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共生体系研究

2020-01-15黄侃唐雅雯

教师·下 2020年11期
关键词:生产性实训基地共生理论校企共建

黄侃 唐雅雯

摘 要:文章作者把共生理论作为研究基础,通过梳理“共生理论”的内涵、作用、适用范围,总结出“共生理论”对高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借鉴作用;并基于“共生理论”分析框架,从共生单元、共生关系、共生界面三个维度提出高职生产性实训基地共生体系的构成,并分析高职院校、合作企业两个共生单元的共生动力。

关键词: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共生理论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1-01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33-0113-02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背景下,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两张皮”问题的重要抓手。国务院办公厅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多个文件中明确要求:鼓励以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吸引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教育部发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中也明确要在全国建设1 200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可见,不管是政府引导,还是高职自身需求,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正在高职院校全面铺开、快速发展。

国内外针对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成效的相关研究不多,如李黎明认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定位为教学实训功能、培训功能、职业资格鉴定功能、产品生产功能、社会服务功能、技术研发功能;丁建洪认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形式是学校独资型、校企组合型,管理则应从学校管理、企业管理、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三个方面入手。不难看出,当前国内外对高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研究大多是基于专家分析和总结,有相关理论作为依据的几乎没有,在科学性上存在一定缺陷。基于此,本研究以共生理论为研究基础,基于共生理论分析框架,提出高职生产性实训基地共生体系的构成。

(二)研究的意义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促进高职院校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行,从而解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脱节、实践项目与工作实际脱节等问题,激活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服务行业的水平。

2.有助于强化校企之间的合作

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仅包含基地的硬件条件建设,也包含围绕基地运行所开发的生产性实训项目、实训教材等相关资源。同时,因为基地的共建、共管,会自然形成校企人员交流互派、校企文化双向融合的局面,这必然会加深校企之间的合作。

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学校与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能构建与企业相同的生产环境,其生产设备、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与企业完全一致。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生产和实训,能获得与企业完全相同的实践锻炼,从而有效地培养并获得与企业岗位需求一致的职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这必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有助于对高职院校师资的培养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是高校研究生毕业,普遍存在对产业实际情况了解不足、实践动手能力偏弱的突出问题。与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高校教师也必须参与到基地的实际生产中来,面向市场组织学生的生产和实训,其双师素质必然能得到锻炼和增强。

二、共生理论的简单梳理

(一)共生理论的内涵

共生理论认为,共生系统由生物共生体的共生单元、共生关系和共生界面(合称为共生三要素)三个方面构成,共生单元是指共生系统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是系统的构成主体;共生关系是生物共生体中各共生单元相互依存、相互协作的形式;共生界面是指共生系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共生能量则表现为共生系统所产生的物质成果,共生能量是共生系统产生的产出和成效,表现为系统生存能力和增殖能力的提高,共生能量的产生是共生系统共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共生三要素一致作用的成果。

(二)共生理论的适用范围

共生理论将自然科学中的共生现象用于解释和分析社会科学领域的共生现象,用于社会学领域中多主体集群的系统分析,被广泛应用在社会科学、教育科学、经济科学等领域,是一种影响因素分析、系统优化研究,实现“双赢”(Win-win)和“多赢”(Multi-win)的理想分析工具。

(三)共生理论对高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借鉴作用

在研究社会科学领域內的多主体集群合作关系,如对城市集群、社会团体集群的合作关系等进行研究时,可将多主体的集群拟态为自然科学中多物种共存的共生系统,多主体集群的合作成效表现为共生能量的生产水平,集群中的合作主体、合作关系和合作的外部环境表现为共生系统的共生单元、共生关系和共生界面。从而以生物的共生现象来解释和分析社会集群中多主体合作的现实现象和科学规律。

将该理论应用到高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研究中,可将高职生产性实训基地作为一个共生体系,基于共生理论描述共生体系的共生三要素,将建设成效对应为共生系统的共生能量,从而提出基于共生理论研究框架的高职生产性实训基地共生体系构成。

三、高职生产性实训基地共生体系的构成研究

生产性实训基地共生体系可以使用共生系统中的共生三要素来进行描述,其共生能量可以对应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成效。

(一)共生单元维度的构成

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作为一个共生体,其共生单元为高职院校和合作企业。高职院校、合作企业两类共生单元可以是单个单位,也可以是多个单位组成的集合体,高职院校因素的内容包括自身的基础条件、重视程度、校企合作文化等,合作企业因素的内容包含企业规模、合作意愿和企业战略等。

(二)共生关系维度的构成

共生关系由共生组织模式和共生行为模式组成,共生组织模式可反映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共建模式和管理模式,如基地校企双方投资的比率构成、股份分配的原则及管理机构的人员组成比率等;共生行为模式反映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如运行经费的组成、人才培养教学任务与生产任务的安排、校企双方合作的频率和深度等。

(三)共生界面维度的构成

共生界面指共生关系存在發展的外在条件,映射到生产性实训基地上主要表现为基地条件(设备条件及环境条件等)、基地人员(实训师资条件、校企人员双向流动培养机制等)、基地社会服务能力(生产经营能力、职业技能鉴定能力、应用技术研发和推广能力等)、生产性实训教学体系(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生产性实训项目等)、内部管理规范(制度的完整度和约束度、企业管理理念、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结合程度等)和外部政策条件(国家政策、区域政策和行业政策等)的支持。

(四)基地建设成效的共生理论基本原理

共生理论认为,共生能量产生水平反映系统共生效果。生物共生系统共生能量的产生,主要表现在其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的提升上,生存能力的提高是生物系统质量上的进化,增殖能力的提高是生物系统数量上的增加。对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而言,其生产的产品、社会服务的收入等成果,即为共生系统的共生能量。系统生存能力的提高即基地在质上的提高,可表现为基地的社会效益提高;系统增殖能力的提高即数量的扩张,可表现为基地的经济效益和基地的人才培养。

四、高职生产性实训基地共生体系的共生动力研究

共生体系的共生动力反映了共生单元参与合作的意愿,是共生单元间互相需要的具体体现。可以从高职院校、合作企业两类共生单元来分析共生体系的共生动力。

(一)高职院校

对生产性实训基地而言,高职院校的共生动力来源于其对与企业深度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现实需求。高职院校通过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直接获取企业资源,直接对接企业一线的技术、工艺和产品,用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育人与生产同步,从根本上解决高职人才培养与社会生产需求之间脱节的问题。同时,与企业合作共建,可以利用企业资金改善实训条件,并利用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生产收益,补贴生产性实训的耗材损耗,实现自给自足、自我进化的良性发展。

(二)合作企业

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建过程中,合作企业的共生动力,来源于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合作企业通过与高职院校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将自身生产环境、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克隆到生产性实训基地中,学生在基地中实训,必然成为与企业岗位需求高度一致的劳动者,使企业可以优先获得合格的员工,并缩短对新员工培训的时间;同时,通过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也能通过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生产,获得一定的收益。

五、结语

本研究基于共生理论分析框架,从共生单元、共生关系、共生界面三个维度提出高职生产性实训基地共生体系的构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当前研究的不足,并为高职院校开展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参考文献:

[1]李黎明.论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5):61-62.

[2]黄 侃,危石蕊.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策略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18):46-47.

猜你喜欢

生产性实训基地共生理论校企共建
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高职院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的探索
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探讨
基于共生视角的财务战略拓展及实践路径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探索
以“三赢”为导向的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
共生理论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启示