领域人才,且由于农业投资效益低和回报慢,导致相关人才流失率高,从事休闲农业的人才缺口大。休闲农业人才的缺失直接导致很多园区没有专业人才,出现了从业人员观念不成熟和管理体制不完善、对休闲农业认知不够和思维方式比较传统等情况,这直接制约了当地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

三是建园指导思想缺乏创新理念。目前,许多地方的休闲农业景区大同小异,其旅游与参观、参与方式单一。对于园区的建设缺少创新理念,与其他园区相比没有特色或特色得不到体现,导致产品和服务得不到认可,消费者自然不会认可,其商业价值也就无法实现,以致于最终被市场摒弃。此外,休闲农业的娱乐设施与娱乐活动都要有所创新。

四是没有形成规模经营和知名品牌。中国目前的休闲农业产业大多是农户独立经营,很少有企业进行大规模投资,投资规模小,产业分散,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也不具备知名品牌。袁定明也指出中国休闲农业项目尚未形成规模经营和知名品牌,因此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不能有效显现[16]。

五是经济水平和技术发展的限制。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越高,对休闲农业的促进也就越明显。王正环在研究台湾休闲农业时提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7]决定了休闲农业市场的广阔与否。除经济因素外,农业技术对于休闲农业发展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对此,陈雪丽在研究京津冀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时也提出影响休闲农业发展水平的因素应包括农业技术[18]。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休闲农业在国外的发展时间已久,理论研究和实践都相对成熟,其发展历程、发展模式和发展成果值得国内学者研究和学习。虽然中国休闲农业发展较晚,但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其发展十分迅速,且作为农业大国,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潜力很大。

近几年,学者们对休闲农业的研究越来越具体,涵盖了休闲农业概念界定、发展政策、类型和发展模式、影响因素及经营方式等方面的研究。但同时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拓展和研究:第一,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研究。休闲农业若要得以发展,只有政策引导是不够的,政府、企业和农民只有协作起来才能形成良性的共生发展模式,休闲农业的发展才能取得成功。要想在中国农村开展各项工作,就必须得到当地农民的支持,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因此,学者们应当持续关注农民对于休闲农业的参与意愿、参与方式以及经济收益情况。第二,休闲农业运营模式的研究。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到农村旅游,这种旅游形式能够使人们融入大自然,减少或消除来自城市的压力,这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游客基础。但部分地区在发展休闲农业时片面地追求多功能属性,只要与休闲农业相关就发展,最终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却没有取得成效。因此,在发展休闲农业产业时,如何因地适宜地发展休闲农业,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休闲农业产业模式,这是未来需要研究的方向。第三,休闲农业中土地流转问题的研究。对农民而言,土地是“命根子”,是生存权益最集中的体现。从增收的角度讲,每一条增收渠道都与土地紧密相关。在进行休闲农业活动中必然会伴随着土地的流转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直接影响农民的收益,也会对休闲农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得不偿失。如何保证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处于弱势群体的农民的利益不被侵犯,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第四,“互联网+”模式在休闲农业中的运用研究。伴随电子商务的介入,农业正在向专业化、市场化、标准化和品牌化迅速转变,“互联网+休闲农业”的发展或许是一个契机。如休闲农业完全可以借助互联网完成转型升级,利用直播、短视频和网店等形式进行网络营销,从而实现多渠道销售。因此,在对休闲农业的发展进行研究时不应循规蹈矩,应努力寻求在互联网模式下的发展之道。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具有发展休闲农业的优越条件。随着经济的发展,休闲旅游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再加上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休闲农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学者旅游
基于价值链的农业产业优化路径分析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露地蔬菜创新团队启动会成功召开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刘伟参加5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座谈会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旅游
学者介绍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